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规划的推进,那些在诗词中被传诵的田园风光正在消失,为保护乡村景观原貌的延续,本文提出了乡村园林的有机规划,通过小规划以类似城市有机更新的手段来改善村庄的生存环境,使规划成为村庄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推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规划;保护;延续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加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景观生态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并且又维护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保护与延续
乡村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城市景观存在巨大差别,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景观风貌也迅速地发生变化。
铺天盖地的“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茶地进行,许多人在参观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新农村”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农民都住上别墅小区了!”这句感叹中既有羡慕称赞,又有少许遗憾——个个散布在田间,乡土气息浓郁的自然乡村,变成一块块集中居住的联排住宅,晒谷场院变成了中心绿地,通往田间的阡陌小径变成了宽敞的水泥马路.田野还是那片田野,乡村却已不是憧憬中的乡村。
3.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内容
(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 这是对景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人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注重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景观生态分类 根据景观的功能特征(生产、生态环境、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
(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主要景观单元的空间形态以及群体景观单元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是评价乡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合理性的基础。
(4)景观生态过程研究 这种研究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的基础。
(5)景观综合评价 主要是评价乡村间结构布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协调性程度,并反映在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实现程度之上。
(6)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 包括乡村景观生态中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农、林、牧、水、交通、居民点、保护区等)、生态过程的设计,环境风貌的设计,以及各种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乡村群落景观等。
(7)乡村景观管理 主要是用技术手段(如GIS、RS)对乡村景观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等。
3.2避免生搬硬套、合理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众多方面,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只是其中一环,其目的是通过新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集约使用土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然而,在这些诉求中惟独没有关于如何保护农村乡土的自然生活环境氛围方面的内容,而把城市的居住方式、方法生搬硬套于农村,本身就是对乡村的破坏。这种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新农村建没运动”,通过“三百袋水泥一吨钢筋”的政策,逐渐使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草棚房都变成了砖瓦房,水泥道路、桥梁及各种市政设施都新建起来,农民过上了向往中的城里人的生活,却也失去乡村原有的那种田园风貌,现在他们也在反思当年这些政策的得失,最近这两年又提出了“传统题目的农村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创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乡村发展形态,也是一种乡村景观风貌的回归。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景观类型,乡村景观的特殊性表现在乡村的聚 居功能和乡村的农业生产景观两方面。乡村景观中,村庄聚落是景观斑块,人工的乡村道路和水渠、河流成为景观廊道,而农田则成为乡村景观的基质。而今我们很多新农村建设却是在使村庄聚落逐渐变成田野中的孤岛,或者城市的绵延,对乡村景观尚缺乏保护的意识。
浙江乡村纵横交错的河网形态,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江南典型的田园水乡景观,农村居民点大多沿水而建,河涌走向哪儿,村子就延伸到哪儿,有的村子沿河涌延伸长达数里,房前悬可、房后是田,河水不仅是村民联系运输的主要交通通道,又可为灌溉田园提供方便。
通过调查可知,这些水乡村民对于现状生活的这种“河—路—房”的带状村庄格局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希望改善一下门口的道路(现状道路宽窄不一,大部分宽度为2m~3m),增加一些市政设施(主要是环卫设施)等。换言之,他们最关注的是本村庄的建设与整治问题,即新增分户村民的安置建设和对现有村庄环境设施的改善,他们并没有意识要去保护农村的乡土景观。正如德国艺术史学者Max
Fried lander于1963年所指出的那样“农民懂得他们耕种的土地能够养活他们,他们仰望给他们光和雨的天空,但景观却与他们毫不相关”。因此,保护和延续这种乡村景观的责任就落在了规划工作者的肩上。这副担子看似轻松实则艰难。轻松在于,如果是以满足村民要求为前提进行规划设计,要保证这种水乡特有的生活生产居住环境氛围是容易的,而难就难在村民的意愿恰恰和上位的规划政策相矛盾,按照浙江地区所制定的农村新增村民安置用地的规划布局,所有的村无一例外是采用集中式布局的,从理论上说这种集中式的布局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可实际上这种集中真的就是节约吗?
以我们所接触的这些沿水村落为例,村民耕种的田地就在住所附近,加上水道纵桅无论是居民下地劳作还是收获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水道运输,这是一种非常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真地将村庄集中进行建设,虽然每户农民所占有的住宅建设用地面积确实节省了,市政设施配套也更方便了,可却让大部分村民远离了他们耕种的田地,每天下地干活该怎么办?坐公交车?骑摩托车?无论何种方式,
道路建设是少不了的。
3.3人与自然和谐
乡村规划想要保持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面貌只能从“小手术”入手。现有的村庄布局形态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依靠经验慢慢摸索建设
而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有机体,在岁月的洗礼中它不断地适应日益进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代又—代村民的需求。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现有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规划的推进,那些在诗词中被传诵的田园风光正在消失,为保护乡村景观原貌的延续,本文提出了乡村园林的有机规划,通过小规划以类似城市有机更新的手段来改善村庄的生存环境,使规划成为村庄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推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规划;保护;延续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加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景观生态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并且又维护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保护与延续
乡村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城市景观存在巨大差别,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景观风貌也迅速地发生变化。
铺天盖地的“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茶地进行,许多人在参观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新农村”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农民都住上别墅小区了!”这句感叹中既有羡慕称赞,又有少许遗憾——个个散布在田间,乡土气息浓郁的自然乡村,变成一块块集中居住的联排住宅,晒谷场院变成了中心绿地,通往田间的阡陌小径变成了宽敞的水泥马路.田野还是那片田野,乡村却已不是憧憬中的乡村。
3.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内容
(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 这是对景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人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注重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景观生态分类 根据景观的功能特征(生产、生态环境、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
(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主要景观单元的空间形态以及群体景观单元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是评价乡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合理性的基础。
(4)景观生态过程研究 这种研究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的基础。
(5)景观综合评价 主要是评价乡村间结构布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协调性程度,并反映在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实现程度之上。
(6)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 包括乡村景观生态中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农、林、牧、水、交通、居民点、保护区等)、生态过程的设计,环境风貌的设计,以及各种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乡村群落景观等。
(7)乡村景观管理 主要是用技术手段(如GIS、RS)对乡村景观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等。
3.2避免生搬硬套、合理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众多方面,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只是其中一环,其目的是通过新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集约使用土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然而,在这些诉求中惟独没有关于如何保护农村乡土的自然生活环境氛围方面的内容,而把城市的居住方式、方法生搬硬套于农村,本身就是对乡村的破坏。这种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新农村建没运动”,通过“三百袋水泥一吨钢筋”的政策,逐渐使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草棚房都变成了砖瓦房,水泥道路、桥梁及各种市政设施都新建起来,农民过上了向往中的城里人的生活,却也失去乡村原有的那种田园风貌,现在他们也在反思当年这些政策的得失,最近这两年又提出了“传统题目的农村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创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乡村发展形态,也是一种乡村景观风貌的回归。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景观类型,乡村景观的特殊性表现在乡村的聚 居功能和乡村的农业生产景观两方面。乡村景观中,村庄聚落是景观斑块,人工的乡村道路和水渠、河流成为景观廊道,而农田则成为乡村景观的基质。而今我们很多新农村建设却是在使村庄聚落逐渐变成田野中的孤岛,或者城市的绵延,对乡村景观尚缺乏保护的意识。
浙江乡村纵横交错的河网形态,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江南典型的田园水乡景观,农村居民点大多沿水而建,河涌走向哪儿,村子就延伸到哪儿,有的村子沿河涌延伸长达数里,房前悬可、房后是田,河水不仅是村民联系运输的主要交通通道,又可为灌溉田园提供方便。
通过调查可知,这些水乡村民对于现状生活的这种“河—路—房”的带状村庄格局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希望改善一下门口的道路(现状道路宽窄不一,大部分宽度为2m~3m),增加一些市政设施(主要是环卫设施)等。换言之,他们最关注的是本村庄的建设与整治问题,即新增分户村民的安置建设和对现有村庄环境设施的改善,他们并没有意识要去保护农村的乡土景观。正如德国艺术史学者Max
Fried lander于1963年所指出的那样“农民懂得他们耕种的土地能够养活他们,他们仰望给他们光和雨的天空,但景观却与他们毫不相关”。因此,保护和延续这种乡村景观的责任就落在了规划工作者的肩上。这副担子看似轻松实则艰难。轻松在于,如果是以满足村民要求为前提进行规划设计,要保证这种水乡特有的生活生产居住环境氛围是容易的,而难就难在村民的意愿恰恰和上位的规划政策相矛盾,按照浙江地区所制定的农村新增村民安置用地的规划布局,所有的村无一例外是采用集中式布局的,从理论上说这种集中式的布局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可实际上这种集中真的就是节约吗?
以我们所接触的这些沿水村落为例,村民耕种的田地就在住所附近,加上水道纵桅无论是居民下地劳作还是收获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水道运输,这是一种非常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真地将村庄集中进行建设,虽然每户农民所占有的住宅建设用地面积确实节省了,市政设施配套也更方便了,可却让大部分村民远离了他们耕种的田地,每天下地干活该怎么办?坐公交车?骑摩托车?无论何种方式,
道路建设是少不了的。
3.3人与自然和谐
乡村规划想要保持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面貌只能从“小手术”入手。现有的村庄布局形态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依靠经验慢慢摸索建设
而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有机体,在岁月的洗礼中它不断地适应日益进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代又—代村民的需求。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