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命方舟”,还是“夺命之车”?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假难辨的外形,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可能伪造的营运文件……在许多城市的医院周边甚至医院里面,都有不少黑救护车的身影,他们根据病人病情漫天要价,坐地起价。
  黑救护车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病患的运送需求,但巨大的安全风险不得不让人担忧,一旦出现事故,由于没有正规的合法身份及手续,黑车车主往往逃之夭夭,最终受害的只能是病人及其家属。
  现实令人震惊:原本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方舟”,却往往成为病患的“夺命之车”。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可能跟救护车打交道,黑救护车这个非法行业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黑幕,我们又该如何远离黑救护车的侵害?
  花费数十万元治病,却死在黑救护车上
  2010年6月25日,湖北黄石六旬老人张华钢在家突发心脏病,儿子张洵立即将父亲送到黄石当地医院治疗,但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医院最终建议送老人到武汉去做手术。6月27日,张华钢在汉口同济医院成功地做了动脉夹层手术。
  手术后,张华钢考虑到需要定期透析,药费、住院费等都十分昂贵,儿子张洵还在读大三,便坚持要回黄石做后续治疗。张洵也知道,父亲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负担,因为家里积蓄已花光,还借了16万元债务,如果回黄石透析的话,费用会低一些。所以住院六天后,他决定把父亲带回黄石治疗。
  7月2日下午,张洵和母亲李玉莲找到医生提出转院的想法。医生说:“可以出院,一路上带着医生和护士是没问题的,但必须用我们医院的救护车。”征得医生同意后,母子俩就急忙去找救护车。他们走到住院部外科病房楼底下时,那里刚好停着一辆救护车,张洵便上前询问,对方说:“可以,医生护士都会随车出诊,车上还有各种医疗设备,费用1800元。”生怕第二天救护车没空,张洵先交了200元押金。
  7月3日早上8点左右,张洵刚为父亲办完出院手续,救护车的工作人员就来到病房接人了。可张洵发现,来抬父亲的两名中年男子,都长得又黑又壮,穿着十分普通,既不像医生也不像护士,两人一个推着车子,一个拿着氧气袋。他不禁问:“医生和护士没来吗?”对方称,在楼下车子里。这时,张华钢的主治医生过来了,问他们:“担架呢?”他们低头小声说,没带。医生又问:“抽痰器呢?”他们说,都在车里。医生就把张华钢的被单给他们,然后用被单把张华钢抬到车上。
  当张洵和工作人员一同将父亲抬上救护车后,发现里面没有医生,也没护士,就连刚才他们谎称“在车里”的担架、抽痰器都没有!张洵不满地质问:“你们这是真的救护车吗?”他要求司机赶紧安排医护人员,或者改派正规的救护车,对方却说:“没事的,我们走高速,个把小时就到了……”
  张洵提出下车退钱,可对方拒绝退还押金,双方发生了争执。最后,司机不得不将车开到同济医院门口附近停下,又打了个电话,说叫了一个医生和护士过来,张洵便开始等,但一直等到9点多,司机却称“医生和护士因事不能来了”。张洵大发雷霆:“你们这是在拿我爸的生命开玩笑!太过分了!”就在这时,由于时间被拖延,而且车内空气差,又没使用任何药物,张华钢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看着父亲情况越来越不好,张洵心急如焚,要求黑救护车司机开回同济医院抢救。但是黑救护车司机慌忙地拨打了武汉市迅康呼叫医生救护站的电话——这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当地被称为“讯康120”。
  迅康救护站医生刘茜等人接到电话后就立即发车,二十分钟后,他们赶到同济医院门口。刘茜当时也以为是真的救护车,结果上去一看,是一辆很不起眼的小面包车改装的!此时,张华钢已经呼吸困难,刘茜意识到病人已进入临终状态,不宜搬到另外的救护车抢救,可她发现:黑救护车上面的心电监护仪很破旧,只能显示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而不能显示血压和呼吸;呼吸机也很破旧,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而且呼吸机上什么附件都没有;病人出院的时候虽然带了四个微量泵,但因为没有用药,微量泵完全是摆设……
  刘茜等人赶紧把自己车上的设备搬上车,投入抢救。这时,张洵也叫来了同济医院急诊中心的医生,但同济医院的医生看到情况后拒绝了再次收治的请求:“这不行,我们也不能救,只能维持现状,已经来不及抢救了。”
  就在刘茜等人奋力抢救病人时,司机却拔走钥匙不见了——当天武汉的气温高达36℃,太阳晒着车顶,车子四面又全部封住,没了空调制冷,刘茜等医护人员全身都是汗,更让刘茜感觉不妙的是,像张华钢这种做了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病人,在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病变。
  果然,刘茜实施抢救不到十分钟,张华钢死在了这辆黑救护车上。听此噩耗,张洵及其母亲号啕痛哭,由于司机不见人影,他们只好拦住迅康医护人员不让离开。刘茜向张洵耐心解释:“我从事院前急救已有十余年时间,我以人格保证,你爸的去世与我们无关。”刘茜还表示,像张华钢这样的病人,如果交给正规的救护车转送,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
  张洵悲愤至极,只好报了警。由于黑救护车司机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都溜之大吉,警方先扣留了那辆车。张洵很想起诉那辆黑救护车,但因为他和对方没有书面协议,也没有任何收据发票,只好暂时作罢……
  父亲去世后,张洵一直四处奔波,期间历经坎坷。2011年10月,在父亲去世一年多后,张洵终于把同济医院和黑救护车车主李晶告上了法庭。2012年4月,历时半年的审理后,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李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原告张洵、李玉莲188103元,驳回原告张洵、李玉莲其他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原告在选择救护车时,未能尽到充分的谨慎及注意义务,存在过失,间接导致患者张华钢死亡,因此被告李晶以及原告张洵、李玉莲应各承担百分之五十责任。
  那么,张华钢搭乘的黑救护车当时就停在同济医院院内,院方是否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呢?法院认为:张华钢出院时,被告同济医院已告知原告须使用救护车对患者进行转运,且告知要用该院救护车辆,同时,同济医院住院部均设有提醒患者及家属“请勿租用黑救护车”的标志,被告同济医院在本案中已经尽到合理限度范围内的注意义务,所以法院对张洵的请求不予支持。   但张洵觉得,黑救护车竟然可以停在大型医院内,这非常容易混淆真假,误导患者家属,医院肯定有责任,所以他迟迟没有放弃依法维护权益的权利。
  只是,现在父亲已去世近四年,张洵仍然没有向医院讨到一个合理的说法。而这个原本温馨美满的家庭,也因为这次意外而支离破碎……
  黑车司机曝内幕:不管死活,只为赚钱
  现年46岁的黄立军以前是个小货车司机,经常替上海市杨浦区一家建材公司跑长途,早出晚归,却只有两三千元工资。2011年年初,他的朋友大伟说附近的大医院很缺跨省的救护车,想雇他去开黑救护车,每月给他六千元底薪,还有提成。
  不久,黄立军便做起了黑救护车司机,开始他只负责将车开到医院门口,后来大伟在医院搞好了关系,可以将车子直接开进医院,然后一路将病人送到家。
  运送病人时,大伟一般都不会出面,也不随车。与黄立军同行的,还有一名男“医生”和女“护士”,当然,他们都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立军在耳闻目染中积累了不少经营黑救护车的经验。2012年的一天,他送一对母子去江苏洪泽县,在高速服务区休息时,孩子母亲李女士私下对他说:“司机师傅,能不能帮我再和老板讲讲价?我知道你们是黑救护车,一路上我都担惊受怕……”“那你为何还要坐?”李女士无奈地说:“家里经济困难,儿子患病多年,这次回江苏治疗需要装有呼吸设备的救护车运送,可上海那家医院的正规救护车不愿意送那么远,只好雇黑车。”
  黄立军其实也知道,因为李女士的儿子随时都可能死在车上,所以大伟这次的开价很高。他见李女士母子可怜,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打了个电话跟大伟帮忙说情,大伟却说:“干我们这行的,本身就是昧着良心赚钱,如果每个病人都同情的话,生意就没法做了!”
  大伟不仅不给病人留讲价的余地,而且经常随意抬价,去一次南通、海门,往往收四五千,如果去河南、河北等地,要收三四万。黄立军从来没在上海市区送过病人,因为大伟觉得费用太低,没什么意思。在为大伟当黑救护车司机的两年多时间里,黄立军亲眼看到大伟在上海买了房和车。
  见开黑救护车很赚钱,而且没人查,黄立军动了单干的念头。2013年年初,他买了一辆二手金杯面包车,并进行了改装,甚至虚拟了“XX卫生院”作为车辆的属地,他开着“救护车”到医院附近拉活,生意火爆。
  黄立军深知这行的门道——必须凭着病人对救护车的信任赚钱。为此,他将车子尽量隐藏在医院周边,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招揽客人,比如将联系电话涂在医院角落,在医院周边散发小广告,或直接等在急诊室揽活。他虽然没有大伟有门路,但他低于其他黑救护车的收费标准也是优势,才干了两个月,就收入六万余元,去除成本和花销,相当于每月净赚一万元。后来,随着他的口碑越来越好,收入也渐渐提高。他最高的一单生意是去云南,收费一万八千元——如果是大伟,起码开价五六万元,但他知足了。
  为了降低投入,黄立军从来不购买合格的医用设备放在“救护车”内,车上的输液袋、氧气瓶等,都是从医疗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只是为了装装样子而已。一次,他送的一个病人呼吸困难,家属提出用氧气瓶。他犹豫再三,还是借口说氧气瓶坏了,让病人硬是“撑”回了家。其实他心里清楚,他车上的氧气瓶是工业氧气,消毒措施也只是简单地擦洗了一下,根本不能给病人使用,否则是要出人命的,而他本人只有小学文化,完全没有医学知识,无法为病人提供应急救治,他也从没想过花钱雇医生和护士,因为那样成本太大。
  所以黄立军给自己设了雷区:他从不冒风险去接危重病人,而是选择相对轻微的患者作为客户,总之不能有出人命的危险。他经常在骨科病房转悠,如果发现有行动不便必须卧床,但又急于回家休养的外地患者就上前搭讪,这是他拉生意的主要方式,而碰上病情危急的,给再多钱,他也不送。
  黄立军算是比较“老实”的黑救护车司机。他有几个开黑救护车的同行,其仿真程度大大高于他的车辆:从医疗设备到“医生”、“护士”都有,因此,他们什么病人都敢拉,而重症病人的家属看到车上设备齐全、“医生”、“护士”都有,就更不会起疑心了,也不会过问对方是否有行医的资质。他还知道一些同行,不仅救护车内外设备、收费等,和正规救护车一模一样,甚至有办法在病人拨打叫车电话后,抢在正规救护车赶到前“劫”走生意,仿真度极高。
  但多行不义必自毙。2014年3月,上海对黑救护车进行了严厉整治,黄立军和大伟等人都纷纷落网。
  专家观点:生命通道拒绝横行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黑救护车的危害显而易见:车辆都是改装而成,行驶很不安全;车上缺乏急救医护设备;无随行医护人员,车辆也缺乏消毒设施,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病人如果在途中发生意外,无法给予任何专业的护理和救助,极易威胁生命;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乘坐者也难以得到赔偿……
  既然如此,黑救护车为何屡禁不止呢?除了黑救护车经常假冒正规救护车,让一些患者及家属真假难辨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大。投向大城市大医院的患者云集,很多医疗机构的正规救护车配备无法保证“有车可调”,常常是救护车不在“待命状态”,有限的正规救护车资源难与患者随时救急救命的需求,形成了现实矛盾。特别是正规救护车因为数量太少,有时无力提供外地转运病人服务,正规救护车不能担当重任,黑救护车自然来填了这个空间。同时,我国救护车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没有明确责任主体,救护人员资质归卫生部门,改装车辆归公安交警部门,非营运车辆载客归运管部门,运管定价归物价部门,收费出现欺诈则涉及工商部门,都管等于没管。
  因此,当务之急是,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法律来杜绝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发挥联动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加大对非法运营的黑救护车的打击力度,避免出现监管不到位的局面,对违规违法之人严肃处理。另外,大力发展和规范急救服务,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也可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开放民间医疗救护市场,让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车辆提供相应服务。   不仅立法和执法部门应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医生、医院也应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做好陪护、安全转移患者等相关工作。而患者及家属,更要睁大眼睛,明辨真假,莫再上黑救护车的当。
  生命通道绝不能让黑救护车横行,否则就是在给人民的生命安全添堵,每一个人都有义务阻止它!
  急救中心专家提醒:牢记四看防黑车
  (汪丽红,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高级政工师)
  看外观:急救标识、车辆喷涂是否有猫腻
  用于院前急救的120救护车,执行统一的院前急救标识,实行统一样式的喷涂。医院机构自己配置但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其车体喷示统一为白色,车身两侧为红色字体的医疗机构名称,车身没有“XX急救中心”及“120”字样。而120急救中心的救护车车身一定会标有“XX急救中心”及“120”字样。只有纳入120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的救护车才叫120救护车,而属于医院的是一般救护车,不能称为120救护车。如果与这两种都不相同,就肯定是假的。
  看电话:只要是手机号,肯定是黑车
  120救护车由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使用和管理,主要用于院前急救、各类保障和急救转送,患者有需求只要打120就行。而医院的救护车都由医院自己管理和使用,一般用于医院间病人转送、运输医疗设备、取送血等等,联系电话都是医院专用的,患者拨打前只要弄清楚电话号码就可辨别,如果号码是私人固话或手机,也是假的。
  看内部:正规与否,通常一目了然
  正规120急救车上均装备有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话、急救箱、氧气袋、氧气瓶、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引器、骨折固定器材、软担架、普通型担架、血糖仪、心电图机、气管插管包等,部分抢救型救护车上还特别装备了心电监护除颤仪、电动吸引器、气动力型呼吸机等完备的医疗急救设备。医院救护车设备也差不多,即便不是很先进,但肯定齐全,而黑救护车一般很难做到这一点。
  看人员:专业与冒充,差别很大
  正规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都身着当地急救中心或医院的统一服装,持每一次出车登记在案的记录册以及急救车上专门安装的出车记录仪器。每位随车救护人员都经过了岗前培训,包括搬运技术、止血技术、固定技术等,而且每次随车人员必须有三名或以上,包括司机、医生、护士和担架员,绝对不允许只有一两个人出车的情况。如果发现医护人员无以上记录册,且技术不娴熟,很可能就是黑救护车。
其他文献
人人都有安全区  38岁的晓惠是一名行政主管,在工作场合,她的干练、睿智让她成为众人仰慕的焦点,但在朋友聚会上,她却常常很沉默。事实上,对于那些表情生动、幽默风趣、情绪高昂的人,她也非常羡慕,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挺开心的,但她却无法像他们那样大声地说,夸张地笑,肆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她想,也许和别人不一样,会更显出自己的不凡和卓越吧,但事实令她失望:因为她的不合群,在聚会中,她总是被忽略,而她也越来越
期刊
有一个公认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生气了,就要去找一个途径去发泄,当不良的情绪被发泄出来,就好了”。这个心理学的理论源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他那个时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还不完善,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如同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的天文学家在研究天文一样,基本都是纸上谈兵。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身体内有一种能量名叫“力比多”。力比多用在好的地方造福社会,用在坏的地方祸患无穷。而且力比多
期刊
2013年7月,震惊世界的“韩亚空难”中,由于两名死去的花季少女,以及事故飞机上有一半中国乘客均为参加海外游学的师生,瞬间将海外游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海外游学号称“微留学”,不是单纯的游,也不是单纯的学,而是让学生在学与游中,拓宽国际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接受西方先进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熏陶,为今后出国留学奠定基础。  游学产生于九十年代初,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期刊
跟踪审计掀翻铁道部长  刘家义掀起的反腐风暴源于中国高铁。  2011年,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免职。2013年7月,法院作出一审宣判,数罪并罚,决定对刘志军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刘志军的落马,正是栽在了他大力推动的高铁建设上。该案浮出水面,则源于刘家义组织的对高铁建设的跟踪审计。  “所谓跟踪审计,是高铁边建设,我们边审计,过段时间审计一次。审计是公开
期刊
退休女处长重获爱情  2012年4月的一天,楚妍接到了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请问您是楚妍吗?我是豪苑婚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叫宋娟。得知您是单身,我们很愿意为您提供服务。”  楚妍对宋娟说,自己暂时不想考虑这事,宋娟说:“没关系的,您可以慢慢考虑,今天就不打扰了。”楚妍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图书馆工作。26岁那年,她与一名工程师结为夫妻,次年生下儿子王凌。儿子15岁那年,丈夫突
期刊
金秋十月,鱼儿大量进食准备过冬,是一年中垂钓的最佳季节。现在流行一种新钓法——飞蝇钓鱼法(以下简称飞蝇钓),它所需的饵料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蝇”。  看淡结果的钓法  飞蝇钓发源并流行于欧美,以钓取凶猛掠食性鱼类为主。飞蝇钓与普通垂钓的最大区别在于钓鱼时的“动与静”。普通垂钓,只要把鱼钩和鱼饵深入到水中,然后你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坐在岸边或船上,静静地等鱼儿上钩。飞蝇钓则不同,它整个过程是动的,要求垂钓
期刊
隐私  昨晚看电视,演的是孩子和妈妈关于隐私的事,妈妈偷看了儿子的日记,对话如下,妈妈:“哎呦!你还写诗呢,还春风暖意的,跟谁呀?”儿子:“你偷看我日记,这是我的隐私。”妈妈:“隐私?我是你妈,你还有隐私?有隐私你出生的时候咋不穿个裤衩啊?”  短信  记得刚毕业不久的一天,女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们还是分手吧!”我还没来得及伤心呢,女友又发来一条:“对不起,发错了。”这下我可以彻底伤心了…… 
期刊
广州一位四十多岁的企业家,为提升自我,参加了某公司的“高端”培训,仅三天,花费就高达三万元,可没想到,培训内容竟是诸如“强按入水闭气体验恐惧”之类的荒唐项目。2013年5月17日,该企业家因被多次强按入水而溺亡!  生意难做,企业家不断提升自我  2012年10月底,张永强和朋友李京辉接连几天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四处转悠,希望借广交会之机找到一两个外国客户,但遗憾的是毫无所获。  那天,他们正准
期刊
对很多国内企业家来说,能做成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便意味着事业成功。不过,对于季琦而言,这显然算不上什么。他用了10年时间,创造了三家市值均过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携程、如家、汉庭。作为中国企业家中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季琦收获了诸多褒扬,但这个年过不惑的男人却说:“其实季琦很简单,只是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赚自己能赚的钱。一辈子很短,所以这一生要过得有点意思,仅此而已。”  掌控命运的强势老板  什么
期刊
闲来无事,在家读吕坤的《呻吟语》,其中有这样一句“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意思是,注视一个熟悉的字,时间长了竟然像不认识一样;长时间看静物,这静物像在动一样。  我很吃惊,我曾经有过的体验,怎么明朝的人也有呢?难道明朝人真的会穿越?  读初中的时候,课堂上我没听课,在纸上写“查”字,这是我的姓氏,应该是我最熟悉的字。忽然,我看着它渐渐疑惑起来:为什么这个字上面是个“木”,下面是个“旦”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