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務。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面对情感、就业等问题时缺乏判断力,有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研究现状
1. 大学生政治心理概述
有学者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倾向,也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接反应。也有人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关系的一种心理反应。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群体,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包括预防心理疾病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自爱、自尊、自强、自律等优良品格。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交往、接纳自我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适应新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有抵触心理。例如,学生需要适应寝室生活,与同学磨合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语言习惯等。学生远离家乡,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容易出现情绪躁动和沟通障碍的问题。大学生开启新的生活,需要认识新同学、新教师,面临较大的挑战。
(2)学业期望。大学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与高中不同。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转变,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计算机、英语等知识,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精力受到影响。很多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成绩没有高中优秀,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和消极心态,继而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成绩不理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如果大学生对自身成绩不能理性地接受,就会出现自卑、自责的现象,有的甚至还会有妒忌心理。
(3)人际关系。与高中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适应新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异性交往,包括异性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有的大学生在与异性相处时不懂得怎样相处,甚至出现不会拒绝、茫然接受的现象;而有的大学生将爱情放在第一位,当受到失恋的打击时,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甚至无法面对事实。
(4)自我认知。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自身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过高,有的学生因为达不到期望值,会选择逃避,甚至出现了自闭、颓废等心态,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5)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学生在行为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会使学生对生活状态或学习氛围不满意,在此过程中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生活事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丧失、荣誉丧失等。这种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改变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荣誉丧失主要表现为:奖学金没有获评、入党没有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 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一些大学生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诸多方面表现为不适应。
(1)不适应学校环境。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面对大学校园里语言文化的不同、寝室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环境。很多学生无法从想念家乡的情绪中走出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2)不适应生活环境。尽管在高中很多学生有过寄宿经验,但生活起居还是父母照顾,衣服都由父母洗。进入大学后,吃穿住行全靠自己,很多学生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有的学生不习惯学校的饮食,甚至出现了厌食现象。
(3)不适应学习内容。大学不同于高中,大学的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来安排的。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专业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容易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迷失,并感觉到疲劳。大学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一时无法适应,不知怎样利用课余时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是目前大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大学生的自卑,继而缩小朋友圈。抑郁、苦闷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代表症状,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缺乏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不亚于对食物和性的需要,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调。而大学生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带来的苦恼表现了出来。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一旦达不到预期他们就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 就业心理障碍
到了大四,大学生就要面对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好,到了大学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优势不再显著,这会引发大学生的自卑感,造成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用人单位的好坏,自身能否胜任工作等,给大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利用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选择逃避,对心仪的单位不尽力争取,产生消极心态。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 引导学生与同龄人沟通
教师可以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品学兼优的同学接触,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超过了教师和家长,他们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
2. 教师多与学生聊天
在面对困难时,人们第一时间选择的是倾诉。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希望有人倾听。心理教师应利用聊天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与大学生的交谈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使大学生压抑在内心的问题能够得到倾诉,进而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在与大学生沟通时应注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或不正确的认知,不要急于纠正,应在聊天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感到放松。在他们放松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其进行疏导,可利用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学生讲故事,或讲笑话,使学生通过实例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聊天目的。
3. 开设心理讲座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难以快速融入陌生环境。学校应多举办心理讲座,在适当的时间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建立咨询机制,为想要调整心理状态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学校应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开设心理讲座,并将其纳入选修课,进而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良好的校风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积极、高雅、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学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时,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出现了人际关系差、自我认识不到位、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等问题。心理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鼓励大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多聊天;教師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及时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7):89-90.
[2]李坎帅,蒋洪旭,孙树贵.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6(6):89-91.
[3]杨斌芳,李梅,侯彦斌,等.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一[J].河西学院学报,2016,32(5):92-96.
[4]昝桂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89-90.
[5]孙曼.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4-66.
[6]张玲,朱杰,王建明.手机依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108-1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面对情感、就业等问题时缺乏判断力,有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研究现状
1. 大学生政治心理概述
有学者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倾向,也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接反应。也有人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关系的一种心理反应。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群体,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包括预防心理疾病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自爱、自尊、自强、自律等优良品格。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交往、接纳自我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适应新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有抵触心理。例如,学生需要适应寝室生活,与同学磨合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语言习惯等。学生远离家乡,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容易出现情绪躁动和沟通障碍的问题。大学生开启新的生活,需要认识新同学、新教师,面临较大的挑战。
(2)学业期望。大学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与高中不同。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转变,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计算机、英语等知识,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精力受到影响。很多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成绩没有高中优秀,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和消极心态,继而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成绩不理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如果大学生对自身成绩不能理性地接受,就会出现自卑、自责的现象,有的甚至还会有妒忌心理。
(3)人际关系。与高中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适应新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异性交往,包括异性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有的大学生在与异性相处时不懂得怎样相处,甚至出现不会拒绝、茫然接受的现象;而有的大学生将爱情放在第一位,当受到失恋的打击时,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甚至无法面对事实。
(4)自我认知。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自身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过高,有的学生因为达不到期望值,会选择逃避,甚至出现了自闭、颓废等心态,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5)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学生在行为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会使学生对生活状态或学习氛围不满意,在此过程中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生活事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丧失、荣誉丧失等。这种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改变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荣誉丧失主要表现为:奖学金没有获评、入党没有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 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一些大学生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诸多方面表现为不适应。
(1)不适应学校环境。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面对大学校园里语言文化的不同、寝室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环境。很多学生无法从想念家乡的情绪中走出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2)不适应生活环境。尽管在高中很多学生有过寄宿经验,但生活起居还是父母照顾,衣服都由父母洗。进入大学后,吃穿住行全靠自己,很多学生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有的学生不习惯学校的饮食,甚至出现了厌食现象。
(3)不适应学习内容。大学不同于高中,大学的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来安排的。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专业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容易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迷失,并感觉到疲劳。大学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一时无法适应,不知怎样利用课余时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是目前大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大学生的自卑,继而缩小朋友圈。抑郁、苦闷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代表症状,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缺乏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不亚于对食物和性的需要,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调。而大学生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带来的苦恼表现了出来。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一旦达不到预期他们就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 就业心理障碍
到了大四,大学生就要面对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好,到了大学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优势不再显著,这会引发大学生的自卑感,造成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用人单位的好坏,自身能否胜任工作等,给大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利用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选择逃避,对心仪的单位不尽力争取,产生消极心态。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 引导学生与同龄人沟通
教师可以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品学兼优的同学接触,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超过了教师和家长,他们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
2. 教师多与学生聊天
在面对困难时,人们第一时间选择的是倾诉。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希望有人倾听。心理教师应利用聊天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与大学生的交谈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使大学生压抑在内心的问题能够得到倾诉,进而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在与大学生沟通时应注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或不正确的认知,不要急于纠正,应在聊天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感到放松。在他们放松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其进行疏导,可利用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学生讲故事,或讲笑话,使学生通过实例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聊天目的。
3. 开设心理讲座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难以快速融入陌生环境。学校应多举办心理讲座,在适当的时间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建立咨询机制,为想要调整心理状态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学校应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开设心理讲座,并将其纳入选修课,进而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良好的校风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积极、高雅、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学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时,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出现了人际关系差、自我认识不到位、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等问题。心理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鼓励大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多聊天;教師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及时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7):89-90.
[2]李坎帅,蒋洪旭,孙树贵.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6(6):89-91.
[3]杨斌芳,李梅,侯彦斌,等.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一[J].河西学院学报,2016,32(5):92-96.
[4]昝桂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89-90.
[5]孙曼.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4-66.
[6]张玲,朱杰,王建明.手机依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