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務。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面对情感、就业等问题时缺乏判断力,有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研究现状
  1. 大学生政治心理概述
  有学者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倾向,也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直接反应。也有人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关系的一种心理反应。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群体,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反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包括预防心理疾病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自爱、自尊、自强、自律等优良品格。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交往、接纳自我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适应新环境对大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有抵触心理。例如,学生需要适应寝室生活,与同学磨合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语言习惯等。学生远离家乡,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容易出现情绪躁动和沟通障碍的问题。大学生开启新的生活,需要认识新同学、新教师,面临较大的挑战。
  (2)学业期望。大学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与高中不同。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转变,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计算机、英语等知识,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精力受到影响。很多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成绩没有高中优秀,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和消极心态,继而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成绩不理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如果大学生对自身成绩不能理性地接受,就会出现自卑、自责的现象,有的甚至还会有妒忌心理。
  (3)人际关系。与高中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适应新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异性交往,包括异性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有的大学生在与异性相处时不懂得怎样相处,甚至出现不会拒绝、茫然接受的现象;而有的大学生将爱情放在第一位,当受到失恋的打击时,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甚至无法面对事实。
  (4)自我认知。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自身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过高,有的学生因为达不到期望值,会选择逃避,甚至出现了自闭、颓废等心态,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5)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学生在行为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会使学生对生活状态或学习氛围不满意,在此过程中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生活事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丧失、荣誉丧失等。这种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改变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荣誉丧失主要表现为:奖学金没有获评、入党没有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 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一些大学生因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诸多方面表现为不适应。
  (1)不适应学校环境。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面对大学校园里语言文化的不同、寝室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环境。很多学生无法从想念家乡的情绪中走出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2)不适应生活环境。尽管在高中很多学生有过寄宿经验,但生活起居还是父母照顾,衣服都由父母洗。进入大学后,吃穿住行全靠自己,很多学生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有的学生不习惯学校的饮食,甚至出现了厌食现象。
  (3)不适应学习内容。大学不同于高中,大学的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来安排的。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专业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容易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迷失,并感觉到疲劳。大学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一时无法适应,不知怎样利用课余时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是目前大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大学生的自卑,继而缩小朋友圈。抑郁、苦闷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代表症状,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缺乏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不亚于对食物和性的需要,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调。而大学生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带来的苦恼表现了出来。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一旦达不到预期他们就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 就业心理障碍
  到了大四,大学生就要面对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好,到了大学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优势不再显著,这会引发大学生的自卑感,造成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用人单位的好坏,自身能否胜任工作等,给大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利用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选择逃避,对心仪的单位不尽力争取,产生消极心态。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 引导学生与同龄人沟通
  教师可以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品学兼优的同学接触,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超过了教师和家长,他们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
  2. 教师多与学生聊天
  在面对困难时,人们第一时间选择的是倾诉。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希望有人倾听。心理教师应利用聊天与学生近距离接触,通过与大学生的交谈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使大学生压抑在内心的问题能够得到倾诉,进而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在与大学生沟通时应注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或不正确的认知,不要急于纠正,应在聊天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使他们感到放松。在他们放松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其进行疏导,可利用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学生讲故事,或讲笑话,使学生通过实例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聊天目的。
  3. 开设心理讲座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难以快速融入陌生环境。学校应多举办心理讲座,在适当的时间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建立咨询机制,为想要调整心理状态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学校应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开设心理讲座,并将其纳入选修课,进而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良好的校风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积极、高雅、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学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时,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出现了人际关系差、自我认识不到位、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等问题。心理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讲座,鼓励大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多聊天;教師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及时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7):89-90.
  [2]李坎帅,蒋洪旭,孙树贵.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6(6):89-91.
  [3]杨斌芳,李梅,侯彦斌,等.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一[J].河西学院学报,2016,32(5):92-96.
  [4]昝桂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89-90.
  [5]孙曼.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4-66.
  [6]张玲,朱杰,王建明.手机依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108-111.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将子女交由其他亲属监护,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期刊
摘 要:“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核心,反映了其主张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生活教育”理念对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结合教学情况,对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玩转生活小科学”展开讨论,以期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小科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是小学生认识社会、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中国
期刊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入融合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大步向前发展。在我校,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幼儿教育呈现出的“小学化”倾向进行分析,以期为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与对策  与基础教育为学生积累知识打基础所不同的是,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蒙幼儿的心智,激发幼儿的兴趣,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学科知识教学只是一种辅助。基于此,幼儿教育“小学化”从根本上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衷,其性质相当于拔苗
期刊
摘 要: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小学化”趋势,这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家长幼教观念不科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监管工作不到位等。本文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对策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学生小学学习的奠基阶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幼儿来讲,学前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并对其认知能力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共育的本质含义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更优秀、更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幼儿教师。本文从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目标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资源对接和优势互补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校、园”合作共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共育;幼儿师资;学前教育  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中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一节为例,通过课后反思对“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四环导学;地理教学;教学改革;地球运动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大多数学校还是按自己的老一套进行教学。对于老教师来说,真正实施课改面临很大的挑战。笔者从事地理教学三十多年,要改变观念,把课改真正付诸行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后进生是班级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学会赏识、宽容和激励他们,是实现“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后进生;赏识;宽容;激励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慨: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同样一句话,老师讲一遍的效果往往胜过家长讲十遍!这并非教师善于讲话,而是学生内心在乎教师的真实反映。“老师是否关注我?如何看待我?”这些在教师心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常常让学生困惑不已
期刊
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赏识教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本文主要探究了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以期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幼儿成长  赏识教育是认识到幼儿思想行为的闪光点,给予其关注或肯定。它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能实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  一、无私的爱是开展赏识教育的第一步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单纯
期刊
摘 要:目前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调查  一、调查意义和目的  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调查旨在对当地小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