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I系统战略崛起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I系统战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文章以1988年到1993年中国企业导入CI系统为焦点,通过对CI系统的文化背景、概念导入、成功案例、影响及发展四个方面介绍CI系统在中国的战略崛起。首先通过介绍CI系统文化背景了解其基本概念并解析其重要性,其次通过当时的经济背景与市场需求,梳理CI系统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CI系统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着重分析CI系统对企业自身文化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中国企业CI系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CI系统;中国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57-02
  一、CI概念的文化背景
  CI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缩写,有时我们也称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设计,即企业识别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1]。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识别能恰当的向消费者突出其产品性能,从而创造出最佳的市场经营环境,使企业在营销中获得明显的效益。CI设计通过建构整体性、系统化的企业形象设计,有效的将广告艺术设计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结合发展的经营战略系统。CI战略作为企业推广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个因素组成。
  CI系统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企业中导入运行,并很快掀起全新潮流的企业竞争战略,美国大型企业也因纷纷导入CI战略的行为,而备受世界瞩目。美国企业导入CI后,以整体形象进入市场,使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几倍乃至几十倍[2]。CI战略在美国企业中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主,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可口可乐等龙头企业,实现国际品牌特点的有效传播。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借鉴美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导入视CI系统为企业生存根本的设计理念,现在驰名世界的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富士软片、东芝公司等大公司,都是导入应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范例。
  二、中国CI概念的导入
  1.八十年代末中国的市场概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现代化企业的运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商品种类更加的丰富,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比较。而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又使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带着简约易识、品质良好的产品形象冲击着中国市场。并通过近乎成熟的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的位置。与此相较,中国产品在视觉选择表现单一,且缺乏产品体系的建立。而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在若大的市场独树一帜,就需树立鲜明个性,这是恰恰CI战略的直接目的。
  2.中国企业CI概念的兴起
  早在20世纪70年代,袁维青先生就在《包装装潢》杂志中介绍了国外的 CI系统理论,但鉴于当时市场供求关系处于供不应求的经济市场背景下,推进塑造企业形象力显得毫无意义,导致CI在中国具体的实践要晚些。中国企业CI概念的引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商家开始认识到建立品牌的重要性。1984 年首先由浙江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开创了中国企业形象系统化设计教育的先河,随后由广州新境界广告公司推动并完成的太阳神企业形象一体化设计的成功,使中国自南向北掀起了一股“CI”热潮[3]。太阳神CI系统的成功应用,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榜样,其它企业纷纷效仿。此外,社会各界纷纷举办展览,1991年深圳市在全国首次举办企业形象设计研讨进修班。这些活动也促进CI战略在中国的发展。
  设计是经济的一种驱动力,以及企业管理的一种有力资源。酷而准确的设计应用能大规模改进产品竞争力和企业传播的有效性[4]。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中国企业认识到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纷纷导入CI系统,以此树立企业鲜明个性,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CI系统在中国企业成功应用
  1988年到1993年是中国企业中导入并快速发展CI系统理论的时期。上海日用化学工业公司是在实践上最早导入CI系统的企业,当时开发“露美”系列化妆品,鉴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大胆尝试CI系统战略,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为强化品牌印象,而采用红色字、白底案、金线条、灰色字的色彩基调,并通过产品广告、商店特约专卖推广等宣传渠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因此很快在化妆品市场上的占据销售优势。
  而在中国企业最成功导入CI系统的企业当属太阳神集团。1988年,国内首家以CI战略为经营理念的设计机构——广东新境界设计公司成立,并接受太阳神集团的委托,其独特的创意和策划构成企业完整的视觉形象系统。赋予企业和产品一个易于传播、涵义隽永的名字和一个设计简洁醒目、给人美妙联想的标志,是建立品牌的第一步,又是艰难的一步[5]。太阳神集团推行品牌、商标、名称三位一体的CI系统设计。名称上,运用古希腊神话中赋予万物生机的保护神APOLLO ,表达产品健康、力量的美好象征;标志上以强烈、简炼的红色圆形与黑色三角形构成基本图案设计定格,借鉴“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此突出企业产品积极向上的精神,充分树立了企业及商品良好的形象。其营业额由1988年的520万增至1990年的4000万,再到1993年超过12个亿。太阳神集团成功导入 CI系统的战略,使众多国内企业者看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随后的几年,健力宝、乐百氏、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万宝等中国企业相继导入了CI战略系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健力宝,CI战略发展侧重与中国体育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健立宝集团成立伊始,就将企业发展定位与体育事业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赞助各项体育活动来达到宣传的效果。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健力宝等一批新兴企业几乎占据了所有最佳的广告空间,公司付出1500万元的巨大费用,但不到数月,健力宝集团就在秋季奥运会上,夺得了8.5亿的订单,而该公司前一年的销售总量是3.5亿元。这是健力宝集团在应用CI战略上的巨大胜利,成功树立起中国第一运动饮料企业的形象。   四、CI系统本土化特征
  1.CI系统推动中国企业文化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基本法则,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CI系统的导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优势作用。随着企业导入CI战略,商标发展进入更新更广的文化领域。在CI 战略系统的组成部分中,标志不再作为产品代表的独立体,而是在树立企业形象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以标准字、标准形、标准色彩运用到员工服装、标识牌、办公用品、运输工具等物品中,企业对外文化产生整体的视觉冲击,使消费者更容易识别。
  企业内部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发展的核心,通过强调企业员工和工作目标的一致性,达成企业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使产生巨大的内聚作用和趋同向心力,从而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例如大宇集团的企业文化——“爱厂如家”,正是支撑大宇集团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大宇集团强调真诚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使职工感到大宇这个“家”的温暖。通过企业文化宣传,职工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将自己视为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一环, 使大宇集团在推行 CI 战略中一帆风顺,迅速地在产品市场中开辟一片天地。所有的品牌文化都是在消费者需求中渐渐培养起来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产品阶段升华达到理念层面,使该品牌更具可信度和可靠性。
  2.CI应用状况与发展展望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CI理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合理运用可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器[6]。中国企业正在塑造中国品牌,逐渐走向国际化市场,而CI战略适应这一潮流,可成为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导入CI概念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并且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这无疑会为企业进行CI理论实践提供合理的场地。
  当然,由于CI体系在中国企业中发展并不成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形态多样,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千差万别,为遏制竞争对手,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造成企业在CI系统导入中仅是视觉形象部分。据北京“企业形象战略中国化”研究协作体,做过一次关于“国内企业导入CI现状”的调查,调查发现约50%企业在CI系统导入中只流于形式,真正将CI贯彻到企业各项活动中连20%也不到,这表明现有的企业理念MI还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企业普遍对眼前利益比长远利益更重视,而片面的将VI代替CI系统。其次,部分企业因为起初处于被动的局面而导入CI系统,对CI战略优势的认识还相当肤浅,错把 CIS 当成一种战术,而忽视企业形象建设的全面性、长期性,因此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上,不能与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以致最终不能形成完整的CI系统。
  CI是一场必经的革命,中国企业在实行CI战略时,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通过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CI战略案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CI系统。
  五、结 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平面设计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尤其1988~1993年CI系统的战略性导入,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开启新的里程碑。但是迫于市场竞争,有些企业盲目导入CI系统,且没有与公司理念相吻合,造成仅仅导入视觉系统的现象。中国企业能否树立良好形象,能否将CI系统本土化,还需要设计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芦影.李砚祖编.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磐耸. CI实战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 张思遥.中国平面设计30年-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D].江南大学,2009.
  [4] 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戈.太阳神集团公司太阳神品牌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6] 李毅.视觉传达中的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藏传佛教壁画和西方中世纪祭坛画为基础,以15世纪夏鲁寺壁画和《根特祭坛画》为例,探究中西方同一时期不同绘画形式中的艺术奥秘。虽然二者都属于宗教艺术,但出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社会、生活背景之下,必然在画面中产生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本文将从画面本体进行分析,以找出二者形式语言上的异与同。  关键词:根特祭坛画;宗教;文殊菩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谈话节目主持人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之下,以自身的语言服务为目的,采用一种操控式的语言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吸引观众。本文以陈鲁豫和Oprah作为中外谈话类节目的代表,分析节目主持人的提问艺术。该文以真实语料为基础,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分析,探讨中外谈话节目主持人在采访上的异同,从而为这一类型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借鉴视角。  关键词:自我塑造;话语分析;提升空间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线,它们有不同的受众。培育书香社会,别一味纠缠于网络阅读方式有多“坏”,而是要把更多人引导到真正的“阅读生活”中来。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有关读书的新闻又多了起来。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数
期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新闻舆论工作尤其要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注重把这些基本原则具体化。  把坚持党性原则化为正确舆论导向。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使得传统媒体也在不断适应趋势、发展创新,其中也包含国际新闻报道类两大媒体《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二者在新媒体领域都有所建树,尤其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建设值得借鉴,新媒体的参与对传统报纸有了进一步的补充。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表现,从而探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国际新闻类媒体;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构建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当前大众媒体最需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本文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有效探索环保传播模式,结合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环境舆情报告数据,以《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千篇一绿”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经济学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在环保传播过程中微信绿色公众号对受众
期刊
摘 要: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引起社会关于记者新闻道德的大讨论,而其背后所反映的记者的职业责任和记者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在各种新闻事件中屡见不鲜。对待这种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带来的伦理困境,有必要寻求一个两者平衡的“度”。而自媒体发展后出现的“全民记者”现象也使得这种新闻专业领域的矛盾开始随之出现普遍化和“去专业化”趋势,新形势下,
期刊
摘 要:1922年李普曼出版了传播学著作《公共舆论》,同年他选择离开《新共和》转任《世界报》担任社论版主编科布的助理。而于1923年担任《世界报》社评版主编后,开始编撰《幻影公众》。本文通过时间上的交叉点,细究1922~1925年,李普曼在《世界报》任职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以此探究李普曼的思想转变。  关键词:进步主义运动;排犹主义;《世界报》;《公共舆论》;《幻影公众》  中图分类号:G219 文
期刊
摘 要:深度报道,是指区别于常规或一般性新闻报道,以深度调查、理性分析等新闻手段,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事件背后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而事件性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发性、贴近性、时效性,即老百姓身边日常发生的事情。有人认为,深度报道和事件性新闻,二者难以兼顾。其实不然,深度报道做得好,策略得当,不仅能推进事件性新闻的良性发展,也是实现新闻作品创新求变、叫好又叫
期刊
摘 要:“社区”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概念,近些年来在其它学术研究领域也多有延伸。本文将研究点放在“社区”与“传播”的相关联系上,并借鉴引入物理学领域中“同频”和“频谱”的相关概念,且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影响大学生社区网络传播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传播;同频;频谱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