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阳光小学)
摘 要:语文是一门教学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语用教学。从“关注语言习得、找准训练点、仿写迁移、读写交融”等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拓展语用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将教学重点以及课堂注意力放在语形、语义的训练上,忽视了语用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用训练呢?
一、重视阅读教学,关注语言习得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还要聚焦语用教学,但是語用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大量有效阅读的积累。只有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才能理解词义、句义以及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真正体味语文的语言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例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主题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阅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感悟了初春的特点:她脚步轻轻,若隐若现,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有的学生从“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感悟到作者寻找春天的快乐;有的学生从“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感悟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感悟了春光的美好,体验了大自然的情趣,欣赏了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积累了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为今后的习作表达做好了铺垫。
二、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
语文课不但要重视语感的培养,更要重视语言的运用。“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例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老师可从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入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课文注释读懂古诗。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描写的意境,可引导学生观看文中的插图,根据画面展开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泛起了一层薄霜,李白不禁抬起头来,看看天窗外空中皎洁的圆月,内心在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情节,再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描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又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仿写迁移,落实语用训练
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初级阶段,语言可以模仿,自然可以仿用,这也是为学生打造语文功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模仿范文中精彩的构词、精彩的表现手法、精彩的修辞手法。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在教学“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片段时,我出示这样的句子:“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梨熟了,苹果熟了,稻子熟了,高粱也熟了。”让学生读读,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课文采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秋天写美了,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接着,我引导模仿课文表达方法,以“春天”为题进行片段仿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田野里来了一个小画家。小草被她染成了绿色,油菜花被她染成了黄色;桃花被她染成了火红色;梨花被她染成了雪白色……”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阶段,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初级方式,注重仿写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读写交融,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教学的目的在于重点锻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仿写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只是运用语言的初级阶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进行编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编写,必须要有灵感。灵感来自学生的内心,是内心对外界事物最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编写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学生体会“父亲”喜欢鸟,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思想。由这篇课文适当引申,引导学生对“亲情、生命、奉献”等主题进行探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下一篇随笔,趁热打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利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从“关注语言习得、找准训练点、仿写迁移、读写交融”等方面入手,层层推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6-260)“小学语文教学拓展‘语用’训练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琴芳
摘 要:语文是一门教学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语用教学。从“关注语言习得、找准训练点、仿写迁移、读写交融”等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拓展语用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将教学重点以及课堂注意力放在语形、语义的训练上,忽视了语用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用训练呢?
一、重视阅读教学,关注语言习得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还要聚焦语用教学,但是語用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大量有效阅读的积累。只有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才能理解词义、句义以及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真正体味语文的语言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例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主题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阅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感悟了初春的特点:她脚步轻轻,若隐若现,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有的学生从“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感悟到作者寻找春天的快乐;有的学生从“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感悟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感悟了春光的美好,体验了大自然的情趣,欣赏了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积累了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为今后的习作表达做好了铺垫。
二、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
语文课不但要重视语感的培养,更要重视语言的运用。“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整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例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时,老师可从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入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课文注释读懂古诗。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描写的意境,可引导学生观看文中的插图,根据画面展开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泛起了一层薄霜,李白不禁抬起头来,看看天窗外空中皎洁的圆月,内心在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情节,再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描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又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仿写迁移,落实语用训练
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初级阶段,语言可以模仿,自然可以仿用,这也是为学生打造语文功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模仿范文中精彩的构词、精彩的表现手法、精彩的修辞手法。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在教学“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片段时,我出示这样的句子:“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梨熟了,苹果熟了,稻子熟了,高粱也熟了。”让学生读读,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课文采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秋天写美了,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接着,我引导模仿课文表达方法,以“春天”为题进行片段仿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田野里来了一个小画家。小草被她染成了绿色,油菜花被她染成了黄色;桃花被她染成了火红色;梨花被她染成了雪白色……”仿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阶段,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初级方式,注重仿写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读写交融,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教学的目的在于重点锻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仿写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只是运用语言的初级阶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进行编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编写,必须要有灵感。灵感来自学生的内心,是内心对外界事物最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编写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学生体会“父亲”喜欢鸟,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思想。由这篇课文适当引申,引导学生对“亲情、生命、奉献”等主题进行探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下一篇随笔,趁热打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利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从“关注语言习得、找准训练点、仿写迁移、读写交融”等方面入手,层层推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6-260)“小学语文教学拓展‘语用’训练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