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学委员会日前发布了两年一度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认为中国或许已成为超级科技大国。然而,美国商务部4月16日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存在“缺芯”问题的担忧,也引发了中国某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讨论和思考。
对我国科技状况应有理性认识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称,美、中两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研发消费国,分別占2015年世界总额的26%和21%。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消费国;中国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2014年理工科学士学位毕业生人数165万人,而同期美国只有74.2万人;中国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敢于尝试对技术要求苛刻的领域,如小型喷气式飞机的研发等……
确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但是……
4月13日,就在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前3天,笔者就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采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时,他说,虽然我国已是制造大国,近几年制造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均取得一定进步,但应清醒认识到: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许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他特别提到芯片问题:“目前国内企业在芯片技术上有明显进步,但主要局限于设计和封装领域;而中国的生产技术与水平先进的国家差距还很大。可以说,芯片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做不了,还得大量进口,或者设计之后到国外去制造。”
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美国给中国戴上“超级科技大国”高帽子,在某种意义上是给我国制造业的“迷魂药”。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我国制造业现状。
转型升级仍处起步阶段
中国工程院从2013年起开展了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近日,工程院正式对外发布了《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及工业发展水平的认识就十分清醒。
“目前,中国制造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担任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的朱高峰说,正因为过程长,所以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更显急迫。
看统计数据或许更明白。
《报告》指出,2012~2016年制造强国指数中的质量效益指数、结构优化指数虽总体见好,但和美国、日本、德国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2016年,我国质量效益指数和结构优化指数分别为13.59、24.37,而美国分别为59.56、47.61,日本分别为28.62、32.76,德国分别为25.45、44.98。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是《报告》课题的承担单位之一。该中心负责人吴进军用两组数字说明了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我国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如汽车领域,ESP安全系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机床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不足1%提高到7%,五轴联动精密机床虽实现产业化突破,但绝大部分依然依赖进口,行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通信领域,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近5年每年进口用汇超过2000亿美元。
其次,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发展方式粗放,产品质量档次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表现为制造业年增加值率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都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甚至超过了40%。
基础研究薄弱制约技术发展
如果就工业结构来说,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但这个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很多都不是我们的。
这是个老大难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基础研究不够。”朱高峰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问题的由来。
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接手的是个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中央确定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针,通过一些国家需求的重大任务,带动学科的发展。这种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缺陷是不能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入手研究工业的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零部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很多靠的是引进,由于主要追求速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基础研究的问题。因而我们现在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像生产工艺的进步,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功夫。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本是制造业实现大而强的关键。但我们的创新能力又是整体薄弱。吴进军补充说,目前我国开发工业产品所需的技术约有70%是来自于企业之外的外源性技术,不是由企业自身研发的。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总体来看,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吴进军一直认为,要突破战略领域制造装备制约,做到制造装备与新领域同步发展,杜绝技术开发阶段导入的进口装备依赖症。如当前电子信息、石墨烯及碳纤维新材料、汽车轻量化制造等新兴产业制造装备进口依赖严重,迫切需要以创新突破制造装备瓶颈。
众多核心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制造业众多领域还有许多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到底有哪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呢?朱高峰略作归纳,大致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半导体加工设备,基本被日本、美国、荷兰霸占;超精密机床,日本、德国、瑞士等一统天下;我国材料和制造业大而不强,比如钢铁,我国年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却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高质钢材;航天、汽车领域“心脏病”问题突出,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汽车发动机主要是外资、合资品牌;“缺芯少基”现象普遍;我国是医药大国,但外资医疗设备垄断国内市场,许多高端医疗设备进口占比超过90%,药品也大量进口,占国产药90%以上的仿制药等与进口药有差距,这也是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因此,吴进军提出,要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要掌握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工作母机”——先进制造装备的核心技术,才能彻底改变我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的现状,夯实制造强国的基础。
对我国科技状况应有理性认识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称,美、中两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研发消费国,分別占2015年世界总额的26%和21%。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消费国;中国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2014年理工科学士学位毕业生人数165万人,而同期美国只有74.2万人;中国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敢于尝试对技术要求苛刻的领域,如小型喷气式飞机的研发等……
确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但是……
4月13日,就在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前3天,笔者就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采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时,他说,虽然我国已是制造大国,近几年制造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均取得一定进步,但应清醒认识到: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许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他特别提到芯片问题:“目前国内企业在芯片技术上有明显进步,但主要局限于设计和封装领域;而中国的生产技术与水平先进的国家差距还很大。可以说,芯片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做不了,还得大量进口,或者设计之后到国外去制造。”
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美国给中国戴上“超级科技大国”高帽子,在某种意义上是给我国制造业的“迷魂药”。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我国制造业现状。
转型升级仍处起步阶段
中国工程院从2013年起开展了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近日,工程院正式对外发布了《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及工业发展水平的认识就十分清醒。
“目前,中国制造业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担任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的朱高峰说,正因为过程长,所以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更显急迫。
看统计数据或许更明白。
《报告》指出,2012~2016年制造强国指数中的质量效益指数、结构优化指数虽总体见好,但和美国、日本、德国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2016年,我国质量效益指数和结构优化指数分别为13.59、24.37,而美国分别为59.56、47.61,日本分别为28.62、32.76,德国分别为25.45、44.98。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是《报告》课题的承担单位之一。该中心负责人吴进军用两组数字说明了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我国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如汽车领域,ESP安全系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机床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不足1%提高到7%,五轴联动精密机床虽实现产业化突破,但绝大部分依然依赖进口,行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通信领域,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近5年每年进口用汇超过2000亿美元。
其次,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发展方式粗放,产品质量档次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表现为制造业年增加值率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都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甚至超过了40%。
基础研究薄弱制约技术发展
如果就工业结构来说,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但这个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很多都不是我们的。
这是个老大难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基础研究不够。”朱高峰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问题的由来。
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接手的是个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中央确定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针,通过一些国家需求的重大任务,带动学科的发展。这种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缺陷是不能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入手研究工业的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零部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很多靠的是引进,由于主要追求速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基础研究的问题。因而我们现在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像生产工艺的进步,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功夫。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本是制造业实现大而强的关键。但我们的创新能力又是整体薄弱。吴进军补充说,目前我国开发工业产品所需的技术约有70%是来自于企业之外的外源性技术,不是由企业自身研发的。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总体来看,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吴进军一直认为,要突破战略领域制造装备制约,做到制造装备与新领域同步发展,杜绝技术开发阶段导入的进口装备依赖症。如当前电子信息、石墨烯及碳纤维新材料、汽车轻量化制造等新兴产业制造装备进口依赖严重,迫切需要以创新突破制造装备瓶颈。
众多核心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制造业众多领域还有许多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到底有哪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呢?朱高峰略作归纳,大致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半导体加工设备,基本被日本、美国、荷兰霸占;超精密机床,日本、德国、瑞士等一统天下;我国材料和制造业大而不强,比如钢铁,我国年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却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高质钢材;航天、汽车领域“心脏病”问题突出,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汽车发动机主要是外资、合资品牌;“缺芯少基”现象普遍;我国是医药大国,但外资医疗设备垄断国内市场,许多高端医疗设备进口占比超过90%,药品也大量进口,占国产药90%以上的仿制药等与进口药有差距,这也是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因此,吴进军提出,要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要掌握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工作母机”——先进制造装备的核心技术,才能彻底改变我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的现状,夯实制造强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