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秋天”情结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or025castor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夏秋冬,时序而已,从理性上来说季节的更替无关悲喜,但是人们在抒发内心感受时往往和外界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赋予自然现象以浓厚的感情色彩,于是春夏秋冬之景不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春夏秋冬之景,春夏秋冬的更替也不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时序更替,而是带有了不同的主观色彩。翻阅古典诗词我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人们对秋天的关注可谓情有独钟。
  “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甚至终结,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正如欧阳子在《秋声赋》中写道秋天表现在音乐上属“商声”,在十二律中属“夷则”,“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且古代多在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所以秋天的肃杀萧瑟、悲切寂寥之景更易激起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于是在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里就有了浓郁的“秋天”情结。
  在传统的古典诗词里的“秋天”情结,更多的是“悲秋”。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代表。当年杜甫目睹夔州三峡苍凉空旷的秋景,想起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年老多病和壮志未酬,心中顿生出无限愁绪,用一个“悲秋”涵盖了其复杂的情感。而实际上,将凄清的秋景来表达内心的伤感情绪的情况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秦风•蒹葭》就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深秋清晨的图景,用以烘托作者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和伤感之情。而真正将秋景萧瑟与失意悲伤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是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就制造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并在这一气氛中抒发幽怨悲哀的情绪。
  尽管都有悲秋之情,但古人的秋天情结又因个人的境遇不同而又有所不同。
  古典诗词里有相当部分诗以萧条的秋景抒发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功业未就之情的。学而优则仕,是历代大多数文人的心声,可是由于种种情况,仍然有相当多胸怀大志的人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难甚至到老年而依旧功业未就,所以萧条的秋景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如乐府诗《长歌行》写道:“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人托物起兴,以葵生命易逝、河流一去不返来感慨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劝人惜时努力。在这方面即使素有隐士之称的孟浩然也不例外,他与友人在深秋时节登岘山时见到羊公碑,不禁喟然而叹:“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诗中他以荒凉的秋景来烘托自己心情的伤感,“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暗示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再如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又郁郁不得志的弃疾面对“楚天千里清秋”,目睹江南秀美的山水也只能产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将满腔的热血化为无限的郁闷。
  以凄凉的秋景来写离愁别恨更是诗家之长,柳永在《雨霖铃》里写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特意点出秋天在离人心中的那份沉重。我们翻阅古典诗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离别题材的诗歌,就会发现诗人是很注意运用秋景的描绘来渲染离情的伤痛与缠绵的。如“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情缘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以旅夜孤寂的环境,来表现惆怅的别情。再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诗人将一对难舍难分的离人置于飒飒秋风的背景之下,以倍增离别之痛。近代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更是借用秋景来渲染离情的佳作。
  以萧条荒凉的秋景来抒发游子思妇思乡怀人之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学现象。秋天凉气袭人,落叶归根,落叶飘零,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离人怀远之情。如马致远的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以极简省的笔墨写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有人这样评价“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其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有就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常建《秋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等等无一不是以秋景来写思乡怀人之情的。
  另外,很多边塞诗也是着力以描绘秋景来写征人的家国之情的。 “沙场秋点兵”,古代多在秋天治兵,古代兵役及各种徭役也主要发生在秋季。这样,秋天对人来说,尤其是对征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离别死亡。征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悲秋”情怀。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这是寻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同时由于他们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这就使他们的“悲秋”情怀多样化。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最为典型,“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中的边愁,就有久戍之苦,又有无限思归之情,可能还有立功边塞的雄心及对于现实的忧虑,也许还应该再加上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热爱。作者通过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来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范仲淹的《塞下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也可算作对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最好的注脚。当然边塞诗不仅写征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写思妇或者同写征人、思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就是将征人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万里愁”道出了思妇的对丈夫的思念、担心、盼望等丰富复杂的情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要知道“古来征战几人回?”持久的战争、悲惨的现实使得远在家乡的思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更多的情况可能是“可怜永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由于时空的限制,思妇的痛苦要远甚于征人的痛苦。
  还有一部分关于秋天的诗词,同样是描绘秋色,却一扫低沉压抑之风气,一反悲秋传统,高歌赞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就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美景,一洗前人诗中常见的感伤色彩和悲凉情调,显得清新、优美、恬静而颇有生气。还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更是让我们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我认为在赞秋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刘禹锡的《秋词》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热情地高赞秋天,为我们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无独有偶,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节,触景生情,于是就有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赞美秋天,境界开阔,催人奋发。
  总而言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无关风月无关喜悲,只是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外在的景物,于是景物便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谓“一花一叶总关情”。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头谈到 “境”时,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言为心声,诗人抒发自己心声,借物抒怀也好,借景抒情也罢,相当一部分都是“以我观物”,赋予外物以浓郁的感情色彩。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人们对秋天的情有独钟也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去解读诗歌,就容易多了。
  收稿日期:2011-02-22
其他文献
【摘要】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之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学校必须做到:用爱心去温暖,用真情去感化,用魅力去激发,用技巧去吸引,用信任去培养,用微笑去说事,完善一些有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The village stay to guard a child education me to see  Deng Kang-li  【Abstract】For pr
期刊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就是转变后进生。如何转变后进生呢?笔者认为,班主任要用关爱去让每一位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有成就感;在改造后进生的转变过程中、要给他们机会;淳淳透导他们从旧知识走向新知识,使他们成为优等生。  【关键词】转变;后进生;关爱;赏识; 宽容;善透    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就是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形成良好的校风服务、奠基。因为,班级成员
期刊
【摘要】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准确辨别、及时筛选,选用相关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那我们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关键词】错误;资源;处理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每天
期刊
【摘要】根据多年的实习教学体会和教学存在中的不足,提出巡回指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重要作用,结合实习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巡回指导方法,并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铆工;实习;教学;巡回指导    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是实习教学的三大环节。简单地讲、入门指导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结束指导则是对一天实习情况的总结,而巡回指导却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  结合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觉到每
期刊
【摘要】简述了案例培训的重要性,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案例教学培训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深远意义上将培训教育看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担负着学员的发展重任又使教育相长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有效培训;案例;教师;教学相长;发展;提高  The valid training Cu learn while teaching  Cao Hua  【Abstract】Jian Shu case t
期刊
德育工作一直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各科教学也应围绕德育展开,语文学科更有明显优势。我在教课过程中,一直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点案例。  用美好的景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例如我在教《济南的冬天》时,我重点让学生赏读济南的山和水,并且去欣赏图片,后来又让学生欣赏兴隆的山水,告诉学生济南美,兴隆更美,我们爱济南,爱兴隆,更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此时,我们
期刊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强调了反思的作用。如今,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面对着诸多变化,教学反思也显得尤为重要。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1.怎样写教学反思  1.1 记载成功之处: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精彩之处,或许课堂引导存在着妙处、应变方法值得推广;或许教法灵活
期刊
作文是小学生的思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一个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最终要看他的写作水平怎么样。但小学生由于课内外知识积累的较少,再加上生活经验缺乏,因此,一提起习作大多数学生总是感觉很厌烦,没有兴趣,即使硬着头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应付了事,习作效果更是可想而知了。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学生学会习作,愿意习作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
期刊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1.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
期刊
当过班主任的教师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班上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刻苦、积极上进,又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成绩平平,却不名落孙山。各个方面都表现极其一般,没有一方面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安分守己,似乎没有过多需要,也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总之,他们是一些既不特别好又不特别坏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