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播新闻连线,是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广播优势传播的报道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广播直播节目中。探讨记者做好广播新闻连线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吸引听众、优化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广播新闻报道水平。
【关键词】广播;记者;新闻连线
随着声音传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连线已成为广播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它凸显了广播迅捷传播、实时呈现的优势。
每秒30万公里的无线电波,是广播电台与受众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广播以其采制简便的特点,在传播速度上更胜一筹。作为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广播新闻连线以形式新颖、现场感强、传播迅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听众喜爱,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播媒体所重视。
广播新闻连线,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8月24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里是伦敦》节目第一次使用了连线这种形式。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了记者爱德华·默罗的播报新闻的声音,电波里同时出现采访现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爱德华·默罗由此独创了广播新闻连线的报道形式。
随着无线移动终端的运用和广播直播形式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播新闻连线在我国出现。当时,这种报道形式仅仅被当作一种传播技术手段,运用在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中。如 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1999 年澳门回归直播中都运用了新闻连线。2004年元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开播,周一到周五每天30分钟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开播,其中《第一报告》中设有“记者连线”版块,这是新闻连线报道形式集中作为子栏目首次出现。2008年3月19日,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午间新闻广场》栏目首次开设“记者连线”报道。与此同时,福建、江苏、河南等省级广播也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报道形式,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给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的则是2008年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当时在通信、交通、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中国之声”派出首批记者进入重灾区,借助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传回了灾区的最新消息。由此可见,在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面前,新闻连线报道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迅速、便捷的传播优势。
如今,广播新闻连线作为一种报道体裁,常态化出现在广播直播节目中,比如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午间新闻广场》这档直播新闻栏目中的“记者连线”就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线的记者作为创作主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的新闻连线不仅反映着记者的业务水平,更关系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和直播节目的质量。本文着重从恰当取舍信息、把控报道节奏、提高语言表现力三个方面探讨连线报道的技巧,以提升记者新闻连线的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直播节目的质量。
一、记者应恰当取舍采访现场的各类信息
新闻事件并不都是孤立发生的。有经验的记者总能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中,沿着新闻事件的线性发展或者横向发展脉络,找出若干条报道线索。即便是一个会议新闻,记者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报道选题。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连线报道时,往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新闻事件的进展、新闻背景的变化、新闻人物的情绪等都在变化。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高屋建瓴把握全貌,也要明察秋毫捕捉典型,还要跟进事件进展挖掘新闻人物、环境景观等等,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并进行选择、整合,做到有机取舍。恰当取舍采访现场的各类信息,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那些最能够突出主题的信息,而不是对所有信息都进行报道。因此,连线记者首先要做好功课,熟悉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掌握相关资料,确立报道主题,并以此为基准,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吸引受众;其次,新闻连线开始阶段要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进行冗长的信息堆砌。记者应从受众的角度,思考受众的关切点,从而找准切入点,将主要的新闻事实尽快呈现在受众面前;再次,有目的地选择新闻连线的声音信息,要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连线往往是记者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直播室联通通讯信号进行的口播报道,因此记者的连线报道通常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现场独特的环境氛围和新闻人物都具有排他性。因此,记者在连线时要为报道主题服务,注意选择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特点的音效。一是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时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采访对象应该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是造成新闻事件发生或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的人物,而对于边缘人物则要大胆舍弃。二是在选择现场背景声音时,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新闻现场环境、反映新闻人物情绪的声源信息,以达到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二、记者应注意把控报道节奏
要吸引听众、留住听众,广播新闻连线的记者就应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选择那些具有重要性、关联性、新鲜的信息,进行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文本构建,把控报道节奏。一是要运用简略、概要、强调、弱化等叙述手段,用变速叙事打破受众心理预判。记者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呈现核心信息、背景事件、细节事件、后续发展等等,或简约精炼、或细致刻画、或再现现场、或议论风生。二是记者要在连线初始阶段留有悬念,切忌一开始就把连线的内容和盘托出。有些连线记者在导语中就把主要内容提前“剧透”,对听众来说后面的叙述就没有听的必要了。三是在跟进新闻事件发展时,切忌同时报道几条信息。每次新闻连线只突出一个侧面,或者按照新闻事件的时间进程进行选择,或者围绕新闻事件横向挖掘,多角度立体呈现新闻事件,体现新闻策划的主动性和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在一些成功的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连线报道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连续性,在事件追踪上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的形态。记者按照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个报道视点,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坐标上多维展示事实真相。四是及时与节目主持人互动,切忌把新闻连线变成口播新闻。现在很多连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记者自说自话而忽略了与直播间的主持人进行互动。一个人的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听觉疲劳,而节目主持人的提问,往往能促成新的听觉关注点,并且发挥引导受众观察新闻事实、理解新闻事件社会意义的效果。
三、记者应提高语言表现力
新闻报道具有文本的基本特性,它不仅是一个文字序列,也是一个声音序列。广播是听觉媒介,好的新闻连线不仅有丰富厚实的新闻内容,更应有优美的语言表现力,给人以美感享受。由于一些广播记者没有受过专业语言训练,普通话不够标准,表达能力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应该不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表现力:一是要做到“声、韵、调”正确,“吐字归音”到位。一个连线记者如果操着不被大众认可、不标准的普通话报道新闻,就会影响受众的听觉判断,降低传播效果。二是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连线的叙述因报道内容不同而变化,对核心事件的讲述要细致入微,对背景资料的解读则简洁概要,这种叙事节奏的变化能够提升新闻文本结构的参差感,实现对新闻叙事张力的内在控制。三是要以情感人。连线记者把语调的变化与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现场的情景结合起来,能够提升语言的鲜活度,使讲述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让听众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凸显广播的魅力。
与录播的新闻、专题的精雕细刻相比,广播新闻连线的粗糙和肤浅在所难免。当前一些新闻直播节目为了连线而连线,有些连线,记者并非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连线的现场效果不明显;有些连线背景嘈杂,甚至还有分离报道主题的噪音……尽管如此,新闻连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创新手段方法,进一步提升新闻连线报道质量,仍然是广播媒体人业务探讨的热点。目前,在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线报道中,一些直播节目已经成功运用“连线 音响”的形式,把记者的报道叙述与现场音响融为一体,使广播声音元素更丰富、使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更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广播媒体的新闻传播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广播;记者;新闻连线
随着声音传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连线已成为广播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它凸显了广播迅捷传播、实时呈现的优势。
每秒30万公里的无线电波,是广播电台与受众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广播以其采制简便的特点,在传播速度上更胜一筹。作为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广播新闻连线以形式新颖、现场感强、传播迅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听众喜爱,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播媒体所重视。
广播新闻连线,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8月24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里是伦敦》节目第一次使用了连线这种形式。节目一开始,收音机里传出了记者爱德华·默罗的播报新闻的声音,电波里同时出现采访现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爱德华·默罗由此独创了广播新闻连线的报道形式。
随着无线移动终端的运用和广播直播形式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播新闻连线在我国出现。当时,这种报道形式仅仅被当作一种传播技术手段,运用在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中。如 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1999 年澳门回归直播中都运用了新闻连线。2004年元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开播,周一到周五每天30分钟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开播,其中《第一报告》中设有“记者连线”版块,这是新闻连线报道形式集中作为子栏目首次出现。2008年3月19日,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午间新闻广场》栏目首次开设“记者连线”报道。与此同时,福建、江苏、河南等省级广播也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报道形式,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给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的则是2008年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当时在通信、交通、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中国之声”派出首批记者进入重灾区,借助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传回了灾区的最新消息。由此可见,在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面前,新闻连线报道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迅速、便捷的传播优势。
如今,广播新闻连线作为一种报道体裁,常态化出现在广播直播节目中,比如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午间新闻广场》这档直播新闻栏目中的“记者连线”就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线的记者作为创作主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的新闻连线不仅反映着记者的业务水平,更关系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和直播节目的质量。本文着重从恰当取舍信息、把控报道节奏、提高语言表现力三个方面探讨连线报道的技巧,以提升记者新闻连线的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直播节目的质量。
一、记者应恰当取舍采访现场的各类信息
新闻事件并不都是孤立发生的。有经验的记者总能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中,沿着新闻事件的线性发展或者横向发展脉络,找出若干条报道线索。即便是一个会议新闻,记者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报道选题。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连线报道时,往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新闻事件的进展、新闻背景的变化、新闻人物的情绪等都在变化。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高屋建瓴把握全貌,也要明察秋毫捕捉典型,还要跟进事件进展挖掘新闻人物、环境景观等等,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并进行选择、整合,做到有机取舍。恰当取舍采访现场的各类信息,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那些最能够突出主题的信息,而不是对所有信息都进行报道。因此,连线记者首先要做好功课,熟悉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掌握相关资料,确立报道主题,并以此为基准,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吸引受众;其次,新闻连线开始阶段要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进行冗长的信息堆砌。记者应从受众的角度,思考受众的关切点,从而找准切入点,将主要的新闻事实尽快呈现在受众面前;再次,有目的地选择新闻连线的声音信息,要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连线往往是记者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直播室联通通讯信号进行的口播报道,因此记者的连线报道通常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现场独特的环境氛围和新闻人物都具有排他性。因此,记者在连线时要为报道主题服务,注意选择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特点的音效。一是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时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采访对象应该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是造成新闻事件发生或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的人物,而对于边缘人物则要大胆舍弃。二是在选择现场背景声音时,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新闻现场环境、反映新闻人物情绪的声源信息,以达到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二、记者应注意把控报道节奏
要吸引听众、留住听众,广播新闻连线的记者就应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选择那些具有重要性、关联性、新鲜的信息,进行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文本构建,把控报道节奏。一是要运用简略、概要、强调、弱化等叙述手段,用变速叙事打破受众心理预判。记者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呈现核心信息、背景事件、细节事件、后续发展等等,或简约精炼、或细致刻画、或再现现场、或议论风生。二是记者要在连线初始阶段留有悬念,切忌一开始就把连线的内容和盘托出。有些连线记者在导语中就把主要内容提前“剧透”,对听众来说后面的叙述就没有听的必要了。三是在跟进新闻事件发展时,切忌同时报道几条信息。每次新闻连线只突出一个侧面,或者按照新闻事件的时间进程进行选择,或者围绕新闻事件横向挖掘,多角度立体呈现新闻事件,体现新闻策划的主动性和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在一些成功的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连线报道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连续性,在事件追踪上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的形态。记者按照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个报道视点,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坐标上多维展示事实真相。四是及时与节目主持人互动,切忌把新闻连线变成口播新闻。现在很多连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记者自说自话而忽略了与直播间的主持人进行互动。一个人的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听觉疲劳,而节目主持人的提问,往往能促成新的听觉关注点,并且发挥引导受众观察新闻事实、理解新闻事件社会意义的效果。
三、记者应提高语言表现力
新闻报道具有文本的基本特性,它不仅是一个文字序列,也是一个声音序列。广播是听觉媒介,好的新闻连线不仅有丰富厚实的新闻内容,更应有优美的语言表现力,给人以美感享受。由于一些广播记者没有受过专业语言训练,普通话不够标准,表达能力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应该不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表现力:一是要做到“声、韵、调”正确,“吐字归音”到位。一个连线记者如果操着不被大众认可、不标准的普通话报道新闻,就会影响受众的听觉判断,降低传播效果。二是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连线的叙述因报道内容不同而变化,对核心事件的讲述要细致入微,对背景资料的解读则简洁概要,这种叙事节奏的变化能够提升新闻文本结构的参差感,实现对新闻叙事张力的内在控制。三是要以情感人。连线记者把语调的变化与新闻报道的内容、新闻现场的情景结合起来,能够提升语言的鲜活度,使讲述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让听众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凸显广播的魅力。
与录播的新闻、专题的精雕细刻相比,广播新闻连线的粗糙和肤浅在所难免。当前一些新闻直播节目为了连线而连线,有些连线,记者并非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连线的现场效果不明显;有些连线背景嘈杂,甚至还有分离报道主题的噪音……尽管如此,新闻连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创新手段方法,进一步提升新闻连线报道质量,仍然是广播媒体人业务探讨的热点。目前,在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线报道中,一些直播节目已经成功运用“连线 音响”的形式,把记者的报道叙述与现场音响融为一体,使广播声音元素更丰富、使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更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广播媒体的新闻传播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