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凉夏日

来源 :小星星·作文100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cheng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雨过,小荷翻。夏日的生机生趣,常被古人用心感受、用笔记录。请体会这扑面而来的淡雅清新吧!
  山亭夏日
  高 骈 [ 唐 ]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
  高骈,字千里,先祖是渤海人,后来迁居到幽州(今北京),世代为禁军将领。他是一名大将,武功好,文采也好,《山亭夏日》是他的代表诗作。
  《山亭夏日》 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原是“夏”,根据 《全唐诗》而改,不仅表明了季节,也点出了地点——山间的亭子里。首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再次点题“夏日”,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夏天“绿树阴浓”的特点。夏天正午前后,太阳最为热烈,热力四射,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烈日炎炎,使得绿绿的树荫格外深浓。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再次点题,亭子坐落在池塘附近,而诗人就在亭子里观察着夏日的风景。他看到了池塘里的楼台倒影,一个“入”字极具动态感,同时也写出了池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没有风,亭子周围都是安静的。诗人内心也是安静的,他静静地看着水面。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李白 《玉阶怨》 中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句子。在这里,诗人用“水晶帘动” 写水面犹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晃动起来,水下的楼台倒影随之模糊起来。风起,帘才动。诗人由帘动,才意识到起风了,先写结果,后写原因,使诗歌更有趣了,写出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是很微弱的。
  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蔷薇,是一种花,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这一句既是写蔷薇,其实也继续暗写微风。正是“微风起”,才使蔷薇花的那沁人心脾的香气,飘散在了整个山间庭院。诗人不自觉深深地沉醉在其间,内心宁静而悠闲。
  夏夜追凉
  杨万里 [ 宋 ]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两万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夏夜追凉》 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标题中的“追凉”,就是“觅凉、取凉”的意思,“追”字体现了诗人对“凉”的热烈的渴求。追凉的季节是“夏夜”,暗示了夏天的夜晚天气依然炎热,让人难以忍受。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写出了夏夜之热。在夏天,中午时分,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在诗人的感受中,“夜热”竟然和“午热”差不多。结合第二句“开门小立月明中”可知,诗人是在屋子里热得受不了了,才打开屋门,去“追凉”,点出了“追凉”的原因。
  当他走到屋外,发现了明月照耀着大地,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走动起来,继续“追凉”,同时赏月。追凉使身体舒适,赏月使心灵愉快。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在月光下散步,竹林深深,树荫密密,“竹深树密”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虫鸣”是以动衬静,只有在静谧之中,“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竹深树密虫鸣处”,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心静自然凉”,诗的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写出了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内心安宁、寂静,静中生凉意。这种凉意,并不是夜风送爽,而是诗人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回顾全诗,诗人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皎洁的月光、浓密的树荫、深幽的竹林、悦耳的虫鸣以及诗人悠游的身影,让人感觉到丝丝凉意,感悟到“静中生凉”的哲理。
  纳 凉
  秦 观 [ 宋 ]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赏析: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他被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他仕途不顺,累遭贬谪,写有很多感伤身世之作。有人说, 《纳凉》 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首句“携扙来追柳外凉”,写出凉在柳外,诗人连用“携”“来”“追”
  三个动词,表现出了对“凉”的热切盼望,暗示诗人原来所处的环境炎热或热闹,诗人想追的是清凉或清静。第二句“画桥南畔倚胡床”写出了柳外纳凉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胡床,是古代的一种坐具,也可躺卧。在绿柳成行的画桥南边,诗人倚靠在胡床上,驱解烦热,享受凉意。
  诗的前面两句写出了诗人寻觅纳凉胜地的过程,后两句则表现诗人在纳凉时所感受到的意趣:“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光明亮,普照大地,水上船中,笛声参差而起,引人倾听。夜风习习,在风停之后,池中莲花盛开,欲动不动,亭亭玉立,自在悠然,清香四溢。
  诗人在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感受到了絲丝凉意,也在心境上获得了安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