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章节的具体内容,采取已经实践检验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而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是创新《纲要》课教学方法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新方案”中增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同时,该课程的设置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提高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纲要》课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具体教育实践机制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某种困境当中,《纲要》课程的困境尤其突出。这种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种思想状况:一是大多数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天起,就主观地认为专业课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政治理论课,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二是考查课远不如考试课重要。他们对待《纲要》课程的具体行为持应付甚至抵制的态度,更是令人堪忧。在这种状况下,《纲要》课程的国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功能就很难得以实现。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所以采取合适的方法摆脱现在的困境,势在必行。
《纲要》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很高,注重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对推进该门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种灵活而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具体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使之具体化为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要想解决上述困境,首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才能逐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论课的惯性定位——枯燥无味,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的优点就在于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采用这种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课程每一章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小组社会调查、知识竞赛、问题式经典阅读,等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单一的讲授或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每次课都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自主感。这对增强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功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是可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的特色教学。它的优点是,从教师方面考虑,它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解读,不断探索适应的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从学生方面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思考能力,并学会表达,达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使师生教学相长,使理论学习多元化,使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最终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纲要》课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典型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形成令自己信服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近些年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了许多高校思政教师的认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对案例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纲要》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可以作为典范来分析和教育学生的人物和事件,并且许多案例都是学生能知一二但又不完全了解的,这就为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节省了案例教学的准备时间。同时,与讲授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纲要》课中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易引起学生移情换位思考,说服力强。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矛盾冲突及解决过程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发他们采用移情方式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用心去体察为什么必须反对外来侵略、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等概括性较强的现实问题,更易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平等的方式,围绕具体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尝试去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相互之间可以展开思想的交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第三,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案例,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课堂自由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平等自由的讨论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构架。
但是,由于《纲要》课程只有36学时,而案例教学法则相对耗时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典范应用。
2.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既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有效克服教材的内容不足和相对滞后等先天不足。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案分析”。由于学生大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尤其是历史人物,因此,专题式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学史目的,同时还可以不失时机地用事例来纠正某些学生存在的不正确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例如,在历史事件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就第一次鸦片战争做一专题。通过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战后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纠正某些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还将在封建的道路上摸索很多年”的观点。此外,19世纪下半叶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三次早期探索之一的“洋务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运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秋收起义”,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共八大”、以及“改革开放”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都可以作为专题的内容。在历史人物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对李鸿章、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客观介绍和历史功过的点评,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讲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专题,通过讲授邓小平的生平,特别是他的三起三落和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让学生去体会他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并以此作为自己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的“抗挫折剂”。
但是,专题式教学在实践中也有其弊端,那就是课程的前后联系不够紧密,所以,采用专题式教学必须注意在适当的时刻进行课程的总结,以保持课程结构逻辑的连贯性。
3.实践教学。和其教学方法相比,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以往单纯向学生传授思想的方式,真情实景,更容易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为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思想理论“进头脑”。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种,经常被《纲要》课教师采用的有:观看历史题材的录像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红军作报告或观看一些报告录像;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心得的演讲会等。其中,关于组织演讲会的方式既简便可行,又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的过程中,题目可以不限,只要是学习中的心得都行,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而且可以使学生流露真实的想法,而非敷衍了事,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4.视频串讲法。《纲要》课丰富的视频资料,为该教学方法的实践提供了基础。用典型的视频来说明问题,要比其他任何方法更加生动。视频串讲法是指在对学生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的讲授中,采用边播放视频边介绍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形成认识的教学方法。视频串讲法的关键首先在于选择经典视频,其次在于教师的串讲设计。如《纲要》课中的新文化运动,就可以通过播放《百年中国》中的相关片段,边播放边讲授来完成。
三、《纲要》课教学模式的形成
《纲要》课理想教学模式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不断实践。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察,去设计,每一章节或每一块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才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这样反复的实践总结中,最终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纲要》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基础。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的案例与材料,更新表述的词汇,和学生产生共鸣。
灵活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寻求一套以多样化教学方法支撑的教学模式,是增强《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国史国情教育,让学生理解历史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道路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新方案”中增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同时,该课程的设置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提高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纲要》课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具体教育实践机制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某种困境当中,《纲要》课程的困境尤其突出。这种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种思想状况:一是大多数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天起,就主观地认为专业课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政治理论课,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二是考查课远不如考试课重要。他们对待《纲要》课程的具体行为持应付甚至抵制的态度,更是令人堪忧。在这种状况下,《纲要》课程的国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功能就很难得以实现。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所以采取合适的方法摆脱现在的困境,势在必行。
《纲要》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很高,注重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对推进该门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种灵活而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具体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使之具体化为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要想解决上述困境,首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才能逐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论课的惯性定位——枯燥无味,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的优点就在于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采用这种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课程每一章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小组社会调查、知识竞赛、问题式经典阅读,等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单一的讲授或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每次课都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自主感。这对增强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功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是可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的特色教学。它的优点是,从教师方面考虑,它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解读,不断探索适应的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从学生方面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思考能力,并学会表达,达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使师生教学相长,使理论学习多元化,使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最终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纲要》课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典型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形成令自己信服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近些年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了许多高校思政教师的认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对案例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纲要》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可以作为典范来分析和教育学生的人物和事件,并且许多案例都是学生能知一二但又不完全了解的,这就为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节省了案例教学的准备时间。同时,与讲授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纲要》课中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易引起学生移情换位思考,说服力强。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矛盾冲突及解决过程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发他们采用移情方式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用心去体察为什么必须反对外来侵略、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等概括性较强的现实问题,更易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平等的方式,围绕具体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尝试去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相互之间可以展开思想的交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第三,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案例,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课堂自由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平等自由的讨论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构架。
但是,由于《纲要》课程只有36学时,而案例教学法则相对耗时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典范应用。
2.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既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有效克服教材的内容不足和相对滞后等先天不足。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案分析”。由于学生大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尤其是历史人物,因此,专题式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学史目的,同时还可以不失时机地用事例来纠正某些学生存在的不正确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例如,在历史事件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就第一次鸦片战争做一专题。通过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战后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纠正某些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还将在封建的道路上摸索很多年”的观点。此外,19世纪下半叶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的三次早期探索之一的“洋务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运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的“秋收起义”,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共八大”、以及“改革开放”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都可以作为专题的内容。在历史人物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对李鸿章、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客观介绍和历史功过的点评,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讲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专题,通过讲授邓小平的生平,特别是他的三起三落和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让学生去体会他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并以此作为自己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的“抗挫折剂”。
但是,专题式教学在实践中也有其弊端,那就是课程的前后联系不够紧密,所以,采用专题式教学必须注意在适当的时刻进行课程的总结,以保持课程结构逻辑的连贯性。
3.实践教学。和其教学方法相比,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以往单纯向学生传授思想的方式,真情实景,更容易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为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思想理论“进头脑”。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种,经常被《纲要》课教师采用的有:观看历史题材的录像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红军作报告或观看一些报告录像;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心得的演讲会等。其中,关于组织演讲会的方式既简便可行,又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组织的过程中,题目可以不限,只要是学习中的心得都行,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而且可以使学生流露真实的想法,而非敷衍了事,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4.视频串讲法。《纲要》课丰富的视频资料,为该教学方法的实践提供了基础。用典型的视频来说明问题,要比其他任何方法更加生动。视频串讲法是指在对学生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的讲授中,采用边播放视频边介绍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形成认识的教学方法。视频串讲法的关键首先在于选择经典视频,其次在于教师的串讲设计。如《纲要》课中的新文化运动,就可以通过播放《百年中国》中的相关片段,边播放边讲授来完成。
三、《纲要》课教学模式的形成
《纲要》课理想教学模式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不断实践。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察,去设计,每一章节或每一块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才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这样反复的实践总结中,最终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纲要》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基础。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的案例与材料,更新表述的词汇,和学生产生共鸣。
灵活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寻求一套以多样化教学方法支撑的教学模式,是增强《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国史国情教育,让学生理解历史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道路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