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共青团的工作要做到:繁荣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力争社会实践网络覆盖全体大学生;提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层次,力争社会实践益处惠及全体大学生;整合高校社会实践资源,力争社会实践主旨引导全体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活动层次活动资源全体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甚至发展,从而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自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获得对客观事物、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直接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社会实践作为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为一体的特有教育模式在高校育人环节工作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繁荣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力争社会实践网络覆盖全体大学生
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的座谈会上提出:“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任务努力奋斗,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结合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实践领域,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使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到全体大学生。
2009年11月,为了更好地履行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共青团吉林大学农学部委员会以共青团工作为主题,针对农学部全体学生做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面向毕业班及非毕业班的试题并不完全相同,共发出调查问卷430份(其中毕业班100份,非毕业班33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0份(其中毕业班74份,非毕业班246份),试卷回收率为74.4%。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你通过(或希望通过)以下方式锻炼自己”这个问题,有36.9%的同学选择了通过相关单位实习实践的方式,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团活动和进行社会兼职则分别占28.1%,25.6%和23.4%。可见,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做学生干部、参与活动、组织社团这些高校日常的素质拓展方式。而面对如此需求,高校所能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则显得供不应求,在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观问题:“你认为目前社会实践存在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上,相当多数的同学回答类似于“社会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同学想去不能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机会”。
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建立在提高大学生参与度的立场上展开,横向上,应当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求,分门别类的设计。纵向上,应当依据学生能力素质间的差别,由浅及深的设置。如大一新生因为其专业知识尚未涉猎,可以进行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二学生专业知识虽有了解,但尚未形成体系,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市场调查、热点社会问题调研、创新实验等。大三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积累,就业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应当以创新实验、科技发明和专业实习为主。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对于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应当主要安排单位实习的内容。当然,高年级同学可以在一些社会实践当中发挥朋辈指导的作用,现身说法,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育人成才的目标。
二、提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层次,力争社会实践益处惠及全体大学生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做重要讲话,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创业问题是社会、高校面临的最严峻的民生问题,谁提早接触社会,提早学会工作流程,提早习惯周边环境,提早进入工作状态,谁就能比别人提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本次问卷中,针对“下列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因素中,你认为它们的作用为?”的调查中,所提供选项涉及所学专业、外语水平、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工作期望值、工作经验、学习成绩、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外表形象、生源所在地等多方面内容。在所有被调查的主体因素当中,毕业生认为工作经验的影响率最高。在所有被调查的60名同学当中,有49人认为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10人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1人认为没有影响。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针对员工素质问题曾这样说:“对于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肯要一个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可见,在创新能力呼声震天的今天,对于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对比中,雇主的态度,倾向于执行力。良好的执行力,是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拓展自身的执行能力,满足雇主的需求。
然而,问卷中主观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27%同学的回答类似于:“少一点功利性”“减少形式主义”,可见,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心目中仍流于形式,有走过场的嫌疑。 因此,为了达到社会实践活动设立的根本目的,我们要从多方面保障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及其成果,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变形式为实质,变功利为实效:制度上,我们要实现课程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上,要多角度、分层次组织;内容上,要与就业创业相结合;资金上,要全力保障、专款专用;人员上,要派专人指导;场地上,要落实基地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全面的成长成才。
当然,在把社会实践活动做实、做稳之后,要走精品化、品牌化的路子。也就是说,在全面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领域的活动之后,要分别在这些领域至少培植一个精品项目,然后以点带面,以少带多,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去锻炼、去成长。
三、整合高校社会实践资源,力争社会实践主旨引导全体大学生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贴上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标签,而把学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排除在社会实践的视野之外,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当前面临种种困境,如社会实践成本高,让很多学校难以承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社会实践中师生脱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不结合等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抓住校外的资源不放,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现存的、身边的资源,将教学资源、校园资源全面开发和利用,与社会资源一起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当然,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每项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旨:引导大学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自觉自愿的拓展能力素质,全面的成长成才。越多的校内外资源支持,学生锻炼能力素质的平台就越宽,锻炼能力素质的范围就越广。
在本次问卷中,针对毕业生“在你面试的经历当中,你曾经被问过如下类似问题?”的调查结果中,个人简介、本人优缺点、本人能力特长与时间协调能力、领导力的体现、对于职位的认知和对于公司HR的问题等作为面试的经典问题,都代表了雇主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最基本考察,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对所求职位的理解和渴望,等等。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就应当将这些能力素质的拓展融合进去。
就本题的其中一个选项对于职位的认知为例:“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你对这个职位的认识是?”其实这个问题雇主想问的是:你对我们公司和你要应聘的职位了解吗,你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吗?这个问题在社会实践当中是十分容易锻炼到的,例如,在学生干部的竞聘当中,可以要求自我简介里体现对学生会、应聘职位的认识以及竞聘理由。在“三下乡”实践报告当中,要求体现本人参加“三下乡”的动机及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习惯,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然后了解所选项目的组织、实施、目的。最终将主客观条件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大学生和社会的梁,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收集起来,经过综合处理之后,用学生喜闻乐见、自愿接受的方式融合到每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日积月累的锻炼自身素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意识,自觉自愿的拓展能力。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当中为校园、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信心支撑和能力支撑,在双向交流中,最终形成人人乐于参加社会实践、人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校园文化,与其他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一起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媛.刍议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及存在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2]钱江.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分析及趋势新探.科教纵横,2009,(4).
[3]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4]梁伟,刘海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教育管理,2009,(1).
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活动层次活动资源全体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甚至发展,从而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自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获得对客观事物、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直接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社会实践作为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者为一体的特有教育模式在高校育人环节工作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繁荣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力争社会实践网络覆盖全体大学生
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的座谈会上提出:“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任务努力奋斗,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结合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实践领域,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使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到全体大学生。
2009年11月,为了更好地履行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共青团吉林大学农学部委员会以共青团工作为主题,针对农学部全体学生做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面向毕业班及非毕业班的试题并不完全相同,共发出调查问卷430份(其中毕业班100份,非毕业班33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0份(其中毕业班74份,非毕业班246份),试卷回收率为74.4%。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你通过(或希望通过)以下方式锻炼自己”这个问题,有36.9%的同学选择了通过相关单位实习实践的方式,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团活动和进行社会兼职则分别占28.1%,25.6%和23.4%。可见,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做学生干部、参与活动、组织社团这些高校日常的素质拓展方式。而面对如此需求,高校所能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则显得供不应求,在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观问题:“你认为目前社会实践存在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上,相当多数的同学回答类似于“社会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同学想去不能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机会”。
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建立在提高大学生参与度的立场上展开,横向上,应当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求,分门别类的设计。纵向上,应当依据学生能力素质间的差别,由浅及深的设置。如大一新生因为其专业知识尚未涉猎,可以进行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二学生专业知识虽有了解,但尚未形成体系,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市场调查、热点社会问题调研、创新实验等。大三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积累,就业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应当以创新实验、科技发明和专业实习为主。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对于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应当主要安排单位实习的内容。当然,高年级同学可以在一些社会实践当中发挥朋辈指导的作用,现身说法,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育人成才的目标。
二、提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层次,力争社会实践益处惠及全体大学生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做重要讲话,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创业问题是社会、高校面临的最严峻的民生问题,谁提早接触社会,提早学会工作流程,提早习惯周边环境,提早进入工作状态,谁就能比别人提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本次问卷中,针对“下列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因素中,你认为它们的作用为?”的调查中,所提供选项涉及所学专业、外语水平、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工作期望值、工作经验、学习成绩、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外表形象、生源所在地等多方面内容。在所有被调查的主体因素当中,毕业生认为工作经验的影响率最高。在所有被调查的60名同学当中,有49人认为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10人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1人认为没有影响。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针对员工素质问题曾这样说:“对于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肯要一个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可见,在创新能力呼声震天的今天,对于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对比中,雇主的态度,倾向于执行力。良好的执行力,是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拓展自身的执行能力,满足雇主的需求。
然而,问卷中主观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27%同学的回答类似于:“少一点功利性”“减少形式主义”,可见,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心目中仍流于形式,有走过场的嫌疑。 因此,为了达到社会实践活动设立的根本目的,我们要从多方面保障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及其成果,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变形式为实质,变功利为实效:制度上,我们要实现课程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上,要多角度、分层次组织;内容上,要与就业创业相结合;资金上,要全力保障、专款专用;人员上,要派专人指导;场地上,要落实基地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全面的成长成才。
当然,在把社会实践活动做实、做稳之后,要走精品化、品牌化的路子。也就是说,在全面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领域的活动之后,要分别在这些领域至少培植一个精品项目,然后以点带面,以少带多,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去锻炼、去成长。
三、整合高校社会实践资源,力争社会实践主旨引导全体大学生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贴上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标签,而把学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排除在社会实践的视野之外,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当前面临种种困境,如社会实践成本高,让很多学校难以承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社会实践中师生脱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不结合等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抓住校外的资源不放,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现存的、身边的资源,将教学资源、校园资源全面开发和利用,与社会资源一起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当然,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每项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旨:引导大学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进而自觉自愿的拓展能力素质,全面的成长成才。越多的校内外资源支持,学生锻炼能力素质的平台就越宽,锻炼能力素质的范围就越广。
在本次问卷中,针对毕业生“在你面试的经历当中,你曾经被问过如下类似问题?”的调查结果中,个人简介、本人优缺点、本人能力特长与时间协调能力、领导力的体现、对于职位的认知和对于公司HR的问题等作为面试的经典问题,都代表了雇主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最基本考察,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对所求职位的理解和渴望,等等。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就应当将这些能力素质的拓展融合进去。
就本题的其中一个选项对于职位的认知为例:“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你对这个职位的认识是?”其实这个问题雇主想问的是:你对我们公司和你要应聘的职位了解吗,你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吗?这个问题在社会实践当中是十分容易锻炼到的,例如,在学生干部的竞聘当中,可以要求自我简介里体现对学生会、应聘职位的认识以及竞聘理由。在“三下乡”实践报告当中,要求体现本人参加“三下乡”的动机及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习惯,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然后了解所选项目的组织、实施、目的。最终将主客观条件相结合,达到最佳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大学生和社会的梁,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收集起来,经过综合处理之后,用学生喜闻乐见、自愿接受的方式融合到每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日积月累的锻炼自身素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意识,自觉自愿的拓展能力。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当中为校园、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信心支撑和能力支撑,在双向交流中,最终形成人人乐于参加社会实践、人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校园文化,与其他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一起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媛.刍议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及存在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2]钱江.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分析及趋势新探.科教纵横,2009,(4).
[3]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4]梁伟,刘海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教育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