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但乡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保健机构亟需高职类临床人才,帮助临床专科毕业生找出择业中所存在的多个层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关键词】临床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调查与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标准、就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现有的学历层次多种多样:有中职临床、高职临床、本科临床、硕士临床等。但随之出现的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表面看似乎临床人才已供过于求,但通过调查研究,从我省情况看,这一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乡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保健机构仍亟需高职类临床人才,一方面基层用人单位招聘困难,另一方面临床专科毕业生又不愿去基层,使之就业形势在近几年里日趋严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笔者现就南阳医专临床专科毕业生择业意向着手展开调查,了解现阶段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择业观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办法,使学生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最终引导临床专科毕业生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一、调查对象、方法、内容、结果
1.笔者对2011年毕业的80名临床专科生去基层就业及个人认识两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有61名首选城市占76.25%,8名学生认为两年内在中小城区找不到工作可考虑到基层占10%,只有11名考虑主动到边远地区或基层社区、乡镇医院的占13.75%。
2.到基层就业的个人认识:
(1)相对思想比较保守,家长不愿让孩子离家太远,利用一切关系以追求大医院为目标。
(2)毕业生把去基层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原因是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而且对国家到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3)由于7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农村传统的观念影响,很多农村考生都将考入大学视作“跳龙门”,希望自己将来能通过升学的道路走出农村并在城市工作。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不了上过大学再回到农村工作生活的现实。
二、临床专科毕业生面对的社会现状
1.城市就业岗位层次提高、数量趋于饱和
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每个医疗单位的用人指标有限,新增岗位量相对于扩招以后的医学毕业生总数而言总体不足,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国家对医院行政性拨款的减少,医院编制每年增幅有限,招人时多考虑应急、好用,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而且也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越是知名的医院自然越看重这一点,这对专科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专科毕业生几乎无人问津。
2.基层、社区医院,人才需求蓬勃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关注民生不断深入。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医疗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分布地域也在悄然改变,这就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把80%以上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在社区,使居民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与以前医疗服务集中在城市的情况相比,医生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从大型医院转移到了基层医院;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基层医院是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级,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是吸纳临床人员的重要空间,是学习、锻炼能力的大课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因此,专科临床类毕业生应摆正心态,积极乐观地接受考验,到基层就业。
3.自主择业与创业之路举步为艰
为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鼓励毕业生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但是,医学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对较难。2002年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法》中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就没有行医资格。这就意味着医学毕业生一年之内无自主行医的资格,更无从谈创业。所以自主创业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来说举步为艰。鉴于以上情况,正确引导专科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自身定位不清,目标方向不准确。我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人才;培养适应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临床和相关岗位人才。根据学生生源统计,我校约占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从农村来,到基层去,是毕业生的时代选择,也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新的就业政策。在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自身的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可以寻求机会进入大医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伴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很多腐朽落后的思想侵蚀了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很重要。应该从大一开始抓起,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各种积极的思想,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完成规定的课程,而且还要掌握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经常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条件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寻求发展,可以考虑去一些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或者是国家需要的地区实现自身的价值。起点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如果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发奋图强,积极融入社会,专科毕业生仍有许多成长机会,并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更新观念,树立去基层就业的信念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的大量的就业机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天地。当代大学生应该重新考虑去基层和农村就业这样的选择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此外当前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医疗机构也不例外,非国有经济成分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国家也鼓励人才到这些领域就业。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实践证明,近几年基层、社区医院已逐渐成为接受临床毕业生的主阵地,大学生在那里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高等学校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正面教育与引导,不仅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强调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的同时,学校要结合就业指导课,定期邀请在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来介绍情况.宣传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的光荣事迹。帮助毕业生树立处处立业,行行建功的职业观念。同时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在校生到基层单位考察.为将来到基层单位工作奠定基础。做到心理就业到现实就业的转变。
(五)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的宣传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舆论宣传媒介的作用,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卫生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宣传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前景,逐渐转变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对待,合理定位,抓住机遇,把握时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积极参加国家西部支援计划以及三支一扶支援农村医疗事业的工作,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村官计划的平台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六)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
提高医学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专业,减少医学人才浪费。推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进行卫生国情与世界卫生教育,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基层和乡村田野,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使他们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帮助学生理性择业。
四、基层就业给与政策保障
卫生改革的关键是盘活人力资源,医学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生力军。国家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学生基层工作的待遇与环境;如最近教育部出台的“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等,学校也应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重点放在解决职业发展的问题上。比如,国家和学校可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到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国家可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提高工资待遇,如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或10年,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职称晋升时适当放宽条件,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年限和实际情况,不应强求学历的硬性条件和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及论文,如全日制脱产的本科生、市区级的课题和省市级论文等。
总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探索临床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2]张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2).
【关键词】临床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调查与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标准、就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现有的学历层次多种多样:有中职临床、高职临床、本科临床、硕士临床等。但随之出现的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表面看似乎临床人才已供过于求,但通过调查研究,从我省情况看,这一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乡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保健机构仍亟需高职类临床人才,一方面基层用人单位招聘困难,另一方面临床专科毕业生又不愿去基层,使之就业形势在近几年里日趋严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笔者现就南阳医专临床专科毕业生择业意向着手展开调查,了解现阶段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现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择业观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办法,使学生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最终引导临床专科毕业生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一、调查对象、方法、内容、结果
1.笔者对2011年毕业的80名临床专科生去基层就业及个人认识两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有61名首选城市占76.25%,8名学生认为两年内在中小城区找不到工作可考虑到基层占10%,只有11名考虑主动到边远地区或基层社区、乡镇医院的占13.75%。
2.到基层就业的个人认识:
(1)相对思想比较保守,家长不愿让孩子离家太远,利用一切关系以追求大医院为目标。
(2)毕业生把去基层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原因是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而且对国家到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3)由于7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农村传统的观念影响,很多农村考生都将考入大学视作“跳龙门”,希望自己将来能通过升学的道路走出农村并在城市工作。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不了上过大学再回到农村工作生活的现实。
二、临床专科毕业生面对的社会现状
1.城市就业岗位层次提高、数量趋于饱和
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每个医疗单位的用人指标有限,新增岗位量相对于扩招以后的医学毕业生总数而言总体不足,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国家对医院行政性拨款的减少,医院编制每年增幅有限,招人时多考虑应急、好用,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而且也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越是知名的医院自然越看重这一点,这对专科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专科毕业生几乎无人问津。
2.基层、社区医院,人才需求蓬勃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关注民生不断深入。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医疗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分布地域也在悄然改变,这就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把80%以上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在社区,使居民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与以前医疗服务集中在城市的情况相比,医生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从大型医院转移到了基层医院;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基层医院是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级,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是吸纳临床人员的重要空间,是学习、锻炼能力的大课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因此,专科临床类毕业生应摆正心态,积极乐观地接受考验,到基层就业。
3.自主择业与创业之路举步为艰
为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鼓励毕业生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但是,医学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对较难。2002年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法》中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就没有行医资格。这就意味着医学毕业生一年之内无自主行医的资格,更无从谈创业。所以自主创业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来说举步为艰。鉴于以上情况,正确引导专科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自身定位不清,目标方向不准确。我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人才;培养适应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临床和相关岗位人才。根据学生生源统计,我校约占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从农村来,到基层去,是毕业生的时代选择,也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新的就业政策。在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自身的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可以寻求机会进入大医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伴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很多腐朽落后的思想侵蚀了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很重要。应该从大一开始抓起,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各种积极的思想,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完成规定的课程,而且还要掌握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经常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条件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寻求发展,可以考虑去一些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或者是国家需要的地区实现自身的价值。起点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如果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发奋图强,积极融入社会,专科毕业生仍有许多成长机会,并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更新观念,树立去基层就业的信念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的大量的就业机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天地。当代大学生应该重新考虑去基层和农村就业这样的选择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此外当前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医疗机构也不例外,非国有经济成分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国家也鼓励人才到这些领域就业。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实践证明,近几年基层、社区医院已逐渐成为接受临床毕业生的主阵地,大学生在那里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高等学校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正面教育与引导,不仅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强调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的同时,学校要结合就业指导课,定期邀请在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来介绍情况.宣传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的光荣事迹。帮助毕业生树立处处立业,行行建功的职业观念。同时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在校生到基层单位考察.为将来到基层单位工作奠定基础。做到心理就业到现实就业的转变。
(五)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的宣传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舆论宣传媒介的作用,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卫生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宣传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前景,逐渐转变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对待,合理定位,抓住机遇,把握时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积极参加国家西部支援计划以及三支一扶支援农村医疗事业的工作,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村官计划的平台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六)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
提高医学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专业,减少医学人才浪费。推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进行卫生国情与世界卫生教育,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基层和乡村田野,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使他们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帮助学生理性择业。
四、基层就业给与政策保障
卫生改革的关键是盘活人力资源,医学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生力军。国家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学生基层工作的待遇与环境;如最近教育部出台的“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等,学校也应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重点放在解决职业发展的问题上。比如,国家和学校可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到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国家可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提高工资待遇,如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或10年,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职称晋升时适当放宽条件,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年限和实际情况,不应强求学历的硬性条件和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及论文,如全日制脱产的本科生、市区级的课题和省市级论文等。
总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探索临床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2]张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