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动态生成课堂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 动态 生成 预设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力。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怎样构建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 课堂预设——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科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二、和谐课堂——动态生成的润滑剂
在一个开放的、尊重异常、赞许创新的环境里,人才会进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活泼、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堂教学过程,课堂生成才会自然流畅。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创设高度民主、和谐平等、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支持型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在学生的交流、切磋、辩论中,教师要捕捉、挖掘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三、对话点拨——动态生成的推动力
在对话型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通过相互的启发,在互动、交往、对话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层认识。
例如,在物体沉浮条件的教学中,课本中仅仅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角度判定沉浮,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还要学会根据密度大小来判定沉浮,于是在讲完课本知识以后,教师拿出一块石头问:这块石头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沉。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根据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判定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石头比水“重”。
教师:这里的“重”是什么意思?
学生:密度比水大。
教师再拿出一块未知的东西(密度比水小)。
问:你掂量一下看,这个物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学生:应该是漂浮的。
教师:你上台做实验看一下。
学生把这个物体放到水中发现物体真的是漂浮。
教师:你又是怎么判定的?
学生:我掂量了一下,发现物体很轻,估计密度比水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几个物体的判定,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物体的沉浮可能和密度大小有关。
通过这一段对话,让学生生成了“物体的沉浮还和密度有关”,并为下一步理论推导密度与物体沉浮关系做好铺垫。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即使学生的一些想法不成熟或有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平等对话中适时点拨.就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疑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四、珍惜“错误”——动态生成的资源
英国著名心里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课堂意外其实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种教学资源,处理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剂,也可以为师生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倾听学生“异样的声音”,敏锐的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化以外为收获。
总之,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当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成”。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 焦肖燕.直面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化尴尬为精彩[J].化学教学,
2010
3 李凤等.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J].化学教育,
2010
4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
〔关键词〕 动态 生成 预设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力。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怎样构建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 课堂预设——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科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二、和谐课堂——动态生成的润滑剂
在一个开放的、尊重异常、赞许创新的环境里,人才会进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活泼、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堂教学过程,课堂生成才会自然流畅。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创设高度民主、和谐平等、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支持型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在学生的交流、切磋、辩论中,教师要捕捉、挖掘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三、对话点拨——动态生成的推动力
在对话型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通过相互的启发,在互动、交往、对话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层认识。
例如,在物体沉浮条件的教学中,课本中仅仅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角度判定沉浮,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还要学会根据密度大小来判定沉浮,于是在讲完课本知识以后,教师拿出一块石头问:这块石头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沉。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根据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判定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石头比水“重”。
教师:这里的“重”是什么意思?
学生:密度比水大。
教师再拿出一块未知的东西(密度比水小)。
问:你掂量一下看,这个物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学生:应该是漂浮的。
教师:你上台做实验看一下。
学生把这个物体放到水中发现物体真的是漂浮。
教师:你又是怎么判定的?
学生:我掂量了一下,发现物体很轻,估计密度比水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几个物体的判定,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物体的沉浮可能和密度大小有关。
通过这一段对话,让学生生成了“物体的沉浮还和密度有关”,并为下一步理论推导密度与物体沉浮关系做好铺垫。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即使学生的一些想法不成熟或有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平等对话中适时点拨.就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疑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四、珍惜“错误”——动态生成的资源
英国著名心里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课堂意外其实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种教学资源,处理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剂,也可以为师生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倾听学生“异样的声音”,敏锐的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化以外为收获。
总之,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当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成”。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 焦肖燕.直面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化尴尬为精彩[J].化学教学,
2010
3 李凤等.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J].化学教育,
2010
4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