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法律图书出版为视角,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急稿”现象对其产生原因、造成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图书 出版 急稿
作者简介:班运华,法律出版社,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180-02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种大的社会環境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图书出版行业。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满足人们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为了在各种信息渠道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图书出版原来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过去一本普通的图书(本文所指的是以三十万字计算的普通图书,不包含字典、史著类图书)从进入出版流程开始,一般都是以半年为期。可这样的出版周期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三个月、两个月的出版周期已经十分普遍,就是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十来天出书的例子也已不为少见。”①本文所说的“急稿”是指书稿自进入出版流程开始,改变图书出版的规律,缩短图书出版的周期,在较短时间出版成书的稿件。出版社出版流程一般情况是,作者定稿后,交到出版社策划编辑手中,由策划编辑对稿件进行第一道基本把关,策划编辑认为符合出版要求和出版规划的,进入一审;一审对稿件进行文字和内容上的编辑加工,这是一个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审查的程序,相对需要时间较多;然后进入二审、三审;三审结束后还有两到三个校次以及核红、整理等工作,这也是需要较多时间的工作;之后就是送印制,进行印刷、装订成册。随着电脑的运用及印刷科技的进步,现在进行的一般图书(不含图片等纯文字的25万字的书)出版整个流程大约在3个月左右。本文认为,凡是短于这个周期的稿件的运作都属于“急稿”。
一、“急稿”现象的原因分析
以笔者工作的经验,“急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浮躁的社会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等等都是导致社会浮躁的诱因。浮躁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频繁的跳槽、速食文化、一夜成名等等,都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作为出版人,也是社会人,生在浮躁社会,必然或多或少的具有浮躁社会的一些特征。追求经济利益、轻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置出版的社会价值于次要地位,而一旦在思想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行动中就必然会出现置出版质量于不顾的“急稿”现象。
策划编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现在很多出版社经过改制之后,最后都把出版社的盈利责任分摊到了每一位策划编辑的头上。策划编辑每年都顶着数万元的盈利任务,为了完成盈利任务,就要多拉几部稿子,好不容易拉到了稿子,那如果作者有什么紧急需求的话,策划编辑一般都会同意,“急稿”往往就这样诞生了。另外,有些策划编辑是不懂得与作者进行沟通,或者在思想上认为编辑应该为作者服务,应该一切都听从作者的(这可能是为了保持与作者的良好关系,以便将来能拉来更多的稿子),不敢得罪作者。所以,作者有什么要求都答应,作者说马上要评职称了或者某某会议要召开了,书必须在多少天内面世,当然这个要求是远远短于正常出版周期的。而有些策划编辑不懂与作者沟通,或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只是一味的迎合作者的要求,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稿件变成“急稿”。
作者对出版流程的不理解。对于普通人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出书的机会的。所以,很多作者一生中可能出版不了几本书,就算对于出书较多的作者,也很少有完全了解出版流程的。另外,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大多数人经常接触到复印、打印,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图书出版就是把作者给的电子版稿件,通过“大型打印机”或者“高级复印机”进行打印和复印就成了,如果是这样,完全可以在十几天内搞定。如果作者这样认为,要求短期出书,再碰上不会跟作者沟通的编辑,也会使一部正常的稿件变成“急稿”。
质量意识不强。纵然有上述几条原因,但若是质量意识足够强的话,也是应该能尽量减少“急稿”的。图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图书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文化品格;其二是指编校文字质量和水平;其三是指图书印刷装订(包括封面)的水准和质量。②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图书最终的质量。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质量意识已成为出版社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图书的出版流程而言,出版制作环节最能直接体现质量意识的落实结果。众所周知,一本图书的出版从选题开始,编辑组稿初审,部主任复审,总编终审后将原稿发到出版人员手里,即按发稿单所列诸如开本、版式、装订方式等要求进行设计、配料,然后选厂制版、印订,并按周期要求及时掌握进度。③而一旦稿件按照“急稿”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被缩短甚至有些环节会被取消。这无疑对图书的质量埋下了隐患。笔者工作的几年时间里,不时听到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生产事故,每每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发生生产责任事故的几乎都是“急稿”。
二、“急稿”产生的后果
首先是质量的下降。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与“急稿”相比,以正常出版周期出书就算是“慢工”了,以正常出版周期生产的图书在质量上肯定是有保障的。而“急稿”要求快,要么是每个环节都催着快点,要么干脆省略某个环节。而其中编辑审稿是保证出版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图书出版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审稿过程中,应该拜读再三,读文、析理、决断,对书稿进行公正的评断。④对书稿进行编校就是个“细活”,是需要“慢工”才行的,比如对于法律图书的一审,就必须对全稿进行逐字审读,包括对稿件的政治倾向是否有问题进行判断,对书稿中出现的法律条文必须根据权威版本进行核对,等等,这都是费功夫的活,如果非要快,肯定就会使图书质量下降。
其次是从长远来看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出版社,让“急稿”成了正常现象,质量低劣的稿件充斥市场,可能能给出版社带来一时的微小的效益,但是长远来看,降低了出版社的整体声誉,不利于培养出版社自己的读者群。失去读者对你的信任,那你的产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 三、解决“急稿”问题的对策
虽然上面说了“急稿”产生的不利后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急稿”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社会急速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快,人们要求获取知识和相关信息的需求急迫,作为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出版单位,当重大事件发生后(比如国家通过某项新的法律),理应作出迅速反映,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迅速出版相关图书,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法律动态,方便指导人们的生活。如果说一个出版社每年有一两本急稿或者少量急稿基本不会对整个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和整体形象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每项工作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有着自己的规范,有着正常的过程,过多的特殊情况,常常会打乱自己的规律。⑤当非常态的“急稿”成了常态的时候,那這个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就到了“堪忧”的时候了。
针对常态化的“急稿”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加以控制,不知妥否,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出版社整体应提高产品质量意识,抛弃“有奶便是娘”的浮躁做法。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图书作为人类精华思想的结晶,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作为现代出版人,我们就不能把“全世界的营养品”做成是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速食时代的“垃圾食品”。如果说人们之所以选择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垃圾食品”是为了满足生存的要求,那是人的本能,那么在精神领域我们不能也不会去选择对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会产生污染的“烂书”,这是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作出的选择。
第二,提高策划编辑质量责任意识,强化编辑角色培训,加强与作者沟通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组织稿件的策划编辑对书稿的流程起到总体控制的作用。也就是说,稿件是走的慢还是走的快基本由策划编辑决定,那么如果策划编辑把质量意识放在首位,就不会轻易走“急稿”程序。强化编辑角色培训是说,对于一些新晋编辑应该加强对编辑角色的理解,编辑并不是听命于作者的“小跟班”,稿子到编辑手中后,编辑角色独立,对稿件的“生杀予夺”可以说有决定权。对作者的不合理要求,要能拒绝就拒绝,或者对作者做工作,让作者明白“慢工出细活”,说服作者不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总之,为了减少“急稿”,避免“急稿”常态化,我们必须去除浮躁,坚持质量优先,严格规范,遵循出版规律。
注释:
①豑吴培华.出版社要尽快建立创作出版一体化的运作机制——由急稿现象引发的思考.编辑之友.2003(6).
②罗湘.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图书品味.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DXCB402. 003.html.
③庄国芹、李如琬.质量意识与图书制作环节的质量控制.出版与印刷.1998(4)。
④出版社选题审稿不规范致图书质量下降.http://news.sina.com.cn/m/p/2011-11-07/115 223427028.shtml.
关键词 图书 出版 急稿
作者简介:班运华,法律出版社,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180-02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种大的社会環境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图书出版行业。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满足人们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为了在各种信息渠道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图书出版原来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过去一本普通的图书(本文所指的是以三十万字计算的普通图书,不包含字典、史著类图书)从进入出版流程开始,一般都是以半年为期。可这样的出版周期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三个月、两个月的出版周期已经十分普遍,就是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十来天出书的例子也已不为少见。”①本文所说的“急稿”是指书稿自进入出版流程开始,改变图书出版的规律,缩短图书出版的周期,在较短时间出版成书的稿件。出版社出版流程一般情况是,作者定稿后,交到出版社策划编辑手中,由策划编辑对稿件进行第一道基本把关,策划编辑认为符合出版要求和出版规划的,进入一审;一审对稿件进行文字和内容上的编辑加工,这是一个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审查的程序,相对需要时间较多;然后进入二审、三审;三审结束后还有两到三个校次以及核红、整理等工作,这也是需要较多时间的工作;之后就是送印制,进行印刷、装订成册。随着电脑的运用及印刷科技的进步,现在进行的一般图书(不含图片等纯文字的25万字的书)出版整个流程大约在3个月左右。本文认为,凡是短于这个周期的稿件的运作都属于“急稿”。
一、“急稿”现象的原因分析
以笔者工作的经验,“急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浮躁的社会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等等都是导致社会浮躁的诱因。浮躁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频繁的跳槽、速食文化、一夜成名等等,都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作为出版人,也是社会人,生在浮躁社会,必然或多或少的具有浮躁社会的一些特征。追求经济利益、轻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置出版的社会价值于次要地位,而一旦在思想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行动中就必然会出现置出版质量于不顾的“急稿”现象。
策划编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现在很多出版社经过改制之后,最后都把出版社的盈利责任分摊到了每一位策划编辑的头上。策划编辑每年都顶着数万元的盈利任务,为了完成盈利任务,就要多拉几部稿子,好不容易拉到了稿子,那如果作者有什么紧急需求的话,策划编辑一般都会同意,“急稿”往往就这样诞生了。另外,有些策划编辑是不懂得与作者进行沟通,或者在思想上认为编辑应该为作者服务,应该一切都听从作者的(这可能是为了保持与作者的良好关系,以便将来能拉来更多的稿子),不敢得罪作者。所以,作者有什么要求都答应,作者说马上要评职称了或者某某会议要召开了,书必须在多少天内面世,当然这个要求是远远短于正常出版周期的。而有些策划编辑不懂与作者沟通,或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只是一味的迎合作者的要求,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稿件变成“急稿”。
作者对出版流程的不理解。对于普通人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出书的机会的。所以,很多作者一生中可能出版不了几本书,就算对于出书较多的作者,也很少有完全了解出版流程的。另外,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大多数人经常接触到复印、打印,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图书出版就是把作者给的电子版稿件,通过“大型打印机”或者“高级复印机”进行打印和复印就成了,如果是这样,完全可以在十几天内搞定。如果作者这样认为,要求短期出书,再碰上不会跟作者沟通的编辑,也会使一部正常的稿件变成“急稿”。
质量意识不强。纵然有上述几条原因,但若是质量意识足够强的话,也是应该能尽量减少“急稿”的。图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图书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文化品格;其二是指编校文字质量和水平;其三是指图书印刷装订(包括封面)的水准和质量。②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图书最终的质量。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质量意识已成为出版社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图书的出版流程而言,出版制作环节最能直接体现质量意识的落实结果。众所周知,一本图书的出版从选题开始,编辑组稿初审,部主任复审,总编终审后将原稿发到出版人员手里,即按发稿单所列诸如开本、版式、装订方式等要求进行设计、配料,然后选厂制版、印订,并按周期要求及时掌握进度。③而一旦稿件按照“急稿”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被缩短甚至有些环节会被取消。这无疑对图书的质量埋下了隐患。笔者工作的几年时间里,不时听到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生产事故,每每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发生生产责任事故的几乎都是“急稿”。
二、“急稿”产生的后果
首先是质量的下降。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与“急稿”相比,以正常出版周期出书就算是“慢工”了,以正常出版周期生产的图书在质量上肯定是有保障的。而“急稿”要求快,要么是每个环节都催着快点,要么干脆省略某个环节。而其中编辑审稿是保证出版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图书出版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审稿过程中,应该拜读再三,读文、析理、决断,对书稿进行公正的评断。④对书稿进行编校就是个“细活”,是需要“慢工”才行的,比如对于法律图书的一审,就必须对全稿进行逐字审读,包括对稿件的政治倾向是否有问题进行判断,对书稿中出现的法律条文必须根据权威版本进行核对,等等,这都是费功夫的活,如果非要快,肯定就会使图书质量下降。
其次是从长远来看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出版社,让“急稿”成了正常现象,质量低劣的稿件充斥市场,可能能给出版社带来一时的微小的效益,但是长远来看,降低了出版社的整体声誉,不利于培养出版社自己的读者群。失去读者对你的信任,那你的产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 三、解决“急稿”问题的对策
虽然上面说了“急稿”产生的不利后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急稿”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社会急速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快,人们要求获取知识和相关信息的需求急迫,作为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出版单位,当重大事件发生后(比如国家通过某项新的法律),理应作出迅速反映,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迅速出版相关图书,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法律动态,方便指导人们的生活。如果说一个出版社每年有一两本急稿或者少量急稿基本不会对整个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和整体形象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每项工作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有着自己的规范,有着正常的过程,过多的特殊情况,常常会打乱自己的规律。⑤当非常态的“急稿”成了常态的时候,那這个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就到了“堪忧”的时候了。
针对常态化的“急稿”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加以控制,不知妥否,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出版社整体应提高产品质量意识,抛弃“有奶便是娘”的浮躁做法。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图书作为人类精华思想的结晶,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作为现代出版人,我们就不能把“全世界的营养品”做成是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速食时代的“垃圾食品”。如果说人们之所以选择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垃圾食品”是为了满足生存的要求,那是人的本能,那么在精神领域我们不能也不会去选择对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会产生污染的“烂书”,这是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作出的选择。
第二,提高策划编辑质量责任意识,强化编辑角色培训,加强与作者沟通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组织稿件的策划编辑对书稿的流程起到总体控制的作用。也就是说,稿件是走的慢还是走的快基本由策划编辑决定,那么如果策划编辑把质量意识放在首位,就不会轻易走“急稿”程序。强化编辑角色培训是说,对于一些新晋编辑应该加强对编辑角色的理解,编辑并不是听命于作者的“小跟班”,稿子到编辑手中后,编辑角色独立,对稿件的“生杀予夺”可以说有决定权。对作者的不合理要求,要能拒绝就拒绝,或者对作者做工作,让作者明白“慢工出细活”,说服作者不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总之,为了减少“急稿”,避免“急稿”常态化,我们必须去除浮躁,坚持质量优先,严格规范,遵循出版规律。
注释:
①豑吴培华.出版社要尽快建立创作出版一体化的运作机制——由急稿现象引发的思考.编辑之友.2003(6).
②罗湘.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图书品味.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DXCB402. 003.html.
③庄国芹、李如琬.质量意识与图书制作环节的质量控制.出版与印刷.1998(4)。
④出版社选题审稿不规范致图书质量下降.http://news.sina.com.cn/m/p/2011-11-07/115 2234270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