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经验。方法4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绝对卧床、止血、补充血容量、保护胃黏膜、预防并发症、维持水电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治愈38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水28例,继发感染10例;继发性肝性脑病5例。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统计自2006.10年至2010.10年,我科收治4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保护胃黏膜、维持水电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治愈38例,死亡2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中年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30岁-70岁,平均年龄50岁,均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1次-4次。其中13例乙肝病毒定量≤10^5copies/ml,27例>10^5copies/ml。
1.1.1临床症状和体征首发症状为呕血与黑便38例,伴黄疸19例。出血时意识情况:清醒34例,嗜睡4例;昏迷2例。血压、脉搏正常21例:收缩压70mmHg-80mmHg,脉搏100次/min-120次/min15例;收缩压60mmHg-70mmHg,脉搏>120次/min2例;2例血压迅速降为0。
1.1.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测定30g/L-80g/L,红细胞计数(1.60-3.60)×10^12/L,红细胞压积0.168-0.256,三者均呈不同急剧下降。
1.2治疗
1.2.1一般急救措施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通畅,禁饮食,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神志、体温,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积压与血尿素氮。
1.2.2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积极补充血量,少量多次静脉输入新鲜血液、血浆。
1.2.3全身及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0ml每2小时一次。静脉泵入奥曲肽50ug/min,酚磺乙胺注射液2.0g,氨甲苯酸0.3g,维生素K120mgimqd。
1.2.4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40mg ivdripbid。
1.2.5預防并发症给予足够的能量,支持氨基酸、白蛋白、血浆及抗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2结果
治愈38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水28例,继发感染10例;继发性肝性脑病5例,住院时间7d-30d。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常引起血性休克或屡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1]。冬春季出血明显高于夏秋季,其原因在于寒冷季节,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机体表层血流量减少,深层血流量增加,造成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更加升高,使出血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此外在低温及气候变化多的冬春季,感冒多发,打喷嚏或咳嗽易使腹内压骤然升高,造成门脉压力突然大幅度上升而引起出血[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参与发病因素很多,出血病因大多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少数系急性胃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所致。针对上述因素,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强监测并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其发生,提高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认识,重视并避免诱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PV增宽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内镜治疗、放射介入和外科手术等[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极易并发腹水,腹水量及增长速度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浆白蛋白高低有关,早期使用白蛋白及血浆可有效预防腹水形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低血容量与缺氧可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使用氨增高,易诱发肝性脑病,应早期使用支链氨基酸。大出血时有效循环血量骤降,肝供血量减少,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损害,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内循环,保护肝细胞。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出现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早期使用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再出血尤为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饮食管理:在出血停止后24h-48h,给予少量流食,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可长期服用普萘洛尔,普萘洛尔为非特异性B2受体阻滞剂,能阻止心脏受体内脏血管床的受体。减低心排血量及内脏血流量,同时减低门静脉小分支的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9.
[2]任芬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复发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6-117.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524-526.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统计自2006.10年至2010.10年,我科收治4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保护胃黏膜、维持水电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治愈38例,死亡2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中年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30岁-70岁,平均年龄50岁,均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1次-4次。其中13例乙肝病毒定量≤10^5copies/ml,27例>10^5copies/ml。
1.1.1临床症状和体征首发症状为呕血与黑便38例,伴黄疸19例。出血时意识情况:清醒34例,嗜睡4例;昏迷2例。血压、脉搏正常21例:收缩压70mmHg-80mmHg,脉搏100次/min-120次/min15例;收缩压60mmHg-70mmHg,脉搏>120次/min2例;2例血压迅速降为0。
1.1.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测定30g/L-80g/L,红细胞计数(1.60-3.60)×10^12/L,红细胞压积0.168-0.256,三者均呈不同急剧下降。
1.2治疗
1.2.1一般急救措施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通畅,禁饮食,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神志、体温,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积压与血尿素氮。
1.2.2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积极补充血量,少量多次静脉输入新鲜血液、血浆。
1.2.3全身及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0ml每2小时一次。静脉泵入奥曲肽50ug/min,酚磺乙胺注射液2.0g,氨甲苯酸0.3g,维生素K120mgimqd。
1.2.4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40mg ivdripbid。
1.2.5預防并发症给予足够的能量,支持氨基酸、白蛋白、血浆及抗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2结果
治愈38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水28例,继发感染10例;继发性肝性脑病5例,住院时间7d-30d。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常引起血性休克或屡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1]。冬春季出血明显高于夏秋季,其原因在于寒冷季节,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机体表层血流量减少,深层血流量增加,造成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更加升高,使出血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此外在低温及气候变化多的冬春季,感冒多发,打喷嚏或咳嗽易使腹内压骤然升高,造成门脉压力突然大幅度上升而引起出血[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参与发病因素很多,出血病因大多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少数系急性胃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所致。针对上述因素,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强监测并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其发生,提高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认识,重视并避免诱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PV增宽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内镜治疗、放射介入和外科手术等[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极易并发腹水,腹水量及增长速度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浆白蛋白高低有关,早期使用白蛋白及血浆可有效预防腹水形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低血容量与缺氧可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使用氨增高,易诱发肝性脑病,应早期使用支链氨基酸。大出血时有效循环血量骤降,肝供血量减少,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损害,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内循环,保护肝细胞。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出现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早期使用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再出血尤为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饮食管理:在出血停止后24h-48h,给予少量流食,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可长期服用普萘洛尔,普萘洛尔为非特异性B2受体阻滞剂,能阻止心脏受体内脏血管床的受体。减低心排血量及内脏血流量,同时减低门静脉小分支的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9.
[2]任芬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复发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6-117.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5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