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阑尾炎是临床外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大多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然而,如果能够对病症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控制,也有部分患者可以不进行手术。目前,非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已经形成脓肿,药物难以奏效,最好手术治疗。妊娠期使用灭滴灵等药物有诱发胎儿畸形的风险,老年人阑尾容易穿孔,因此这几类情况最好不要保守治疗)。治疗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适当补液和对症处理等。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常常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发病的第1~3天,可用灭滴灵(1克)、丁胺卡那霉素(0.4克)以及氨苄青霉素(6克)进行静脉滴注。在治疗的第4、5天,可静脉滴注灭滴灵(1克)、氨苄青霉素(6克)的混合液,剂量为 600~700毫升。治疗的第6、7天,静脉滴注仅使用氨苄青霉素(6克)即可。
与此同时,需要通过分期治疗的方式服用中药汤剂进行干预。
第一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蒲公英15克,生大黄12克,延胡索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本方时,大黄一定要后下短煎,大黄味苦性寒,攻下泻火,清热解毒,为方剂中主药之一。在治疗中观察到,当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泻下时,其腹痛腹胀等症随之会明显减轻。而大黄内含的蒽醌为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久煎则易被破坏而失去泻下作用,故掌握大黄煎煮时间对疗效影响很大,一般以后下煎3~5分钟为宜。
第二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麦芽、蒲公英、炒谷芽各15克,焦山楂、赤芍、冬瓜仁各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生甘草、丹皮各6克。
第三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麦芽、太子参、炒谷芽各15克,冬瓜仁、焦山楂、枇杷叶、丹参各10克,桃仁、生甘草、炒枳壳各6克。
上方煎煮后,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本方剂中多为苦寒药,且煎汁量大,服用时待药刚凉后服下,则苦感、恶心等不适会有所减轻。
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中医认为,“肠痈”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或饮食后剧烈奔走,肠道运化失司而肠道气滞血淤,蕴湿生热,淤滞化热,热积不散,热盛内腐,败血浊气壅遏,酝而成脓。在其病程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邪相争,决定着热毒的局限与扩散,吸收与蔓延。故气滞血淤是“肠痈”的病理基础,淤滞化热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病理变化的关键。因此,中医常使用通里排脓、活血化淤等类型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通過分期治疗的方式使得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缓解表象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阑尾炎的复发率降低。而西医则在抗炎方面具有更强的作用,与中医联合使用,各自发挥所长,治标更兼顾治本。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正规医院经外科医师评估可以保守治疗,才能采用上述方法,切不可自行决定或在小诊所用药,同时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阑尾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致使炎症发展很快。因此,在用药1~2天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②不要过分拘泥于临床的分期分型。虽然急性阑尾炎中医辩证可分为三期,西医依病理改变分为三型,但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治疗时在中药的组方上亦不要过分拘泥于分期分型,如在淤滞期重用活血行气药的同时,亦可加大清热解毒药的使用。在基础方上依临床症状、体征灵活加减,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患者发病的第1~3天,可用灭滴灵(1克)、丁胺卡那霉素(0.4克)以及氨苄青霉素(6克)进行静脉滴注。在治疗的第4、5天,可静脉滴注灭滴灵(1克)、氨苄青霉素(6克)的混合液,剂量为 600~700毫升。治疗的第6、7天,静脉滴注仅使用氨苄青霉素(6克)即可。
与此同时,需要通过分期治疗的方式服用中药汤剂进行干预。
第一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蒲公英15克,生大黄12克,延胡索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本方时,大黄一定要后下短煎,大黄味苦性寒,攻下泻火,清热解毒,为方剂中主药之一。在治疗中观察到,当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泻下时,其腹痛腹胀等症随之会明显减轻。而大黄内含的蒽醌为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久煎则易被破坏而失去泻下作用,故掌握大黄煎煮时间对疗效影响很大,一般以后下煎3~5分钟为宜。
第二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麦芽、蒲公英、炒谷芽各15克,焦山楂、赤芍、冬瓜仁各10克,川芎、野菊花、桃仁各9克,生甘草、丹皮各6克。
第三期:败酱草40克,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麦芽、太子参、炒谷芽各15克,冬瓜仁、焦山楂、枇杷叶、丹参各10克,桃仁、生甘草、炒枳壳各6克。
上方煎煮后,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本方剂中多为苦寒药,且煎汁量大,服用时待药刚凉后服下,则苦感、恶心等不适会有所减轻。
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中医认为,“肠痈”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或饮食后剧烈奔走,肠道运化失司而肠道气滞血淤,蕴湿生热,淤滞化热,热积不散,热盛内腐,败血浊气壅遏,酝而成脓。在其病程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邪相争,决定着热毒的局限与扩散,吸收与蔓延。故气滞血淤是“肠痈”的病理基础,淤滞化热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病理变化的关键。因此,中医常使用通里排脓、活血化淤等类型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通過分期治疗的方式使得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缓解表象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阑尾炎的复发率降低。而西医则在抗炎方面具有更强的作用,与中医联合使用,各自发挥所长,治标更兼顾治本。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正规医院经外科医师评估可以保守治疗,才能采用上述方法,切不可自行决定或在小诊所用药,同时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阑尾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致使炎症发展很快。因此,在用药1~2天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②不要过分拘泥于临床的分期分型。虽然急性阑尾炎中医辩证可分为三期,西医依病理改变分为三型,但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治疗时在中药的组方上亦不要过分拘泥于分期分型,如在淤滞期重用活血行气药的同时,亦可加大清热解毒药的使用。在基础方上依临床症状、体征灵活加减,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