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课堂文化“异化”及重塑研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學课堂文化是大学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发挥着育人及规范、模塑课堂主体行为的功能。在现实的大学课堂中,课堂文化虽保持了其原有形式,但部分大学课堂的价值追求及课堂信念有时趋于“异化”。为克服这些弊端,首先应培育大学课堂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建构主体间文化;其次应挖掘大学课程的文化要素,实现文化成人的教育价值;最后,大学课堂文化应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大学;课堂文化;异化;重塑;社会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50;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16-02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持有争议。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其实无法被预测,接受大学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按照安德鲁·阿伯特教授的观点,大学教育应该是这样一幅图景:在最具价值及最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里,大学生凭借大学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他们内心教育的光芒。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着力点应在大学课堂,大学课堂文化是大学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但在如今的一些大学课堂上,课堂文化有时却发生了“异化”,偏离了人们的预期,成为大学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基于社会学视角,对部分大学课堂文化的“异化”现象及大学课堂文化的重塑策略进行研究。
  一、大学课堂文化的特征
  大学课堂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是以大学课堂中的课堂价值和大学师生的课堂信念等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辅之以课堂制度及课堂物质条件的文化结构系统。大学课堂文化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社会性
  大学被人们称为象牙塔,但大学并不是一个外在于社会的超越性存在。大学课堂中最重要的活动——教学活动,其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支撑这种社会性的教学活动的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师生的态度、信仰及其价值观,所有以上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课堂文化可以被称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
  2. 动态性
  大学课堂文化的生成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环境,也取决于大学课堂生活中的主体——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就本能而言,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具有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或愿望。但是这种追求或者愿望能否实现,与外部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大学课堂文化的走向。因此,大学课堂文化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3. 冲突性
  功能冲突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科塞(Lewis Coser)认为,社会系统内的任何一种成分、部门都是互相关联的。当这个互相关联的社会系统运行时,各个部门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程度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导致其操作、运行方式或过程等出现诸多的不协调。因而,伴随社会系统运行的是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等现象的发生。大学课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其内部冲突主要表现为大学课堂文化主体的文化冲突。大学课堂教学情境当中的文化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文化主体以自身的文化属性表达的目的性行为,形成了课堂文化冲突。
  二、大学课堂文化的“异化”
  “异化”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意义上的异化,是指为他人放弃或让渡权利和所有物,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疏离或疏远,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变得陌生乃至对立。人的能动性会在异化过程中逐渐丧失,而人作为主体最明显的特征——个性也在朝着片面与畸形的方向发展。在一些大学课堂中,课堂文化虽然保持了其原有的形式,但大学课堂的价值追求及课堂信念有时趋于“异化”,大学课堂文化所着力构建的对学生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师生间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等已悄然发生变化。
  1. 工具理性视野下大学课堂文化的异化
  大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大学课堂的价值,大学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对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是大学课堂价值的关键。在现代课程知识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得到重视,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便利,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恰如学者石中英所言:“科学知识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形而上学和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促进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但同时又将人们陷入科学知识的牢狱之中,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现今部分大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对知识的工具价值“顶礼膜拜”——对自己将来“有用”的课就上,“没用”的课就不上。学生注重的是课程知识的使用价值,而不是课程本身的价值,使得课堂价值大大削弱。大学课程知识与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疏离,会使学生成为没有人文底蕴的知识人,使大学课堂成为流水线生产的“工厂”,注重的是“经济系统内的目标,强调数量和利润、生产效率”。因此,大学课堂就会“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的“汉堡包”——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生。
  2. 传统与现代性的文化冲突视野下大学课堂文化的异化
  在走向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大学课堂文化主体虽然受到了现代性的教育精神的冲击,却也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规约。传统的中国教育与西方现代文化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可能会逐渐动摇大学师生的课堂信念。
  首先,作为大学课堂文化主体之一的教师,其价值观在与学生的关系中逐渐分裂和迷茫。传统社会的大学课堂,规约师生之间关系的是传统的中国的“情本位”文化。但现代大学课堂中的一些大学生更愿意以独立自我的公民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传统的“情本位”文化所凝结的关系变成了现代意义上制度化的契约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现象是伴随着现代性的产生而出现的。现代性凸显了个人的主体性,“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走向自觉……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由此,一些学生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时弥漫在大学课堂文化中,部分教师对大学课堂中的这种文化现象显得束手无策,紧张和冲突的师生关系成为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道鸿沟。   其次,作为大学课堂文化的另一主体的大学生,个性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当这种要求与教师所遵循的那种传统的规约——师道尊严相遇时,不可避免的冲突便发生了。这种冲突挑战着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天然的权威意识,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却又不得不努力去践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这种紧张感让其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矛盾重重,大学课堂文化也在这种冲突中逐渐异化。
  三、大学课堂文化的重塑
  1. 培育大学课堂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建构主体间文化
  大学课堂文化的重塑首先应体现在对其内部主体——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影响和塑造上。大学课堂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就必须重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设全方位的尊重大学课堂成员主体性的文化。
  首先,大学课堂文化应该重视主体间的交流、沟通、互动与合作,重视主体间的相互激发;其次,大学课堂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实质是一个小的社会,更是一个小的组织,这个组织是由相互协作及相互依存的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在本质利益上两者是一致的。其间,师生所创造的组织文化——课堂文化所共有的特征、愿望与目标不断地被课堂内的师生所分享。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参与和投入,大学课堂的任何教学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大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价值观念,努力构建主体性的文化,形成一种共同的主体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以此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从而保证大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2. 挖掘大学课程的文化要素,实现文化成人的教育价值
  人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因素是文化素养,而人的存在的实现又是通过文化的聚合而实现的。大学课堂中,课程教学如果只重视知识教学,疏离文化,大学课堂中的师生就很难实现文化自觉。唯有深挖大学课程中文本知识所蕴含的文化要素,文化才会通过文本符号进入师生的精神世界中来,大学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其中,需要实现两个提升。
  (1)提升师生的文化理解意识。大学教师对课程知识所承载的各种文化观念与文化传统要有敏锐的觉察力,同时要有能力对这些观念及传统产生的过程进行溯源;学生要能够辨别与体认自身的文化传统。师生唯有能真正承认、理解教学课程中的文化价值,才会努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动传承并创造文化。而文化性在教学行动中的实现,课程的文本是媒介,通过两个文化主体——师生之间的对话,“使已有的客观文化体系,由于个人心灵的不断介入,得以更为生动的进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会突破知识传递的局限,真正实现文化成人的教育价值。
  (2)提升师生的文化生成意识。大学师生不仅需要提升文化理解意识,更需要提升文化生成意识。作为大学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批判意识,能够对课程知识生成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批判及反思,是提升自身文化生成意识的关键。唯有如此,才可能生成一种新的文化;而作为大学生,也唯有认同自身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课程知识承载的其他文化进行理解与批判,最终生成一种健全的文化观。
  (3)培育大学课堂文化的价值导向。大学课堂文化的价值导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大学教育的關键是要注意课堂文化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因此,大学课堂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教师要避免自己在思想信念方面产生断裂性的危机;其次,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点,在尊重学生不同文化兴趣的基础上正确引导他们的文化行为,使其文化能够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引导者。
  四、结束语
  大学课堂文化异化,是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针对部分大学课堂的价值追求及课堂信念的“异化”现象,首先,应培育大学课堂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建构主体间文化。其次,应挖掘大学课程的文化要素,实现文化成人的教育价值。最后,大学课堂文化应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大学课堂作为联系学生当下在校生活与跨出校门以后生活的纽带,其所蕴含的文化只有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活水源头。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
  [4]蒋福超,赵昌木.紧张的教师: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及消解[J].教师教育研究,2015(01).
  [5]张金运,张立昌.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6]陶西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价值为导向的课堂文化[J].中小学管理,2012(09).
其他文献
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诸多特性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
【正】 我们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组织全馆同志反复认真学习《图书情报工作》1984年第3期发表的《研究所图书室期刊管理的几个问题》,并进行了专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对
摘 要:文章基于目前高职培训教育中所使用的虚拟仿真系统硬件精密程度及软件仿真程度的不同,而带来的VR系统“沉浸性”程度高低以及“交互性”交互程度的不同,积极探索四种类型的VR技术在高职院校培训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培训教育;VR技术;沉浸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16-01  当前,不同类型VR技术的出现和在高
【正】 中国科学院(京区)图书情报室负责人座谈会于4月3日至5日召开。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谢淑莲,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史鉴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交流
河北新河新钻有限公司在经营实践中坚持"民主、公开、监督"的一整套管理运作程序,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97年和1998年实现利税增幅保持在14%以上。在全国
采用Pechini法制备Eu^3+掺杂的CeO2:Eu^3+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致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样品在700℃就结晶成纯面心立方萤石结构的多晶薄
想象力是小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比获取绘画基本技能知识更为重要,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丰富、培养学生
医改后哪些诊疗费用患者要全部自付或只支付部分呢?劳动保障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权威部门最近对此作出详细规定。按照规定,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共五类。第
五十四所是我国从事通信测控技术研究规模最大的研究所,担负着大量的国防尖端科研生产任务,自5月8日发生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后,全所上下一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