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映十八年后,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经典之作《千与千寻》登上中国荧幕,不但收获了一致的好评,票房数字也非常好看。上映不到五天,它的累计票房已经达到2.4亿元人民币。
《千与千寻》中,不仅包含过往情怀,更能找到当下生活的诸多映射——独自面对世界时,每个人都是千寻。
“迷惘一代”的寓言
《千与千寻》,这部唤起无数中国观众青春记忆的动画电影,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它曾以304亿日元的骄人成绩,位列有史以来日本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多年前,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说“《千与千寻》是为五位小朋友创作的。这五位小朋友是我朋友的女儿,十岁左右,每逢夏季,她们都会到我山边的小屋来。有时我想,我们制作过不少关于小孩的电影,却没有一出是为十岁女孩而作的,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吧。”
从表面上看,《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搬家途中,少女荻野千寻一家误打誤撞,来到隧道另一端的奇异世界。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只有神才能享用的食物,变成了两头嗷嗷待宰的猪。千寻在神秘人物小白的提示下,在魔女汤婆婆的“油屋”里辛苦劳作,最后终于将父母解救出来,重返现实世界。
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设置,并非是宫崎骏个人天花乱坠般的狂想,而是世纪交替中,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电影片头,千寻一家驾驶着私家车,在公路上徜徉。这个公路景观,是以日本国铁JR线的“四方津”站为原型。《千与千寻》的美术指导及主创人员,事先对原景地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之所以用“四方津”作为故事开始的舞台,是因为它位于日本“20号国道”甲州街道。在宫崎骏绘制的分镜头剧本中,明确表示这个场景,需要再现“20号国道”的印象。
从电影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公路上耸立的蓝色路标显示,20号国道的前方是“21号国道”。然而,在现实中,日本的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相距甚远,根本没有任何一处衔接或交叉。
电影里的虚拟世界,之所以让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首尾相连,无疑是对20世纪和21世纪更迭的一个有意暗示。而“国道”这个词的内涵,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整个影片的故事,是关于日本的“国家寓言”。
也就是说,千寻的年龄,与日本经济的停滞期相吻合,这个停滞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失去的十年”。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靡时期,走出校园的那一代人,被叫做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电影中的千寻,暂时失去了社会属性,无家可归,无书可读,在这个10岁少女身上,投射出成长于经济萧条期的年轻人不安定的精神状态。这个不安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焦虑。
在异境中,白衣少年小白提醒妙龄少女千寻,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名藏好,一旦名字被剥夺,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面对变成巨型怪兽的无脸男,从容端坐的千寻,也说了类似的话:你是从哪儿来的?你也有父母吧?你找不到家了吗?我必须要去一个地方,你也回到你来的地方去吧。
电影里的许多角色,似乎都丧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千寻,小白,无脸男,青蛙男,千寻父母,汤鸟(汤婆婆的鸟形化身),腐烂神(被污染的河神)等。这些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最终回归的过程。
《捕风者宫崎骏》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是《千与千寻》传递出的核心主题。
只去不回的海上列车
有人说,宫崎骏的心房上,一定长了一双无比恶毒的眼。否则他怎么能如此准确地捕捉到人性的弱点?他的每根指尖上也肯定藏着一把锉刀,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同时雕琢着这世上的美好与邪恶。
《千与千寻》在不同年纪、心境,看到的故事会有所不同。
第一次看《千与千寻》时,我是比千寻大几岁的青少年,看到的是一个女孩进入异世界的奇幻冒险。
二刷时我已初入职场,发现这电影竟然也可以当作菜鸟进阶法则来看。仔细想来,千寻的故事几乎是那一代日本年轻人的职场预言。靠领高额养老金生活的父辈已经堕落成了猪,瘦小的千寻必须扛起所有重担,遵守世界的规则,从零学习、拼命工作换取作为人的尊严。
从父母变成猪算起,因为笨手笨脚,千寻一路上摔了8次,而且每次姿势都不一样,像不像脱离了父母照顾、初入职场的我们?“求职”成功的当晚,千寻刚一放松下来,突然肠绞痛蹲在了地上,这是长时间处于高压之下的生理反应;被垃圾掩埋的河神来洗澡,众人避之不及,千寻却被汤婆婆推上前线,这是每个职场新人都曾经历过的,被塞给远超自身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任务。
之后三刷四刷断断续续地看都有不同收获,人到中年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形色各异的妖怪原型和浮世绘绘画风格,犹如在看日本的风俗历史。
这并不是一个会因为剧透就索然无味的片子,反而是每一次都会打开另外的视角。这大概是一部经典作品的高级之处,你明明知道它要告诉你什么,但你还是想从头再来一次,越是感觉周边物欲横流,它能给你的东西就越纯粹明亮。
成长是会阵痛的,宫崎骏很懂得需要付出的代价,既然神灵的世界都无法避免这么多糟心的事情,又何况人间?好在剧中没有真正的好坏,迷失是人类需要正视的本性,无论是汤婆婆、无脸男以及忘记了名字的白龙,终于都回到了它们的正道上来。需要成长的何止是千寻一个人,无论什么样的年纪,需要抵抗外部世界的侵蚀,都是不容易的课程。
最开始的时候,宫崎骏设置了另一个结局,白龙、千寻和无脸男会大战一场,最后觉得不妥当,改成了一趟海上的旅行。在这场戏里,千寻和无脸男并肩坐上海上列车,没有多余的对白,周边有一些看不清楚脸的半透明乘客在中途上上下下。那种在路途中的漂泊和未知,相比一场赤裸裸的大战有了更深刻的情绪。
这趟只去不回的海上列车像是我们的人生,很难会有人陪伴你走到终点。所以在日本美学的传统中,那些遗憾、离别与怀念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终会到来。当千寻完成了自我的成长,白龙送别千寻,“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又如那句“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影片最后金句频发,对于有阅历的年长观众而言,无疑是扎心的。
宫崎骏坦言他实际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制作片子时,他不想把自己的悲观情绪传递给孩子们,他把它停泊在自己的港湾。走出通道的千寻没有回头,一切好像是午后发生的一场梦,成年人的我们已是老泪纵横。这很像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剧作家雅克·普莱卫说的:“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
愿所有人在电影院里,找到18年前的初心,犹如少年归来。
《千与千寻》中,不仅包含过往情怀,更能找到当下生活的诸多映射——独自面对世界时,每个人都是千寻。
“迷惘一代”的寓言
《千与千寻》,这部唤起无数中国观众青春记忆的动画电影,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它曾以304亿日元的骄人成绩,位列有史以来日本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多年前,宫崎骏在接受采访时说“《千与千寻》是为五位小朋友创作的。这五位小朋友是我朋友的女儿,十岁左右,每逢夏季,她们都会到我山边的小屋来。有时我想,我们制作过不少关于小孩的电影,却没有一出是为十岁女孩而作的,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吧。”
从表面上看,《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搬家途中,少女荻野千寻一家误打誤撞,来到隧道另一端的奇异世界。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只有神才能享用的食物,变成了两头嗷嗷待宰的猪。千寻在神秘人物小白的提示下,在魔女汤婆婆的“油屋”里辛苦劳作,最后终于将父母解救出来,重返现实世界。
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设置,并非是宫崎骏个人天花乱坠般的狂想,而是世纪交替中,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电影片头,千寻一家驾驶着私家车,在公路上徜徉。这个公路景观,是以日本国铁JR线的“四方津”站为原型。《千与千寻》的美术指导及主创人员,事先对原景地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之所以用“四方津”作为故事开始的舞台,是因为它位于日本“20号国道”甲州街道。在宫崎骏绘制的分镜头剧本中,明确表示这个场景,需要再现“20号国道”的印象。
从电影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公路上耸立的蓝色路标显示,20号国道的前方是“21号国道”。然而,在现实中,日本的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相距甚远,根本没有任何一处衔接或交叉。
电影里的虚拟世界,之所以让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首尾相连,无疑是对20世纪和21世纪更迭的一个有意暗示。而“国道”这个词的内涵,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整个影片的故事,是关于日本的“国家寓言”。
也就是说,千寻的年龄,与日本经济的停滞期相吻合,这个停滞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失去的十年”。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靡时期,走出校园的那一代人,被叫做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电影中的千寻,暂时失去了社会属性,无家可归,无书可读,在这个10岁少女身上,投射出成长于经济萧条期的年轻人不安定的精神状态。这个不安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焦虑。
在异境中,白衣少年小白提醒妙龄少女千寻,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名藏好,一旦名字被剥夺,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面对变成巨型怪兽的无脸男,从容端坐的千寻,也说了类似的话:你是从哪儿来的?你也有父母吧?你找不到家了吗?我必须要去一个地方,你也回到你来的地方去吧。
电影里的许多角色,似乎都丧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千寻,小白,无脸男,青蛙男,千寻父母,汤鸟(汤婆婆的鸟形化身),腐烂神(被污染的河神)等。这些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最终回归的过程。
《捕风者宫崎骏》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是《千与千寻》传递出的核心主题。
只去不回的海上列车
有人说,宫崎骏的心房上,一定长了一双无比恶毒的眼。否则他怎么能如此准确地捕捉到人性的弱点?他的每根指尖上也肯定藏着一把锉刀,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同时雕琢着这世上的美好与邪恶。
《千与千寻》在不同年纪、心境,看到的故事会有所不同。
第一次看《千与千寻》时,我是比千寻大几岁的青少年,看到的是一个女孩进入异世界的奇幻冒险。
二刷时我已初入职场,发现这电影竟然也可以当作菜鸟进阶法则来看。仔细想来,千寻的故事几乎是那一代日本年轻人的职场预言。靠领高额养老金生活的父辈已经堕落成了猪,瘦小的千寻必须扛起所有重担,遵守世界的规则,从零学习、拼命工作换取作为人的尊严。
从父母变成猪算起,因为笨手笨脚,千寻一路上摔了8次,而且每次姿势都不一样,像不像脱离了父母照顾、初入职场的我们?“求职”成功的当晚,千寻刚一放松下来,突然肠绞痛蹲在了地上,这是长时间处于高压之下的生理反应;被垃圾掩埋的河神来洗澡,众人避之不及,千寻却被汤婆婆推上前线,这是每个职场新人都曾经历过的,被塞给远超自身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任务。
之后三刷四刷断断续续地看都有不同收获,人到中年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形色各异的妖怪原型和浮世绘绘画风格,犹如在看日本的风俗历史。
这并不是一个会因为剧透就索然无味的片子,反而是每一次都会打开另外的视角。这大概是一部经典作品的高级之处,你明明知道它要告诉你什么,但你还是想从头再来一次,越是感觉周边物欲横流,它能给你的东西就越纯粹明亮。
成长是会阵痛的,宫崎骏很懂得需要付出的代价,既然神灵的世界都无法避免这么多糟心的事情,又何况人间?好在剧中没有真正的好坏,迷失是人类需要正视的本性,无论是汤婆婆、无脸男以及忘记了名字的白龙,终于都回到了它们的正道上来。需要成长的何止是千寻一个人,无论什么样的年纪,需要抵抗外部世界的侵蚀,都是不容易的课程。
最开始的时候,宫崎骏设置了另一个结局,白龙、千寻和无脸男会大战一场,最后觉得不妥当,改成了一趟海上的旅行。在这场戏里,千寻和无脸男并肩坐上海上列车,没有多余的对白,周边有一些看不清楚脸的半透明乘客在中途上上下下。那种在路途中的漂泊和未知,相比一场赤裸裸的大战有了更深刻的情绪。
这趟只去不回的海上列车像是我们的人生,很难会有人陪伴你走到终点。所以在日本美学的传统中,那些遗憾、离别与怀念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终会到来。当千寻完成了自我的成长,白龙送别千寻,“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又如那句“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影片最后金句频发,对于有阅历的年长观众而言,无疑是扎心的。
宫崎骏坦言他实际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制作片子时,他不想把自己的悲观情绪传递给孩子们,他把它停泊在自己的港湾。走出通道的千寻没有回头,一切好像是午后发生的一场梦,成年人的我们已是老泪纵横。这很像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剧作家雅克·普莱卫说的:“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
愿所有人在电影院里,找到18年前的初心,犹如少年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