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各经济体领导人和夫人身着中式服装亮相水立方,随即在中国服装市场出现了“新中装”热。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第一夫人” 彭丽媛身穿本土时装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因优雅得体的着装引起广泛关注,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开始津津乐道于一些本土设计师品牌。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大量本土时尚品牌走上历史舞台的阶段。无论是此中前辈的“上海滩”,还是后起之秀“上下”;无论是老牌复兴的“双妹”,还是2014APEC首脑服装设计师赵卉洲所创办的“艺之卉”,抑或本土时尚羊绒品牌Sand River,百年海派手工旗袍瀚艺,中国态度和中国元素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富裕阶层也越来越向理性消费和本土情结回归。在这一大环境下,中国本土时尚品牌如何不断进化、并着眼全球、布局未来?
“新中装”市场热卖
宋锦、开襟、海水江崖纹……被誉为“新中装”的这一系列服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國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
一时间,“新中装”的创作团队、设计精髓也格外引人关注,而购物网站也抢抓商机,推动新中装掀起流行潮。中国服装市场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销售方称“同款不同料”,但当时风头正劲又搭上“双11”消费节点,“新中装”着实热卖了一把。
接着“新中装” 的流行,传统中山装也跟着火了。在淘宝网搜索关键词“新中装”,映入眼帘的大多是传统或经过改良的中山装。而搜索“APEC同款”可以看到,传统唐装也搭上了销售便车。
“除去衣服本身,‘新中装’对中国来讲可能意味着民族自信的开始,也是中国时尚产业的一个新起点,国民从此会对时尚产业具有新的认识。”新中装设计师之一的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赵卉洲说。
她表示,“新中装”的亮相,无疑对于中国本土时尚品牌是一个利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这意味着在和国际时尚品牌的市场争夺战中,中国本土时尚品牌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此外,名人效应一直是时尚品牌打开市场的“不二法宝”。而与传统的通过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手法相比,一些“特殊人物”的相关举措对本土时尚品牌和产业的推动作用显然更为强大。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就被视为一个典型的案例,2009年,在其丈夫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她身着华裔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设计的礼服,引爆全球关注。当年26岁的吴季刚从此在时尚界立住了脚跟,而其创造的品牌“Jason Wu”也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快速崛起。
英国的戴安娜王妃也被视为推动时尚产业发展的人士之一。由于受到了戴安娜王妃的赏识,当年在伦敦制鞋业苦苦打拼的华裔设计师周仰杰(Jimmy Choo)得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不仅快速地获得了市场认可,也完成了吸引资金从“个人工作室”到“品牌鞋店”的蜕变。如今即便Jimmy Choo早已在时尚界声名显赫,但“戴安娜御用鞋子设计师”依旧是周仰杰这个名字前最为闪亮的前缀。
目前,凭借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蝴蝶效应,未来公开场合中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穿着国外奢侈品牌的风潮将受到明显抑制,拥有高端品牌形象及良好设计理念的本土品牌有望获得高端消费阶层的更多青睐。
本土时装个性重生
因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俄罗斯时,服装和皮包均由国产品牌广州例外公司定制,也令人记住了“例外”这个实打实的中国本土品牌,设计师马可也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
“例外”品牌被市场视为中国时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个宣称“一直致力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的品牌在1996年创立后一直成长迅速,目前在全国采取直营和特许加盟两种模式,一共拥有94家门店。
除了马可的“例外”,国内的设计师杨紫明的“卡宾”、姚峰的“洁”、谢锋的“吉芬”、滕家兴的“滕氏”、王一扬的“素然”均在多年打拼后慢慢步入正轨,并积聚了一定的消费群。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的时尚还没有被列为一个单独的产业门类进行统计,但当前中国时尚产业总体基本成型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标志之一就是这两年有许多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开始受到世界瞩目和市场欢迎;标志之二就是中国消费者开始对他们所代表的企业和行业更加了解,也对自己的消费选择更有自信。”知名时尚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主编张宇说,当前中国很多传统产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本土时尚受到更多青睐,对他们而言具有积极效应。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还很弱小,资金和渠道都是短板,受众相对小众,提供的产品不够丰富,也承受不了进入商场与商业品牌竞争的销售压力,因而辐射力有限。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买手店的经营和明星顾客的推广,也不乏时尚大刊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国内设计师品牌由于自身商业资质的先天不足,背负着“昂贵”而“小众”的标签,一直远离“大众”视线。直到因为彭丽媛穿了“例外”——中国最成功的设计师品牌之一,中国设计师群的影响力才慢慢溢出小圈子。
“中国的时装不缺人才,不缺资金,不缺设计,就是缺一个机会,一个机遇。”在张宇看来,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时尚企业最大的短板仍然是包装和宣传。
眼下,中国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容,一方面是国外奢侈品的进军,另一方面,“中国设计如何突围”、“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等问题也在持续发酵。这些都引导人们将目光投向价格不菲、以设计附加值为卖点的本土设计师品牌。 有专家认为,时尚会主动适应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样式,要将各自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匹配。市场是检验时装设计师的基石,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时尚产业,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时尚消费市场之一。时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体、销售渠道,影响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尚产业成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就如原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所言:“现在中国做品牌的时机到了。”外资品牌光环在退却,它们背后的世界三大经济体都出了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研发水平和营销能力逐步提升——此消彼長之下,有助于打造本土品牌。
其次,中国的80后有2.34亿,加上70后、90后,都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消费的主体,他们对“国货”的接受度不低;最后,近期国家领导人和第一夫人外出访问,身上穿戴的、对外赠送的都是国货,兴起了一股国货热潮。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中国服装产量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层面,自主品牌根本无法走出国门,甚至不被国内的中高端消费者认知。” 奢侈品管理专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晓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长期以来,在产业链中高端的设计和流行趋势发布等环节,中国服装产业是西方潮流甚至是日本、韩国潮流的跟随者;品牌方面,意大利、法国、美国等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地位,牢牢地占据了世界服装的高端市场,获得高额附加值。
同传统制造业相比,与创意紧密相连的时尚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却被视为带动庞大的“中国制造”,特别是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创造高附加值空间的核心渠道之一。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是时尚最大的消费国之一,在品牌、创意、设计、广告营销、分销管理、零售、物流和生产的时尚产业链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众所周知,中国的服装行业拥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是一个能够创造外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行业。毫无疑问,中国纺织服装业是世界上最好的服装生产行业,可仅仅是作为生产基地,世界上最好的品牌都可以在中国生产,最好的产品也都供给出口,也就是说中国最好的服装工厂都在给国外的品牌加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服装业,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没有中国一样巨大的产业规模,但韩国面料产业已经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是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它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消化了西方的时尚,又有自己的原创,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地国际化。
“中国目前还处在时尚产业链的搭建过程中,要想打造好这个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强对设计师的培养,对营销手段的提升,以及对制造时尚产品的热情等。”卢晓表示。
因此,要想从丰厚的时尚产业链中获利,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改变观念,走出加工生产为主的误区,以品牌为核心,设计为引导,加强销售管理,构建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提高时尚的价值。
“中国时尚产业正迎来下一个关键的十年,必须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实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通过品牌角力、创意设计、产业升级的路径,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卢晓告诉本刊记者。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第一夫人” 彭丽媛身穿本土时装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因优雅得体的着装引起广泛关注,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开始津津乐道于一些本土设计师品牌。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大量本土时尚品牌走上历史舞台的阶段。无论是此中前辈的“上海滩”,还是后起之秀“上下”;无论是老牌复兴的“双妹”,还是2014APEC首脑服装设计师赵卉洲所创办的“艺之卉”,抑或本土时尚羊绒品牌Sand River,百年海派手工旗袍瀚艺,中国态度和中国元素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富裕阶层也越来越向理性消费和本土情结回归。在这一大环境下,中国本土时尚品牌如何不断进化、并着眼全球、布局未来?
“新中装”市场热卖
宋锦、开襟、海水江崖纹……被誉为“新中装”的这一系列服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國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
一时间,“新中装”的创作团队、设计精髓也格外引人关注,而购物网站也抢抓商机,推动新中装掀起流行潮。中国服装市场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销售方称“同款不同料”,但当时风头正劲又搭上“双11”消费节点,“新中装”着实热卖了一把。
接着“新中装” 的流行,传统中山装也跟着火了。在淘宝网搜索关键词“新中装”,映入眼帘的大多是传统或经过改良的中山装。而搜索“APEC同款”可以看到,传统唐装也搭上了销售便车。
“除去衣服本身,‘新中装’对中国来讲可能意味着民族自信的开始,也是中国时尚产业的一个新起点,国民从此会对时尚产业具有新的认识。”新中装设计师之一的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赵卉洲说。
她表示,“新中装”的亮相,无疑对于中国本土时尚品牌是一个利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这意味着在和国际时尚品牌的市场争夺战中,中国本土时尚品牌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此外,名人效应一直是时尚品牌打开市场的“不二法宝”。而与传统的通过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手法相比,一些“特殊人物”的相关举措对本土时尚品牌和产业的推动作用显然更为强大。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就被视为一个典型的案例,2009年,在其丈夫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她身着华裔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设计的礼服,引爆全球关注。当年26岁的吴季刚从此在时尚界立住了脚跟,而其创造的品牌“Jason Wu”也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快速崛起。
英国的戴安娜王妃也被视为推动时尚产业发展的人士之一。由于受到了戴安娜王妃的赏识,当年在伦敦制鞋业苦苦打拼的华裔设计师周仰杰(Jimmy Choo)得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不仅快速地获得了市场认可,也完成了吸引资金从“个人工作室”到“品牌鞋店”的蜕变。如今即便Jimmy Choo早已在时尚界声名显赫,但“戴安娜御用鞋子设计师”依旧是周仰杰这个名字前最为闪亮的前缀。
目前,凭借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蝴蝶效应,未来公开场合中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穿着国外奢侈品牌的风潮将受到明显抑制,拥有高端品牌形象及良好设计理念的本土品牌有望获得高端消费阶层的更多青睐。
本土时装个性重生
因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俄罗斯时,服装和皮包均由国产品牌广州例外公司定制,也令人记住了“例外”这个实打实的中国本土品牌,设计师马可也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
“例外”品牌被市场视为中国时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个宣称“一直致力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的品牌在1996年创立后一直成长迅速,目前在全国采取直营和特许加盟两种模式,一共拥有94家门店。
除了马可的“例外”,国内的设计师杨紫明的“卡宾”、姚峰的“洁”、谢锋的“吉芬”、滕家兴的“滕氏”、王一扬的“素然”均在多年打拼后慢慢步入正轨,并积聚了一定的消费群。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的时尚还没有被列为一个单独的产业门类进行统计,但当前中国时尚产业总体基本成型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标志之一就是这两年有许多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开始受到世界瞩目和市场欢迎;标志之二就是中国消费者开始对他们所代表的企业和行业更加了解,也对自己的消费选择更有自信。”知名时尚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主编张宇说,当前中国很多传统产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本土时尚受到更多青睐,对他们而言具有积极效应。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还很弱小,资金和渠道都是短板,受众相对小众,提供的产品不够丰富,也承受不了进入商场与商业品牌竞争的销售压力,因而辐射力有限。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买手店的经营和明星顾客的推广,也不乏时尚大刊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国内设计师品牌由于自身商业资质的先天不足,背负着“昂贵”而“小众”的标签,一直远离“大众”视线。直到因为彭丽媛穿了“例外”——中国最成功的设计师品牌之一,中国设计师群的影响力才慢慢溢出小圈子。
“中国的时装不缺人才,不缺资金,不缺设计,就是缺一个机会,一个机遇。”在张宇看来,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时尚企业最大的短板仍然是包装和宣传。
眼下,中国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容,一方面是国外奢侈品的进军,另一方面,“中国设计如何突围”、“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等问题也在持续发酵。这些都引导人们将目光投向价格不菲、以设计附加值为卖点的本土设计师品牌。 有专家认为,时尚会主动适应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样式,要将各自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匹配。市场是检验时装设计师的基石,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时尚产业,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时尚消费市场之一。时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体、销售渠道,影响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尚产业成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就如原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所言:“现在中国做品牌的时机到了。”外资品牌光环在退却,它们背后的世界三大经济体都出了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研发水平和营销能力逐步提升——此消彼長之下,有助于打造本土品牌。
其次,中国的80后有2.34亿,加上70后、90后,都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消费的主体,他们对“国货”的接受度不低;最后,近期国家领导人和第一夫人外出访问,身上穿戴的、对外赠送的都是国货,兴起了一股国货热潮。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中国服装产量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层面,自主品牌根本无法走出国门,甚至不被国内的中高端消费者认知。” 奢侈品管理专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晓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长期以来,在产业链中高端的设计和流行趋势发布等环节,中国服装产业是西方潮流甚至是日本、韩国潮流的跟随者;品牌方面,意大利、法国、美国等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地位,牢牢地占据了世界服装的高端市场,获得高额附加值。
同传统制造业相比,与创意紧密相连的时尚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却被视为带动庞大的“中国制造”,特别是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创造高附加值空间的核心渠道之一。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是时尚最大的消费国之一,在品牌、创意、设计、广告营销、分销管理、零售、物流和生产的时尚产业链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众所周知,中国的服装行业拥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是一个能够创造外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行业。毫无疑问,中国纺织服装业是世界上最好的服装生产行业,可仅仅是作为生产基地,世界上最好的品牌都可以在中国生产,最好的产品也都供给出口,也就是说中国最好的服装工厂都在给国外的品牌加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服装业,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没有中国一样巨大的产业规模,但韩国面料产业已经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是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它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消化了西方的时尚,又有自己的原创,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地国际化。
“中国目前还处在时尚产业链的搭建过程中,要想打造好这个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强对设计师的培养,对营销手段的提升,以及对制造时尚产品的热情等。”卢晓表示。
因此,要想从丰厚的时尚产业链中获利,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改变观念,走出加工生产为主的误区,以品牌为核心,设计为引导,加强销售管理,构建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提高时尚的价值。
“中国时尚产业正迎来下一个关键的十年,必须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实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通过品牌角力、创意设计、产业升级的路径,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卢晓告诉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