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奥运冠军的日本马术师二战时亡命琉璜岛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电影《硫磺岛的来信》中的原型人物——西竹一,曾经是一位奥运马术冠军。其父为明治时代的外交官,并担任过日本外务大臣。他在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洛杉矶奧运会上,力压群雄,获得了金牌。但是他回国以后却命途坎坷,最后竟战死在琉璜岛上……
  他驯服了一匹原本暴躁的烈马
  父亲西德二郎是研究中亚问题特别是中国问题的专家。西竹一十岁时,西德二郎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巨额财产,从此西竹一过上了豪华生活。在小学时代,西竹一经常和其他学校的孩子打架,是个淘气鬼。由于出身华族,家境富裕的西竹一喜欢摆弄新鲜玩意,当时流行的稀罕物品他几乎都玩过。1915年4月,按照父亲的遗愿,西竹一进入了日本著名的“东京府立第一中学”,然而,进入该校后第二年,不知何故,西竹一突然提出要转学到位于广岛的“日本陆军幼年学校”。在那里,西竹一第一次接触到马,并对马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20年,西竹一进入“东京中央幼年学校”就读。毕业后(1924),西竹一被分配到独立骑兵第一连队。西竹一妻子武子的祖父是日本海军大将川村纯义,而武子的父亲又拥有伯爵头衔,因此二人可谓门当户对。
  1930年,西竹一收到了一封来自意大利的信。这封信是一位叫今村安的朋友写给他的,今村是骑兵少佐,此时正在意大利留学。今村得知有一匹好马由于性格暴躁,主人无法驯服,正准备把它出售。知道西竹一正需要一匹好马,因此特意写了这封信。在意大利和这匹马见面时,说来也巧,原本性格暴躁的马,见到了西竹一后,轻轻地用头蹭他,表示友好。西竹一当即自己掏10000美元买下了这匹烈马。西竹一带着它参加了众多欧洲马术比赛,以促进二人之间的磨合。
  人马合一,首获奥运会上马术项目金牌
  在1932年的第十属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上,骑兵中尉西竹一和爱马“天王星”参加了马术男子个人障碍赛。在场的10多万美国观众被他的精彩表演所打动,纷纷高喊“Baron Nishi(西男爵)”,替他加油。最后登场的这对搭档靠着高超的技术,力压群雄,获得了金牌。这是日本在奥运会上第一次获得马术项目的金牌,也是到目前(2010年)为止日本在奥运会马术项目上的获得的唯——块金牌。在跨越最后一道障碍时,爱马不经指示自行横曲后足越过障碍物,在接受采访时,西竹一兴奋地说“We won!”。在这里之所以使用了“We”而不是“I”,是因为他把爱马“天王星”看成了真正的搭档,做到了人马合一。令观众大为感动。
  4年之后,西竹一又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由于在比赛中意外落马,西竹一没有获得奖牌,最终成绩为马术障碍团体赛第6名。
  被迫参战,战死琉璜岛
  不过对于西竹一来说,还有雪上加霜的事情:同一年骑兵科减员,时任骑兵教官的西竹一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骑兵职位,进入到逐渐兴起的装甲兵科,并且被派到当时驻扎在牡丹江的第二十六战车连队,成为陆军中佐,但是离开骑兵科并没有降低他对马的喜爱:即使是来硫磺岛之前(1944),他还特意去看了天王星,并且取下了天王星的鬃毛挂在胸前。
  1944年7月西竹一被命令去硫磺岛,他预见到那将是与他的武士血统相称的一场战斗。在前往硫磺岛前,他告诉他的儿子:“你的父亲将不会死得毫无价值”。7月17日,在靠近硫磺岛的父岛海域,遭到美国潜水艇“科比亚号”的袭击,虽然人员没有多大伤亡(2人死亡),但是这次袭击使得28辆战车和运输船一起沉到了悔底。
  1944年8月,为了补充损失的战车,西竹一又返回了东京。在东京逗留的短暂日子里,西竹一抽空到世田谷区的“马事公苑”看望正在那里度过余生的爱马“天王星”。“天王星”听到了西竹一的脚步声后,非常兴奋,用脖子不停地在西竹一身上蹭来蹭去,表达见到主人的喜悦之情。预感到此次前往硫磺岛是凶多吉少,西竹一剪掉了“天王星”的鬃毛,仔细地包好放在自己的军服内,随身携带以便留作纪念。在硫磺岛上,西竹一也是穿着马靴,整日马鞭不离手。
  经过一番考察,西竹一认为硫磺岛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传统的战车战,为此他决定把后来补充的22辆97式中战车以及95式轻战车的炮塔拆下来当作要塞炮使用,并做了精心伪装。西竹一的战车部队在战斗中拖住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师,在一个岩石峡谷中战斗了六天……
  关于西竹一的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剖腹自杀,有的说是被美军喷火兵烧死,有的说是拒绝投降后加入自杀特工队阵亡。他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据说有人看到他的尸体,一只手拿着手枪,而另一只手握着他曾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赢得金牌时用过的鞭子。关于他战死的地点也众说纷纭。目前在硫磺岛东海岸立有“西大佐战死碑”。战死时,西竹一身上还保留着从“天王星”身上剪下来的鬃毛。而西竹一战死后不到一周,爱马“天王星”也病死了,仿佛追随主人一般……
  彭立昭据《青年博览》
其他文献
日前,趁着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顺势现身出席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电影节的最大热点。面对热得发烫的中国票房市场,卡梅隆当天给足中国电影人面子,他认为,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和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而他刚和姜文见过面,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接下来更期待和张艺谋的见面。同时,除了将为《孙子兵法》制作3D外,两部连拍的《阿凡达》2、3都将汲取中国自然山水风景的灵感,看
期刊
2011年5月29日,“遗爱长留——隋永清藏宋庆龄文物展”在上海宋庆龄故居开幕。展会上展出了宋庆龄的一块苏绣旗袍料,但它却是个半成品,从这块旗袍料上已用粉饼画好的图来看,本应绣有99朵菊花,再加一组由13朵小菊花组成的团花。可很明显还有6朵没有绣上。为什么这块旗袍料没有最后完成呢?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一个故事?  隋永清是宋庆龄的警卫员隋学芳的孩子。他是1957年出生的,那一年,宋庆龄64岁,隋先
期刊
1955年,我开始到解放军總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部担任编辑。《星火燎原》第三卷主题是“长征”,长征时期刘伯承元帅是前敌總指挥,自然要由刘元帅来写整卷的纲领性文章。1959年4月的一天,我拿着编辑部的介绍信,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刘元帅北京家中。那是一座很普通的旧式平房,根本想不到里面住着共和国的开国元帅。进了客厅,我立正敬礼之后,刘元帅先伸手和我握手,让我坐下,这让我之前的拘谨一下子就没有了。随后刘元
期刊
1991年12月8日,在别洛韦日森林里,苏联被判了死刑。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导人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和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即《别洛韦日协议》。他们之所以要签署这样一个协议,是因为他们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衰弱到了不足以继续存在的程度,并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失败了。  而在此之前,苏联已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折磨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期刊
我最怀念的是1972年的五一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节日。我今年4q岁,在我过过的五一节当中,我最怀念1972年的五一节。当时,我正在北京月坛小学上三年级。  为什么是1972年的五一节呢?因为,那一年的4月,我十分幸运地加入了我们学校的鼓乐队,在队中打小镲。其实我对加入鼓乐队一事,并没有多少兴趣,但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参加五一游园会了。  那时候,北
期刊
“玛丽皇后二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超级邮轮,造价高达8亿美元!整个邮轮长345米,船高相当于20层楼房的高度,比美国最大的航空母舰都大。它拥有13层船舱,内部设有多个客房餐厅、酒吧和俱乐部,并且拥有海上最大的图书馆、剧院、游泳池和大型游乐场,光是电梯就有22部。船上可居住4000人,堪称一座“移动的城市”。  想做“邮轮白领”不容易  26岁的孙伊月出生在安徽合肥市,她自幼就喜欢唱歌跳舞,
期刊
日前,50岁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在他并不熟悉的网络世界里火了。  4月16日,盲人小伙子姚晓勇从天津梅江打车。至下车计价器显示11.4元,姚晓勇掏出了钱包,马志刚捂住他的包:“别动”,不收钱。小伙坚持要给,两人争了一番。马志刚发觉周围有人往车里瞧。怕时间久了。人们误会他要占盲人的便宜,急了:“我干吗挣你的钱?我不伟大啊,你别觉着我多伟大——我跟你说这句话你懂吗?我挣钱比你容易!”的哥马志刚把他扶至小区
期刊
2011年6月,刘谦登上了美国《魔法》杂志的封面,并被誉为“东方传奇”。且这个月的25日,还是刘谦的35岁生日。  对于能登上《魔法》杂志的封面,刘谦显得很激动,而对于自己的生日,他却并未十分在意。但当刘谦听说纽约市要在6月25日为有着“西方传奇”的美国著名魔术师约翰·卡尔弗特举办一个盛大的百岁生日会时,就坐不住了。因为卡尔弗特是他非常敬仰的一位魔术大师。他想:如果自己能去参加这一盛会,该是多幸福
期刊
张国焘于1938年叛变投靠国民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张国焘正式加入军统局,任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主任。但张国焘并不得志,在军统的日子十分艰难。  军统处处对他存戒心,委任的职位是一个空头衔  张国焘在武汉宣布脱离共产党,各報刊着实热闹了一阵之后渐渐平静下来。蒋介石对张国焘的投靠,开始也高兴了一阵,他嘱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副局长戴笠照料一切。戴笠把张国焘安置在武昌的一座小
期刊
八角南路社区是首批“五星级党建示范社区”。服务大厅里,摆满了奖杯、奖状,还见到了社区群众给毛亚静书记本人送来的一面锦旗……快中午了,毛亚静书记和她的几个社干依然在忙碌之中。谈及辛苦,毛亚静书记表示自己早已习惯,不仅如此,家里人也已经习以为常。光阴荏苒,她说在社区一干就是10年,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毛亚静觉得做了很多事,可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却一切都很平凡。但就是在这些不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