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11年的北京城,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堵车、严寒或许都可以列项。堵车,这个人为的、没有谁能够回避的“老大难”不必多说了,而严寒呢?这个看似老天使然的自然现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时有“表现”,不能不让人心生困惑:到底是怎么回事?变寒变暖究竟有谱没谱?
  其实,2010年北京的极端天气灾害挺明显,大家应该有所感觉。比如冬季(2009/2010年)的强降雪事件,比如春季(2009/2010年)的极端低温事件,比如夏季(2010年)的高温闷热事件。尤其是2010年7月6日上午,北京市高温预警升级为2010年夏首个橙色信号(仅次于最高级红色),鸡蛋放到地上都熟了!
  本期“名家讲坛”,我们请来的是李泽椿院士。他的《极端天气谁惹的祸?》从最近两三年频繁出现的诸多异常事件讲起,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什么叫极端天气事件、预测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天气预报为什么难于做到100%的准确,最后还介绍了如何科学地应对极端天气灾害。
  人与自然永远脱不了干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过去片面强调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的岁月里,我们干了许多蠢事、傻事、荒唐事,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教训。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我们应该而且能够摸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推动实施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1986年创办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1997年正式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而北京市作为最早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省级行政单元之一,进行了有益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尤为可喜的是,近16年来,北京市科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率先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和示范,形成了以科技引导示范、开展能力建设和进行机制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模式。就此,本期“特稿”《实践·经验·模式》做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值得一读。
  “人与自然”是本刊常设栏目,此栏目本期文章《6号贝贝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一只黑贝犬与人之间的几个感人肺腑的神奇故事,可读性极强。本期“心理人生”《一个人能有多坚强?》,则从另一个视角考察了人在某种极端环境下的“作为”,它拷问的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向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我们的生命会面临怎样的困境、需要我们坚强?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本文在乡村文旅视角下,以浙江丽水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乡村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方向,让景观设计更具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进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态平衡、信息传递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内部各因子之间需保持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发了传
以测试某型数据传输数字地图子系统中数字地图生成模块软件的RS485通信协议为例,提出了两种基于在线调试的串口通信协议的测试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地解决了某些测试
刚刚逝去的阳春3月,全球眼光几乎都聚焦在日本海岸。因由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与核泄漏,令世界惊恐,让公众生忧;而“穿插”其间并延续至今的利比亚危局,又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个世界好乱!  本期“科幻时空”《挥之不去的阴云》,虽说描述的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全球核灾难,但却有着60多年前日本广岛惨剧的现实投影。它促发人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科学成果的社会效应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为善可以造福,给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