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内外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金融市场也受到了实体经济经营风险外溢效应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恶化,销售额和现金流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金融机构也面临着不良率同比上升、利润增速大幅下滑等压力。疫情对资管业务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部分行业、企业由于经济停摆,现金流持续恶化,不少项目还款压力增大,需要各方面进行协调安排。在原有表内业务受到大幅冲击的背景下,表外业务的整改转型压力进一步增大。其实,此前市场对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已经有了比较高的预期,因此监管机构决定适当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限,是维持经济平稳运行、顺应市场发展的体现。此次延期的最终落地为金融业转型定下了基调,转型是勢在必行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但也要多方面考虑,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出现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政策的幅度和节奏。这样一来,中小银行就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和转型,对转型本就困难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相对利好的。
过渡期延长并不意味着银行业转型基调的改变
此次政策调整只是过渡期的延长,对于资管行业的监管标准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根据监管层估计,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会有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以自然到期,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存量资产集中处置的压力。对于资管业务存量的消化,监管机构会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明确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在确保旧产品和业务无新增的基础上,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状况以季度为时间单位进行灵活调整。从总体上来看,整改的节奏仍把握在金融机构自己手中,但监管机构会按季来进行考核压降进度。同时,央行和银保监会为存量资产处置逐步完善配套措施:“鼓励采取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允许类信贷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回表,并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已违约的类信贷资产回表后,可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鼓励通过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处置股权类资产。稳妥处置银行理财投资的存量股票资产,避免以单纯卖出的方式进行整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处置损失。优化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行环境,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新产品接续能力,引导资管行业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此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难以估计,这也无疑增大了金融业压降风险的难度,以后监管具体细则的调整仍然存在一定的弹性,但是转型的大基调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央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及,须“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同时“对于未按计划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除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采取惩罚措施外,视情采取监管谈话、监管通报、下发监管函、暂停开展业务、提高存款保险费率等措施。对于个别机构弄虚作假或选择性落实相关要求等行为,监管部门将采取监管处罚措施”。此次监管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刀切”,对于压降难度实在比较大的机构,则是可以“一行一策”申请个案处理,但必须给出方案明细,监管的监测频率也会从季度提升至月度,同时还要面临相关惩罚措施。机构需要在进一步申请延期和惩罚措施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包括暂停开展业务等,监管机构的改革态度还是相当坚决的。自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党中央和监管机构改革金融体制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也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动摇,但是改革想要顺利进行也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兼顾“六稳”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政策的推进。
过渡期延长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于市场的短期影响并不大。不过过渡期的明确有利于缓解年内理财整改压力,尤其是对中小机构边际利好。但2020~2021年时间内仍有13万亿元理财产品面临净值化转型和整改,且子公司转型过程中系统和人员对接方面仍有一定的技术性问题,部分产品整改压力仍存。从2019年开始资管新规延期市场就有诸多讨论,2020年初以来受到疫情影响,监管部门也多次在公开发言中回应资管新规延期的问题。此次正式确认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市场的影响相对中性。但是,根据2019年理财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3.4万亿元,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为10.13万亿元。也就是说2020~2021年两年内,仍有13.27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面临着净值化转型和整改。同时,由于各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业务模式不同,比如有些银行老产品放在母行管理,有的则是母行委托理财子公司管理。另外,理财子公司普遍采用新开发的系统,与母行的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系统和人员对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部分理财产品整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虽然监管部门对于在2021年年底完成整改确实有难度的银行仍可在监管部门同意的基础上实行“一行一议”,但同时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所以,绝大多数银行有动力尽量在2021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但具体进度仍取决于整改难度和当地银保监局的要求。
随着理财净值型产品的增多,近期市场调整时已表现出净值波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财规模的扩张。目前新产品发行仍以现金管理类和定开类产品(可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为主,后续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办法何时正式出台和具体内容可能对理财规模造成一定扰动,但长期来看,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按照市值法计量的理财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负债端的稳定性也受到了较大的考验。如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调整,净值型理财产品累计净值持续下行,部分在4~6月份新发的产品累计净值跌破1。同时,理财净值波动导致的较大规模赎回,也可能会加大债券市场的波动。所以,在当前银行理财规模诉求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类货基和定开类的产品是冲规模最为主要的产品,但是这两类产品由于存在资金池模式等问题亦受到监管关注。2019年12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要求比照类货基要求,并且过渡期仅到2020年底,不过目前尚未出台正式稿,如果正式稿后续发布、对于现金管理类仍坚持比照货基监管且过渡期相对较短,则可能会对理财业务规模造成扰动。 对债券市场而言,理财规模的稳定有助于信用债需求的维持。由于银行理财的净值转型、压缩非标大方向不变,将会导致信用风险较高的债权资产的吸引力下降,而评级较高的债券会得到市场的青睐。影响的程度仍取决于老理财产品具体压缩转型的进度。短期来看,此次资管新规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有助于理财规模的稳定和债券市场配置力量的支撑。不过结构性方面,净值化转型导致理财投资端久期偏好和风险偏好的下降是大趋势。而非标的压缩也是机构资产优化的重点,由于贷款和标准化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寻找非标融资的替代品将变得十分困难,这样一来资本市场的信用收缩会加剧普通企业的融资难度导致信用分化,但对于信用评級较高的企业来说,其融资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短期来看,由于此前资管新规过渡期规定于2020年底结束,大量非标产品设计到期日在2020年底,四季度尤其是2020年底将存在大量非标产品滚动续期和展期的压力,而非标实际压缩的速度仍取决于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理财老产品压降进度以及是否还可以有承接非标的产品,这些不确定性都值得中小银行关注。
对理财子公司而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有利于平滑新老产品过渡带来的冲击,但也会阶段性降低资金涌入权益类、泛固收类产品的迫切需求。随着净值化转型的加速,投资者必须被动接受资管产品净值化,导致其风险偏好可能被动提升,部分资金或被迫流向波动性较大的权益类、泛固收类产品。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开始发行权益类产品,数量规模也开始攀升。截至目前,混合类和股票类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15%和1%。在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越来越少,未来权益类产品占比有望继续扩大。在资管新规延期一年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提供低波动、高收益的老产品得以继续存续一年,因此资金被迫流向权益类与泛固收类产品的迫切性降低,但早做相关泛固收类产品准备的理财子公司可能在未来的相关产品领域仍然会更具备优势。
中小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资金端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群体风险偏好普遍较低,理财的收益或是净值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会导致投资者对产品失去耐心,进而导致理财产品的大面积赎回,不利于产品的期限管理,所以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有待进一步培育。相比较大型银行机构而言,中小银行机构的营销覆盖面相对狭窄,客户群体较小,新产品发行募集难度相对较大。资管新规转型过渡期延长,有利于中小银行机构深度普及投资者金融理财知识,培养投资者风险收益对等意识。当然,随着投资环境发生的变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和风险偏好也会随之转变,这样一来新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推广、发售将会相对顺利,中小银行机构的资金募集难题也会得到缓解。
从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利用高收益来吸引理财客户,其理财产品中非标资产比例往往较高,产品的投资期限较长,相比较大型银行机构,中小银行机构对传统老产品的整改难度更加困难。此次过渡期适当延长,将使得中小银行机构在处置存量产品时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能够更加彻底地将原有的非标类资产替换为标准化资产或是逐步将非标资产实现标准化,减少处置风险和处置损失。为了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在标准化资产中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同时,过渡期延长,中小银行机构也将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投资管理团队的整改与搭建,逐步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拓宽新产品的资产配置范围。
从运营端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估值要求更高,体现在净值披露频率和估值精确度等方面,特别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估值管理难度更大。部分中小银行之所以没有快速推进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原有估值系统未能满足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运作要求。若过渡期延长,中小银行可与大型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估值系统,提升自身产品的开发能力和业务的拓展能力,保障理财业务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此外,在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过程中,应当提升风险管理体系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不是说理财产品净值化了,产品的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产品的服务就停止了,而是应当在产品存续期间时刻评估产品的风险状况,及时为投资者提供风险提示,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此外,资本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银行的转型发展。在资管业务存量消化过程中,不良资产处置、表外资产回表等整改措施会消耗一定金额的资本金,那么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窄的中小银行在转型时会面临更大挑战。中小银行服务群体多为中小企业,其非标融资比例较高,又因这类服务对象受到疫情冲击更大,所以中小银行的整改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监管部门也会优化监管环境,提供更多的资本补充渠道,降低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成本,为金融机构转型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尽管金融机构未来的资本补充工具会逐渐多元化,但是就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来看,通过债务资本补充工具募集资本金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权益类资本补充工具在这一点上更具优势。因此,作为未上市的中小银行应当首选上市募集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也可先行通过合并重组后,再逐步通过上市融资;上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定向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小结
此次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综合考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征求了金融市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了资管新规治理金融乱象,规范健康发展的初心和底线,把握住了资管业务改革的大方向。过渡期的延长,一方面,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顺应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战略转型。另一方面,有助于平抑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为地方实体经济重启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各地区经济有条不紊地复苏。所以,中小银行应当把握住过渡期延长的机遇,正确认识监管机构的政策调整,稳步推进产品和业务的转型过渡,争取在新的过渡期结束之前完成整改。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其中郭田勇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过渡期延长并不意味着银行业转型基调的改变
此次政策调整只是过渡期的延长,对于资管行业的监管标准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根据监管层估计,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会有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以自然到期,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存量资产集中处置的压力。对于资管业务存量的消化,监管机构会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明确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在确保旧产品和业务无新增的基础上,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状况以季度为时间单位进行灵活调整。从总体上来看,整改的节奏仍把握在金融机构自己手中,但监管机构会按季来进行考核压降进度。同时,央行和银保监会为存量资产处置逐步完善配套措施:“鼓励采取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允许类信贷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回表,并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已违约的类信贷资产回表后,可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鼓励通过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处置股权类资产。稳妥处置银行理财投资的存量股票资产,避免以单纯卖出的方式进行整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处置损失。优化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行环境,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新产品接续能力,引导资管行业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此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难以估计,这也无疑增大了金融业压降风险的难度,以后监管具体细则的调整仍然存在一定的弹性,但是转型的大基调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央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及,须“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同时“对于未按计划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除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采取惩罚措施外,视情采取监管谈话、监管通报、下发监管函、暂停开展业务、提高存款保险费率等措施。对于个别机构弄虚作假或选择性落实相关要求等行为,监管部门将采取监管处罚措施”。此次监管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刀切”,对于压降难度实在比较大的机构,则是可以“一行一策”申请个案处理,但必须给出方案明细,监管的监测频率也会从季度提升至月度,同时还要面临相关惩罚措施。机构需要在进一步申请延期和惩罚措施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包括暂停开展业务等,监管机构的改革态度还是相当坚决的。自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党中央和监管机构改革金融体制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也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动摇,但是改革想要顺利进行也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兼顾“六稳”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政策的推进。
过渡期延长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于市场的短期影响并不大。不过过渡期的明确有利于缓解年内理财整改压力,尤其是对中小机构边际利好。但2020~2021年时间内仍有13万亿元理财产品面临净值化转型和整改,且子公司转型过程中系统和人员对接方面仍有一定的技术性问题,部分产品整改压力仍存。从2019年开始资管新规延期市场就有诸多讨论,2020年初以来受到疫情影响,监管部门也多次在公开发言中回应资管新规延期的问题。此次正式确认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市场的影响相对中性。但是,根据2019年理财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3.4万亿元,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为10.13万亿元。也就是说2020~2021年两年内,仍有13.27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面临着净值化转型和整改。同时,由于各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业务模式不同,比如有些银行老产品放在母行管理,有的则是母行委托理财子公司管理。另外,理财子公司普遍采用新开发的系统,与母行的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系统和人员对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部分理财产品整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虽然监管部门对于在2021年年底完成整改确实有难度的银行仍可在监管部门同意的基础上实行“一行一议”,但同时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所以,绝大多数银行有动力尽量在2021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但具体进度仍取决于整改难度和当地银保监局的要求。
随着理财净值型产品的增多,近期市场调整时已表现出净值波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财规模的扩张。目前新产品发行仍以现金管理类和定开类产品(可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为主,后续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办法何时正式出台和具体内容可能对理财规模造成一定扰动,但长期来看,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按照市值法计量的理财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负债端的稳定性也受到了较大的考验。如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调整,净值型理财产品累计净值持续下行,部分在4~6月份新发的产品累计净值跌破1。同时,理财净值波动导致的较大规模赎回,也可能会加大债券市场的波动。所以,在当前银行理财规模诉求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类货基和定开类的产品是冲规模最为主要的产品,但是这两类产品由于存在资金池模式等问题亦受到监管关注。2019年12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要求比照类货基要求,并且过渡期仅到2020年底,不过目前尚未出台正式稿,如果正式稿后续发布、对于现金管理类仍坚持比照货基监管且过渡期相对较短,则可能会对理财业务规模造成扰动。 对债券市场而言,理财规模的稳定有助于信用债需求的维持。由于银行理财的净值转型、压缩非标大方向不变,将会导致信用风险较高的债权资产的吸引力下降,而评级较高的债券会得到市场的青睐。影响的程度仍取决于老理财产品具体压缩转型的进度。短期来看,此次资管新规延期一年整体符合市场预期,有助于理财规模的稳定和债券市场配置力量的支撑。不过结构性方面,净值化转型导致理财投资端久期偏好和风险偏好的下降是大趋势。而非标的压缩也是机构资产优化的重点,由于贷款和标准化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寻找非标融资的替代品将变得十分困难,这样一来资本市场的信用收缩会加剧普通企业的融资难度导致信用分化,但对于信用评級较高的企业来说,其融资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短期来看,由于此前资管新规过渡期规定于2020年底结束,大量非标产品设计到期日在2020年底,四季度尤其是2020年底将存在大量非标产品滚动续期和展期的压力,而非标实际压缩的速度仍取决于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理财老产品压降进度以及是否还可以有承接非标的产品,这些不确定性都值得中小银行关注。
对理财子公司而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有利于平滑新老产品过渡带来的冲击,但也会阶段性降低资金涌入权益类、泛固收类产品的迫切需求。随着净值化转型的加速,投资者必须被动接受资管产品净值化,导致其风险偏好可能被动提升,部分资金或被迫流向波动性较大的权益类、泛固收类产品。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开始发行权益类产品,数量规模也开始攀升。截至目前,混合类和股票类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15%和1%。在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越来越少,未来权益类产品占比有望继续扩大。在资管新规延期一年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提供低波动、高收益的老产品得以继续存续一年,因此资金被迫流向权益类与泛固收类产品的迫切性降低,但早做相关泛固收类产品准备的理财子公司可能在未来的相关产品领域仍然会更具备优势。
中小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资金端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群体风险偏好普遍较低,理财的收益或是净值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会导致投资者对产品失去耐心,进而导致理财产品的大面积赎回,不利于产品的期限管理,所以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有待进一步培育。相比较大型银行机构而言,中小银行机构的营销覆盖面相对狭窄,客户群体较小,新产品发行募集难度相对较大。资管新规转型过渡期延长,有利于中小银行机构深度普及投资者金融理财知识,培养投资者风险收益对等意识。当然,随着投资环境发生的变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和风险偏好也会随之转变,这样一来新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推广、发售将会相对顺利,中小银行机构的资金募集难题也会得到缓解。
从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利用高收益来吸引理财客户,其理财产品中非标资产比例往往较高,产品的投资期限较长,相比较大型银行机构,中小银行机构对传统老产品的整改难度更加困难。此次过渡期适当延长,将使得中小银行机构在处置存量产品时有更多的操作空间,能够更加彻底地将原有的非标类资产替换为标准化资产或是逐步将非标资产实现标准化,减少处置风险和处置损失。为了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在标准化资产中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同时,过渡期延长,中小银行机构也将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投资管理团队的整改与搭建,逐步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拓宽新产品的资产配置范围。
从运营端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估值要求更高,体现在净值披露频率和估值精确度等方面,特别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估值管理难度更大。部分中小银行之所以没有快速推进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原有估值系统未能满足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运作要求。若过渡期延长,中小银行可与大型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估值系统,提升自身产品的开发能力和业务的拓展能力,保障理财业务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此外,在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过程中,应当提升风险管理体系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不是说理财产品净值化了,产品的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产品的服务就停止了,而是应当在产品存续期间时刻评估产品的风险状况,及时为投资者提供风险提示,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此外,资本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银行的转型发展。在资管业务存量消化过程中,不良资产处置、表外资产回表等整改措施会消耗一定金额的资本金,那么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补充渠道相对较窄的中小银行在转型时会面临更大挑战。中小银行服务群体多为中小企业,其非标融资比例较高,又因这类服务对象受到疫情冲击更大,所以中小银行的整改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监管部门也会优化监管环境,提供更多的资本补充渠道,降低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成本,为金融机构转型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尽管金融机构未来的资本补充工具会逐渐多元化,但是就目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来看,通过债务资本补充工具募集资本金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权益类资本补充工具在这一点上更具优势。因此,作为未上市的中小银行应当首选上市募集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也可先行通过合并重组后,再逐步通过上市融资;上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定向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小结
此次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综合考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征求了金融市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了资管新规治理金融乱象,规范健康发展的初心和底线,把握住了资管业务改革的大方向。过渡期的延长,一方面,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顺应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战略转型。另一方面,有助于平抑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为地方实体经济重启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各地区经济有条不紊地复苏。所以,中小银行应当把握住过渡期延长的机遇,正确认识监管机构的政策调整,稳步推进产品和业务的转型过渡,争取在新的过渡期结束之前完成整改。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其中郭田勇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