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意义重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脱贫攻坚路径有若干,但最重要的还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管长远、管根本、管全面,产业振兴是根本,是基础,而富民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丰富产业振兴内涵的最佳路径和选择。富民乡村产业从纵横两方面极大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内涵外延,可以最大限度达到富民增收的要求。从横向来看,除发展农林牧渔产业以外,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从纵向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拓展了农业产业外延。简言之,富民乡村产业促使农业产业向乡村产业拓展,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富民就业的多重效应。这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构建双循环格局意义重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脱贫很重要,巩固脱贫成果同样重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内在一致性,都要求发展产业。脱贫之路有很多条,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产业可持续最重要,凸显了富民乡村产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陕西延安脱贫靠苹果产业,江西赣南脱贫靠脐橙,贵州、云南、四川很多贫困地区靠茶叶、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以及观光休闲、电商等新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必然选择。富民乡村产业不仅要解决农业效益问题,也要解决富民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更要解决农业内部就业问题。农村这些年大量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作用明显,新产业产生出若干就业岗位。有关统计显示,从事观光休闲农业吸纳了800万人就业,全国农村网商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四川汉源、名山通过发展水果、茶叶生产,不仅在农业内部吸纳了本地劳动力,还吸引了外地劳动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农业经营性收入。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农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满足亿万人民群众对多元化农产品的要求。高质量农业,一是要求解决吃饱,发展粮食产业很重要。二是要求解决吃好,发展畜禽产业很重要。三是要求吃出花样来,发展特色农业很重要,富民乡村产业在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潜力很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必然选择。双循环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生产端、消费端均是如此。城市居民消费要求多元,农民消费也要升级。农村居民增加消费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直接关系到消费市场的扩大。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是强化双循环格局的根基。
创造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新阶段的要求,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既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农业产业本身有坚实的基础。换言之,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要凸显农业产品贡献功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牢牢树立正确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按解决吃饱、吃好、吃出多样化的顺序来确定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因此,把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要求,要处理好粮食与富民产业的关系、就业与增收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以总量供给保农业产业安全。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全国最大农产品进口大国。粮食安全很重要,要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核心是保总量,要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场负责制。粮食主产区要有责任担当,非主产区则应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农产品选择。
——以城镇化、工业化为方向保农民充分就业。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城镇化、工业化是减少农民的唯一出路。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78年以来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由70%减到2019年的25%,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数自2002年以来每年减少1000万,由3.66亿下降到2019年的1.94亿,但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劳动力仍偏高。25%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仅为GDP的7.04%,表明城镇化、工业化仍是吸纳劳动力的最重要途径。就此而言,乡村现阶段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解决劳動力就业的有效补充,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内卷化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
——以市场化为导向配置农业要素资源。相对于粮食产业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应加大政府对粮食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富民乡村产业注重农业本身的产出效应,应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富民乡村产业。在此问题上,政府应以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农业保险支持行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富民乡村产业。但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要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少挖树、少填塘、少拆圈,避免挫伤投入主体的积极性,阻断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长期战略
富民乡村产业于巩固脱贫、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机会意义重大。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不是短期政策,而是长期战略,各级政府在理念、制度、政策保障举措上都要有所作为。
——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富民乡村产业在新发展阶段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各地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区域发展规划时,在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要求。同时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上体现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强化支撑。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需要更多引导社会要素资源的投入,但政府行为导向至关重要,为此财政税收要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融信贷需要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满足生产经营者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要使从业者不受损、少受损。
——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包括深化宅基地改革,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业经营制度改革要培养新主体,带动普通农户共同发展。产权制度重在盘活用好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富民产业发展使乡村更有活力。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意义重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脱贫攻坚路径有若干,但最重要的还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管长远、管根本、管全面,产业振兴是根本,是基础,而富民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丰富产业振兴内涵的最佳路径和选择。富民乡村产业从纵横两方面极大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内涵外延,可以最大限度达到富民增收的要求。从横向来看,除发展农林牧渔产业以外,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从纵向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拓展了农业产业外延。简言之,富民乡村产业促使农业产业向乡村产业拓展,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富民就业的多重效应。这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构建双循环格局意义重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脱贫很重要,巩固脱贫成果同样重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内在一致性,都要求发展产业。脱贫之路有很多条,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产业可持续最重要,凸显了富民乡村产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陕西延安脱贫靠苹果产业,江西赣南脱贫靠脐橙,贵州、云南、四川很多贫困地区靠茶叶、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以及观光休闲、电商等新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必然选择。富民乡村产业不仅要解决农业效益问题,也要解决富民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更要解决农业内部就业问题。农村这些年大量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作用明显,新产业产生出若干就业岗位。有关统计显示,从事观光休闲农业吸纳了800万人就业,全国农村网商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四川汉源、名山通过发展水果、茶叶生产,不仅在农业内部吸纳了本地劳动力,还吸引了外地劳动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农业经营性收入。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农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满足亿万人民群众对多元化农产品的要求。高质量农业,一是要求解决吃饱,发展粮食产业很重要。二是要求解决吃好,发展畜禽产业很重要。三是要求吃出花样来,发展特色农业很重要,富民乡村产业在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潜力很大。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必然选择。双循环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生产端、消费端均是如此。城市居民消费要求多元,农民消费也要升级。农村居民增加消费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直接关系到消费市场的扩大。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是强化双循环格局的根基。
创造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新阶段的要求,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既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农业产业本身有坚实的基础。换言之,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要凸显农业产品贡献功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牢牢树立正确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按解决吃饱、吃好、吃出多样化的顺序来确定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因此,把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要求,要处理好粮食与富民产业的关系、就业与增收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以总量供给保农业产业安全。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全国最大农产品进口大国。粮食安全很重要,要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核心是保总量,要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场负责制。粮食主产区要有责任担当,非主产区则应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农产品选择。
——以城镇化、工业化为方向保农民充分就业。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城镇化、工业化是减少农民的唯一出路。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78年以来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由70%减到2019年的25%,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数自2002年以来每年减少1000万,由3.66亿下降到2019年的1.94亿,但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劳动力仍偏高。25%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仅为GDP的7.04%,表明城镇化、工业化仍是吸纳劳动力的最重要途径。就此而言,乡村现阶段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解决劳動力就业的有效补充,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内卷化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
——以市场化为导向配置农业要素资源。相对于粮食产业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应加大政府对粮食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富民乡村产业注重农业本身的产出效应,应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富民乡村产业。在此问题上,政府应以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农业保险支持行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富民乡村产业。但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要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少挖树、少填塘、少拆圈,避免挫伤投入主体的积极性,阻断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长期战略
富民乡村产业于巩固脱贫、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机会意义重大。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不是短期政策,而是长期战略,各级政府在理念、制度、政策保障举措上都要有所作为。
——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富民乡村产业在新发展阶段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各地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区域发展规划时,在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要求。同时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上体现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强化支撑。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需要更多引导社会要素资源的投入,但政府行为导向至关重要,为此财政税收要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融信贷需要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满足生产经营者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要使从业者不受损、少受损。
——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包括深化宅基地改革,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业经营制度改革要培养新主体,带动普通农户共同发展。产权制度重在盘活用好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富民产业发展使乡村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