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董旭午老师在同一个城市教书,因此有机会多次观摩他的示范课,对于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自然感触颇多。概而言之,其基本理念为:字词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品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总之,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过上语文学习生活,自然无痕地接受语文教育,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立人的担当。为了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董旭午老师的“生活化语文”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融立人于知识的活积累之中。
语文教学领域所关涉的知识并不少,如作家作品、语文知识(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法知识等)的概念以及生字生词等。表面上看,这些知识都是死的,其实,它们也都来自生活这个本源。例如,“造谣”的“谣”与语言有关,故从“讠”;“遥远”的“遥”与路途有关,故从“辶”;“摇动”的“摇”与手有关,故从“扌”;“琼瑶”的“瑶”是一种美玉,故从“玉(王)”。可见,汉字都有生动有趣的“出身故事”。教师活教,学生活学,才能够促进学生更有兴趣地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和积累,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此外,语法、修辞和写法概念等,也大可不必逼着学生去死记概念。例如,“我要两个菜馅包子”是常规语序,变成“我要包子,菜馅的,两个!”后信息一点儿没变,但表意功能却大不相同了。这类定状语倒装现象往往都有其特殊的表意功能,古今一也。再如,娶媳妇放鞭炮是烘托,找一对伴郎伴娘就是衬托;了解一个人得先向他身边的人打听打听叫侧写,下雨之前要兴风铺云叫铺垫,等等。可见,在生活化语文的视角下,这些修辞和写法知识也都是可以活教教活、活学学活的。这样教学语文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骨子里学会和会学,还能够切实促进他们自主精神、学习智慧和创造品格的培养。
第二,融立人于文本的深阅读之中。
生活化语文教学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课文,都一定先由学生自主深入地读进去,一定要努力读懂课文内容和主旨。他们能先读懂多少就是多少,能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切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写作意图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命和心灵,以进一步深入地读进去,接近课文的内涵。学生只有充分体验、感悟到了课文内涵,真正读懂了课文,才有可能更加进一步感悟到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表达艺术的妙处,才会在品味和赏析上有所作为。学生读懂,必须建立在与自身生活对接的基础上。例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和观察与自己命运相同的蜂儿、蚂蚁和瓢虫等,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让他们讲讲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就不可能深刻地读懂此时此境下的史铁生的无聊、空虚和迷惘。
此外,深入阅读、解读和赏析文本,离不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种思辨能力的出发点就是课文,主渠道就是语文课堂。
第三,融立人于想象力的实培育之中。
生活化语文课堂还高度关注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的课堂,一定要给学生创设足够联想、想象的机会和空间,放飞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翅膀。例如,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不妨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想象‘竟无语凝噎’中的‘无语’,如果真说出来,可能会是些什么话”,并启发学生去联想自己曾经与某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二是让学生想象并写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与境,以及词人在这种景与境之下的心情等活动。再如,教《铃兰花》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去教堂带上铃兰花会不会是父母设的局?”“‘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的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这部分是否可以删掉?”等问题。这也都是带有想象思维性质的思考题,需要教师迂回地、艺术地启发和点拨,进而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地读进去,用心去想象、思考和探究。此外,对某小说情节的扩写、结尾的续写,对某古诗词情境的拓展,对某小说或戏剧主人公的辩证性评判,对作品作者或主人公情感意愿的思辨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好途径。
第四,融立人于语言能力的活历练之中。
一般来讲,语文课堂上都少不了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课堂练笔、整理笔记等活动环节。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这些扎实锻炼语言基本功的活动几乎绝迹了。其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仅靠课堂写作教学远远不够,还必须抓住一切教学过程和环节来扎实训练,切实培养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扎实锻炼就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富有实效的途径。例如,教《品质》这篇小说时,可以布置一道练笔题:请学生为格斯拉兄弟设想一个出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项课堂练笔活动,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想象力,也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在课堂上这样扎实地锻炼,学生才会有更为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也只有具备了这样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规范运用语言的重要性,才会在课外更加主动、自觉地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才会自觉养成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推荐理由: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这句话如果泛用、滥用,就会模糊语文的特性。博文里提到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探索,紧紧围绕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开展更为有效的语文学习,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立人的目标,其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融立人于知识的活积累之中。
语文教学领域所关涉的知识并不少,如作家作品、语文知识(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法知识等)的概念以及生字生词等。表面上看,这些知识都是死的,其实,它们也都来自生活这个本源。例如,“造谣”的“谣”与语言有关,故从“讠”;“遥远”的“遥”与路途有关,故从“辶”;“摇动”的“摇”与手有关,故从“扌”;“琼瑶”的“瑶”是一种美玉,故从“玉(王)”。可见,汉字都有生动有趣的“出身故事”。教师活教,学生活学,才能够促进学生更有兴趣地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和积累,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此外,语法、修辞和写法概念等,也大可不必逼着学生去死记概念。例如,“我要两个菜馅包子”是常规语序,变成“我要包子,菜馅的,两个!”后信息一点儿没变,但表意功能却大不相同了。这类定状语倒装现象往往都有其特殊的表意功能,古今一也。再如,娶媳妇放鞭炮是烘托,找一对伴郎伴娘就是衬托;了解一个人得先向他身边的人打听打听叫侧写,下雨之前要兴风铺云叫铺垫,等等。可见,在生活化语文的视角下,这些修辞和写法知识也都是可以活教教活、活学学活的。这样教学语文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骨子里学会和会学,还能够切实促进他们自主精神、学习智慧和创造品格的培养。
第二,融立人于文本的深阅读之中。
生活化语文教学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课文,都一定先由学生自主深入地读进去,一定要努力读懂课文内容和主旨。他们能先读懂多少就是多少,能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切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写作意图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命和心灵,以进一步深入地读进去,接近课文的内涵。学生只有充分体验、感悟到了课文内涵,真正读懂了课文,才有可能更加进一步感悟到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表达艺术的妙处,才会在品味和赏析上有所作为。学生读懂,必须建立在与自身生活对接的基础上。例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和观察与自己命运相同的蜂儿、蚂蚁和瓢虫等,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让他们讲讲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就不可能深刻地读懂此时此境下的史铁生的无聊、空虚和迷惘。
此外,深入阅读、解读和赏析文本,离不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种思辨能力的出发点就是课文,主渠道就是语文课堂。
第三,融立人于想象力的实培育之中。
生活化语文课堂还高度关注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的课堂,一定要给学生创设足够联想、想象的机会和空间,放飞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翅膀。例如,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不妨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想象‘竟无语凝噎’中的‘无语’,如果真说出来,可能会是些什么话”,并启发学生去联想自己曾经与某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二是让学生想象并写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与境,以及词人在这种景与境之下的心情等活动。再如,教《铃兰花》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去教堂带上铃兰花会不会是父母设的局?”“‘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的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这部分是否可以删掉?”等问题。这也都是带有想象思维性质的思考题,需要教师迂回地、艺术地启发和点拨,进而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地读进去,用心去想象、思考和探究。此外,对某小说情节的扩写、结尾的续写,对某古诗词情境的拓展,对某小说或戏剧主人公的辩证性评判,对作品作者或主人公情感意愿的思辨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好途径。
第四,融立人于语言能力的活历练之中。
一般来讲,语文课堂上都少不了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课堂练笔、整理笔记等活动环节。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这些扎实锻炼语言基本功的活动几乎绝迹了。其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仅靠课堂写作教学远远不够,还必须抓住一切教学过程和环节来扎实训练,切实培养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扎实锻炼就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富有实效的途径。例如,教《品质》这篇小说时,可以布置一道练笔题:请学生为格斯拉兄弟设想一个出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项课堂练笔活动,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想象力,也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在课堂上这样扎实地锻炼,学生才会有更为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也只有具备了这样充分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规范运用语言的重要性,才会在课外更加主动、自觉地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才会自觉养成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推荐理由: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这句话如果泛用、滥用,就会模糊语文的特性。博文里提到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探索,紧紧围绕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开展更为有效的语文学习,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立人的目标,其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