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学目标简明而不失品位,教学内容简约而不失精彩,教学环节简化而不失实在,教学方法简便而不失高效,在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关注语文,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在简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简约而简约,教学出现了“低效、无效”的现象,那么如何在简约语文教学中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
人们常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其实,追求课堂的简约,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简约的课堂又表现出共同的简单:清清楚楚,牢牢把握重点,展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实践。
当然,唯有深入,方有浅出。简约的背后,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教学中尽量削去一些形式的、不需要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案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二、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简约”的语文课是有深度的课堂。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简约”的基础上为之“丰满”。如何在简约中追求丰满,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呢?
1.放飞思绪,让课堂充满情感的张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山羊兹拉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阿隆的询问,兹拉特只用“咩——”回答,如果你是兹拉特,你准备对阿隆说些什么呢?请以兹拉特的口吻写一段话,回答阿隆的问话。
为了让教学更丰美,更有张力,我出示钱学森母亲生病想儿时作的诗和钱学森的一封家书,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他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体会到那种生死患难中结下至真情感,人类需要用爱去战胜困难。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2.拓展延伸,让课堂充满文化乃至智慧的张力
语文课堂提倡简约,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逢课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也不反对适度的拓展。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如在教学《沂水春风》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三、简约不是反对细节雕琢
有一位教師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他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谈一谈离别时的情感,唱一唱《送别》。这样的课堂的确目标简明、内容简要、过程简化,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细节雕琢的亮点,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诗境,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只能是少之又少。
我们来看另一位老师的《项脊轩志》,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以“亲情”为抓手,通过“赏析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对细节进行了精心雕琢,把课堂推向了深入,让教学近乎完美。如他妻子“时至轩中”或问古事,或就着小几学写字;从娘家探亲回来还告诉丈夫,她的妹妹问她什么叫阁子。可见,他妻子回娘家时津津乐道小阁中的事。从中可看出他们夫妻间十分恩爱。同时,作者把这些往事写出来,又让我们品出了他对妻子早逝的悲,由字面的意思到实际情境中的意思,可以说是嚼透了字中意,品尽了字中情。丝丝入扣,字字入心,课堂如一泓溪流,一路歌来,直抵学生心灵的最深处。
两堂课,前者是崇尚“简约”,忽视细节雕琢,课堂味同嚼蜡,食如鸡肋;而后者则对细节精雕细琢,使课堂精彩倍出,高潮迭起。相比之下,后一位老师的课真可谓是“简约不简单”,让人深深感到了一种深透之后的简约。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创新、发展的扬弃过程,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
人们常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其实,追求课堂的简约,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简约的课堂又表现出共同的简单:清清楚楚,牢牢把握重点,展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实践。
当然,唯有深入,方有浅出。简约的背后,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教学中尽量削去一些形式的、不需要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案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二、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简约”的语文课是有深度的课堂。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简约”的基础上为之“丰满”。如何在简约中追求丰满,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呢?
1.放飞思绪,让课堂充满情感的张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山羊兹拉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阿隆的询问,兹拉特只用“咩——”回答,如果你是兹拉特,你准备对阿隆说些什么呢?请以兹拉特的口吻写一段话,回答阿隆的问话。
为了让教学更丰美,更有张力,我出示钱学森母亲生病想儿时作的诗和钱学森的一封家书,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他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体会到那种生死患难中结下至真情感,人类需要用爱去战胜困难。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2.拓展延伸,让课堂充满文化乃至智慧的张力
语文课堂提倡简约,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逢课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也不反对适度的拓展。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如在教学《沂水春风》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三、简约不是反对细节雕琢
有一位教師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他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谈一谈离别时的情感,唱一唱《送别》。这样的课堂的确目标简明、内容简要、过程简化,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细节雕琢的亮点,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诗境,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只能是少之又少。
我们来看另一位老师的《项脊轩志》,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以“亲情”为抓手,通过“赏析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对细节进行了精心雕琢,把课堂推向了深入,让教学近乎完美。如他妻子“时至轩中”或问古事,或就着小几学写字;从娘家探亲回来还告诉丈夫,她的妹妹问她什么叫阁子。可见,他妻子回娘家时津津乐道小阁中的事。从中可看出他们夫妻间十分恩爱。同时,作者把这些往事写出来,又让我们品出了他对妻子早逝的悲,由字面的意思到实际情境中的意思,可以说是嚼透了字中意,品尽了字中情。丝丝入扣,字字入心,课堂如一泓溪流,一路歌来,直抵学生心灵的最深处。
两堂课,前者是崇尚“简约”,忽视细节雕琢,课堂味同嚼蜡,食如鸡肋;而后者则对细节精雕细琢,使课堂精彩倍出,高潮迭起。相比之下,后一位老师的课真可谓是“简约不简单”,让人深深感到了一种深透之后的简约。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创新、发展的扬弃过程,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