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意见。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建设成为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的金融组织,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由于其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出现了诸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行认真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现存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
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而且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而实际上产权始终不明晰。从信用社股金的构成来看,有农户社员股、信用社职工社员股、国家股、法人股、乡镇企业股等。从股金的形成时间来看,有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信用社组建时形成的初始股金,有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规范形成的股金,还有长期经营形成的内部积累,对这部分内部积累的界定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来看,信用社的产权也是残缺和模糊的。信用社无法依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表现为许多己经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无法关闭。
2.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合作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三会”制度。但就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而言,“三会”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差强人意。首先,社员代表大会难以充分行使职权。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理事会也很少就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向社员代表大会作适时汇报,社员与信用社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社员客观上缺乏参与重大决策的基础条件,使社员代表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其次,管理决策层的权利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按照规定,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产生,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理事会应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主任应向理事会负责。但长期以来,社员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产生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由地方政府或上级联社指派人选,理事会不能制约信用社主任。第三,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监事会没有长设机构,没有对理事会成员和信用社主任的弹劾权,没有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工作程序和制度保障,监事会大多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3.经营状况不佳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经营困境己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性因素。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干预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建设往往形成不良贷款,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自己消化保值补贴,这些都导致农信社出现大量亏损。(2)制度性因素。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将部分效益差的企业贷款划给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3)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业务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失误以及少数信用社违规经营形成的亏损,造成贷款本息损失。由于支出控制不严,形成支大于收,造成了部分亏损。
4.政策支持体系薄弱
农业作为中国的弱势经济部门和基础产业,国家一贯以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但在实际运作中,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脱节,作为国家支农政策工具的农村信用社虽被赋予了“支农主力军”的称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风险补偿机制也未建立,反而受到行政和市场歧视。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措施
1.改革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影响和约束,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联社委托具有金融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对清查的各类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评估标准,依据我国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规定统一执行。在清产核资过程中要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原社员在知情的情况下自行选择规范方案,依法处置好老股金,确保原社员的优先入股权,同时要规范退股手续,避免日后法律纠纷。其次,量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不宜将其简单地划归农村信用社集体所有。第三,今后每一次扩股,都必须对入股社员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登记变更社员的详细情况,避免社员的失踪和遗漏,以做到产权主体的完全清晰。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在产权关系明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社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信用社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用社的运营效率。一是改革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农村信用社最高的权力机构,必须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常设机构,可以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员代表大会的事务处理。二是实行理事长与联社主任分设,细化二者的职权范围,明确二者的具体义务。理事长和联社主任应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合理界定理事会和联社主任的权责。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来看,应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信息基础、公开制度和查询权力。根据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信用社财务,对理事、主任执行职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信用社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理事和主任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社员大会等权力。
3.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环境
农村合作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立法来保证。目前,我国规范农信社的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颁布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但它仅仅是一个部门法规,不具有法律效用,同时该规定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合作金融的法律规范。其主要目的在于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法人进行管理,真正确立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从而约束其活动和规范其行为。同时能维护其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家要通过立法,将农信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法人来对待,明确将服务“三农”作为农信社经营宗旨,着重解决国家应该如何指导和扶持其发展的问题,明确政府部门干预农信社的目的、范围,在法律上确立农信社独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地位,确保经济交往各方的权益。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国外合作金融实践看,合作金融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本国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信用社有着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在我国,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则是与商业银行相同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仅没有优惠政策,反而承担了更多的政策包袱。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借鉴国外政府的一些成功做法,建立牢固的合作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营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制度。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弱者地位国家应对其予以扶持,税收优惠是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支持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做法。如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等,并从法律高度予以规定,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化、常规化、普及化的税收优惠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金融组织自身实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贴息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贷款贴息力度,适当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建立财政贴息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渠道。三是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四是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信用制度,制止和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债行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稳步进行。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功能、少环节、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陈福成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建设成为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的金融组织,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由于其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出现了诸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行认真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现存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
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而且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而实际上产权始终不明晰。从信用社股金的构成来看,有农户社员股、信用社职工社员股、国家股、法人股、乡镇企业股等。从股金的形成时间来看,有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信用社组建时形成的初始股金,有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规范形成的股金,还有长期经营形成的内部积累,对这部分内部积累的界定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来看,信用社的产权也是残缺和模糊的。信用社无法依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表现为许多己经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无法关闭。
2.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合作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三会”制度。但就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而言,“三会”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差强人意。首先,社员代表大会难以充分行使职权。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理事会也很少就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向社员代表大会作适时汇报,社员与信用社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社员客观上缺乏参与重大决策的基础条件,使社员代表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其次,管理决策层的权利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按照规定,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产生,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理事会应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主任应向理事会负责。但长期以来,社员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产生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由地方政府或上级联社指派人选,理事会不能制约信用社主任。第三,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监事会没有长设机构,没有对理事会成员和信用社主任的弹劾权,没有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工作程序和制度保障,监事会大多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3.经营状况不佳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经营困境己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性因素。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干预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建设往往形成不良贷款,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自己消化保值补贴,这些都导致农信社出现大量亏损。(2)制度性因素。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将部分效益差的企业贷款划给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3)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业务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失误以及少数信用社违规经营形成的亏损,造成贷款本息损失。由于支出控制不严,形成支大于收,造成了部分亏损。
4.政策支持体系薄弱
农业作为中国的弱势经济部门和基础产业,国家一贯以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但在实际运作中,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脱节,作为国家支农政策工具的农村信用社虽被赋予了“支农主力军”的称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风险补偿机制也未建立,反而受到行政和市场歧视。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措施
1.改革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影响和约束,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联社委托具有金融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对清查的各类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评估标准,依据我国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规定统一执行。在清产核资过程中要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原社员在知情的情况下自行选择规范方案,依法处置好老股金,确保原社员的优先入股权,同时要规范退股手续,避免日后法律纠纷。其次,量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不宜将其简单地划归农村信用社集体所有。第三,今后每一次扩股,都必须对入股社员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登记变更社员的详细情况,避免社员的失踪和遗漏,以做到产权主体的完全清晰。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在产权关系明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社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信用社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用社的运营效率。一是改革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农村信用社最高的权力机构,必须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常设机构,可以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员代表大会的事务处理。二是实行理事长与联社主任分设,细化二者的职权范围,明确二者的具体义务。理事长和联社主任应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合理界定理事会和联社主任的权责。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来看,应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信息基础、公开制度和查询权力。根据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信用社财务,对理事、主任执行职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信用社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理事和主任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社员大会等权力。
3.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环境
农村合作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立法来保证。目前,我国规范农信社的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颁布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但它仅仅是一个部门法规,不具有法律效用,同时该规定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合作金融的法律规范。其主要目的在于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法人进行管理,真正确立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从而约束其活动和规范其行为。同时能维护其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家要通过立法,将农信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法人来对待,明确将服务“三农”作为农信社经营宗旨,着重解决国家应该如何指导和扶持其发展的问题,明确政府部门干预农信社的目的、范围,在法律上确立农信社独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地位,确保经济交往各方的权益。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国外合作金融实践看,合作金融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本国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信用社有着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在我国,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则是与商业银行相同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仅没有优惠政策,反而承担了更多的政策包袱。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借鉴国外政府的一些成功做法,建立牢固的合作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营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制度。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弱者地位国家应对其予以扶持,税收优惠是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支持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做法。如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等,并从法律高度予以规定,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化、常规化、普及化的税收优惠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金融组织自身实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贴息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贷款贴息力度,适当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建立财政贴息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渠道。三是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四是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信用制度,制止和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债行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稳步进行。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功能、少环节、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陈福成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