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在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以信息化资源为支撑,保障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以及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认识存在误区、资源获取途径单一、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共享等原因,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资源建设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几点建议。
1. 统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资源建设宏观调控,统筹规划,使其能自然地生成和积累,再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优存劣汰,补充完善,不断优化。首先,提高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才能步入正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健全资源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使资源建设有序地进行。
2. 拓展渠道
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除了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服务,还要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资源,甚至还应能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多渠道获取资源,一是充分利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课程资源、互动学习资源、数字图书馆、与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等成熟的教育资源;二是自主开发,鼓励广大教师制作课件,或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广泛参与资源建设并提供各自积累的资料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资源,筛选后入库。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和整理,并做好相关链接,以方便获取,实现共建共享。
3. 加强维护
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具规模后要加强维护。若疏于管理,则会造成资源扩充困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学校要制订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个人和集体的智慧,鼓励教师共享资源和原创课件,并及时地将这些资源收集起来,纳入学校不断更新的资源库中。学校还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进行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对于配套的资源,必要时应进行二次开发,以增强实用性。总之,学校要多管齐下,保障资源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建设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推进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处理与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 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各学校基本都已建网,大多已实施“校校通”工程,但宽带校园网并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基础,这要求建网前根据总体目标、功能和应用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网时所选用的设备除了具有高性能和稳定性外,还要具备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建网后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教师要参与建网并掌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技能,以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许多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构建了“人人、时时、处处”可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2. 推进服务平台开发
一些学校处于“路宽、车少、货更少”的状态,校园物理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搭建得很好,系统软件平台(车)不完备,网络应用系统(货)更是匮乏,直接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网络利用率很低,数字化校园只是个空架子。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及时改变这种现状,要加紧软件平台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OA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数据库和门户平台,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数字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教育技术保障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者。学校虽然具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但合理、充分地使用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很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先学后教,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训任务。建议先培训那些具备一定信息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经过培训,他们很快就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全员培训必不可少,培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可集中培训,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网进行在线学习。
以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实现教育信息化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现有的一桶水里,有多少可以教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1.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师生的角色定位需及时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某些知识领域,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同时,教学媒介也变了,以往,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能进行教学,而今,教室已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知识的获取不仅靠教师口口相传,还可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教师要重新认识媒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教师提高自身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对其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实施网络校本教研
新时期,教师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实施网络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并为回答询问者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和改进。也有教师不断地切磋,使校本教材更加完善,在网络交流中互助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从而实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3. 搭建教育博客平台
教育博客令教师被理解、认同、尊重、欣赏,产生强大的专业成长动力,博客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博客技术支持对话、合作和共享,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助成长”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工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并追求进步,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同时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校领导的积极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现代化教育氛围的环境,全体教育工作者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中学)
以信息化资源为支撑,保障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以及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认识存在误区、资源获取途径单一、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共享等原因,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资源建设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几点建议。
1. 统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资源建设宏观调控,统筹规划,使其能自然地生成和积累,再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优存劣汰,补充完善,不断优化。首先,提高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才能步入正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健全资源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使资源建设有序地进行。
2. 拓展渠道
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除了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服务,还要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资源,甚至还应能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多渠道获取资源,一是充分利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课程资源、互动学习资源、数字图书馆、与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等成熟的教育资源;二是自主开发,鼓励广大教师制作课件,或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广泛参与资源建设并提供各自积累的资料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资源,筛选后入库。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和整理,并做好相关链接,以方便获取,实现共建共享。
3. 加强维护
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具规模后要加强维护。若疏于管理,则会造成资源扩充困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学校要制订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个人和集体的智慧,鼓励教师共享资源和原创课件,并及时地将这些资源收集起来,纳入学校不断更新的资源库中。学校还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进行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对于配套的资源,必要时应进行二次开发,以增强实用性。总之,学校要多管齐下,保障资源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建设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推进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处理与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 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各学校基本都已建网,大多已实施“校校通”工程,但宽带校园网并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基础,这要求建网前根据总体目标、功能和应用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网时所选用的设备除了具有高性能和稳定性外,还要具备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建网后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教师要参与建网并掌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技能,以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许多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构建了“人人、时时、处处”可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2. 推进服务平台开发
一些学校处于“路宽、车少、货更少”的状态,校园物理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搭建得很好,系统软件平台(车)不完备,网络应用系统(货)更是匮乏,直接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网络利用率很低,数字化校园只是个空架子。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及时改变这种现状,要加紧软件平台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OA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数据库和门户平台,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数字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教育技术保障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者。学校虽然具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但合理、充分地使用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很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先学后教,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训任务。建议先培训那些具备一定信息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经过培训,他们很快就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全员培训必不可少,培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可集中培训,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网进行在线学习。
以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实现教育信息化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现有的一桶水里,有多少可以教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1.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师生的角色定位需及时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某些知识领域,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同时,教学媒介也变了,以往,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能进行教学,而今,教室已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知识的获取不仅靠教师口口相传,还可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教师要重新认识媒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教师提高自身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对其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实施网络校本教研
新时期,教师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实施网络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并为回答询问者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和改进。也有教师不断地切磋,使校本教材更加完善,在网络交流中互助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从而实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3. 搭建教育博客平台
教育博客令教师被理解、认同、尊重、欣赏,产生强大的专业成长动力,博客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博客技术支持对话、合作和共享,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助成长”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工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并追求进步,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同时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校领导的积极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现代化教育氛围的环境,全体教育工作者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