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气象灾害中,农业生产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产业,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作物产品较多,如果发生气象灾害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通过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当前的气象情况,针对将要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天气预报 农业 灾害 措施
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191-01
农业生产对于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将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因水分变化、光照条件改变、外力破坏等因素,而导致产量下降,严重者会造成绝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更应该做好天气预报的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1、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如果暴发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将会导致严重减产,甚至会造成绝产。比如水稻,遭受到洪涝灾害后会延长其生长期,收获延迟,同时又影响到下一季的播种,而且又导致水稻遭受“寒露风”灾害,病虫害也会加重。同样也会对其他作物(玉米、小麦、棉花等等)产量、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的206年到1949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是1092次,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约5、6年就会暴发一次,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1.2 季节性干旱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节性干旱是按气候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生长需水的特性来进行了分类的,一般分为春旱(3-5月)、夏旱(6-8月)、秋旱、(9-11月)冬旱(12-2月)。春旱是小麦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出现春旱会造成小麦的结实率下降、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受其影响的还有油菜与旱稻的生产。夏旱期间农作物大都生长旺盛,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6月下旬干旱主要对中稻、晚稻、一季晚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影响较大,会使得早稻因高温早熟,使得稻谷的饱满度降低,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玉米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发芽,降低产量。秋旱主要出现在9月下旬~11月下旬,干旱主要对稻谷、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有较大的影响,影响这些农作物出苗、齐苗、生长发育的时间,降低生产量。冬旱的影响较小,主要在遇到蒸发量大、雨水少的时候影响到小季作物的生长。
1.3 低温冷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4月中旬的倒春寒以及5月中旬低温阴雨,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操作与减产,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发育,降低这些农作物的产品和质量,比如会使得部分早稻出现烂秧苗、烂种子的现象,蔬菜出现烂根、死苗的现象,会产生绵腐病等病虫害。
2、应用天气预报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农业大国来说,更加严重。所以农业生产必须要适应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较弱。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事实,我国的干旱、洪涝、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许多气象要素都刷新了历史极值,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不可回避。自然灾害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2.1 应用好长期预报抵御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自然灾害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建设,先进的气象设备技术应用和预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长期气候趋势预报可以预报出一定时期内的气温、降水量、有效积温和初、终霜日期等,从而预报出什么时段有低温,什么时段可能出现洪涝,什么时段有干旱,什么时候有霜冻,便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在农田兴修水利设施,使农田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变区域气候。根据长期气候趋势预报,改变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耐涝、抗低温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严禁越区种植。可根据有效积温预报,选择好中熟或晚熟品种和最佳播期,可避免霜冻造成的影响。
2.2 短时、临近预报在农业抗旱、防雹中的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使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变为可能。它可以对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时发现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应用于气象部门,而且可以跨部门使用。依据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可以使应急指挥中心、水务、市政、交通、农业及重大活动筹委会等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应急响应及信息共享,以及防汛预警、交通气象等预警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有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可以实现与交通、信息办等单位的道路气象实时监测信息共享、道路视频监控信息预约共享,并利用道路电子显示屏适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为基础,气象部门可以与外单位共同成立城市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在防灾减灾、重大活动等应急保障中发挥显著作用,强对流天气常常会带来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利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结合高炮、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进行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在人工影响天气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及时准确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结合雷达实时监测,指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人员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实施作业,可有效增加降水量和防御冰雹,从而达到抗旱、防雹的目的。实践证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加上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显著。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灾害防御、农业防灾减灾、重大活动保障、各行各业发展及应急保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显提高了气象服务效益。
3、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策略
3.1 降低洪涝灾害的策略
要在暴雨或大雨天气来临前,抢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减少经济损失。要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大暴雨前清除田间的积水,对已经遭受洪涝的水稻,要及时进行灾后清理、病虫害防治,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要对玉米、烟草、棉花、蔬菜等不耐涝农作物做好清沟沥水工作,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以免发生渍害。
3.2 降低季节性干旱灾害的策略
加强对棉花、花生、烟草、玉米等遭受旱灾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利用灌溉设备进行灌溉,可以利用间歇性喷水措施、杂草和遮阳网覆盖等减少田间水分的蒸发,促使农作物恢复生长发育,减轻季节性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可以对受灾害影响的中晚稻进行不同品种的更换。通过利用尿素、草木灰浸出液、磷酸钙等对叶面进行施肥,补充农作物生产发育所需的营养同时,还能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3 降低低温冷害的策略
倒春寒方面:对早稻等农作物要采用抗寒品种,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利用水调温技术和盖膜保温的方法来防止因低温导致的烂秧苗、烂种子;对油菜等农作物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进行灌溉,在田间垄埂上建立防风拦,以免油菜折断,对已经受冻的油菜要在温度较高时摘薹,并施加速效氮肥;对蔬菜等作物,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对菜地进行中耕,对苗床进行稻草和地膜覆盖,以缓解低温带来的危害。
4、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现象日益加剧下,我国洪涝、干旱、冰雹、低溫冷寒等气象灾害仍然存在,对农作物的生产发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较大的危害。笔者经过调研分析了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减灾措施,来加强我国农业生产减灾能力,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发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朱江.张白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2.5
[2] 韦武,张志榕.短时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探究. 科技传播,2013(17).
[3] 朱江,张白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2012(12).
[关键词]天气预报 农业 灾害 措施
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191-01
农业生产对于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将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因水分变化、光照条件改变、外力破坏等因素,而导致产量下降,严重者会造成绝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更应该做好天气预报的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1、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如果暴发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将会导致严重减产,甚至会造成绝产。比如水稻,遭受到洪涝灾害后会延长其生长期,收获延迟,同时又影响到下一季的播种,而且又导致水稻遭受“寒露风”灾害,病虫害也会加重。同样也会对其他作物(玉米、小麦、棉花等等)产量、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的206年到1949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是1092次,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约5、6年就会暴发一次,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1.2 季节性干旱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节性干旱是按气候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生长需水的特性来进行了分类的,一般分为春旱(3-5月)、夏旱(6-8月)、秋旱、(9-11月)冬旱(12-2月)。春旱是小麦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出现春旱会造成小麦的结实率下降、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受其影响的还有油菜与旱稻的生产。夏旱期间农作物大都生长旺盛,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6月下旬干旱主要对中稻、晚稻、一季晚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影响较大,会使得早稻因高温早熟,使得稻谷的饱满度降低,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玉米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发芽,降低产量。秋旱主要出现在9月下旬~11月下旬,干旱主要对稻谷、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有较大的影响,影响这些农作物出苗、齐苗、生长发育的时间,降低生产量。冬旱的影响较小,主要在遇到蒸发量大、雨水少的时候影响到小季作物的生长。
1.3 低温冷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4月中旬的倒春寒以及5月中旬低温阴雨,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操作与减产,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发育,降低这些农作物的产品和质量,比如会使得部分早稻出现烂秧苗、烂种子的现象,蔬菜出现烂根、死苗的现象,会产生绵腐病等病虫害。
2、应用天气预报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农业大国来说,更加严重。所以农业生产必须要适应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较弱。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事实,我国的干旱、洪涝、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许多气象要素都刷新了历史极值,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不可回避。自然灾害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2.1 应用好长期预报抵御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自然灾害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建设,先进的气象设备技术应用和预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长期气候趋势预报可以预报出一定时期内的气温、降水量、有效积温和初、终霜日期等,从而预报出什么时段有低温,什么时段可能出现洪涝,什么时段有干旱,什么时候有霜冻,便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在农田兴修水利设施,使农田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变区域气候。根据长期气候趋势预报,改变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耐涝、抗低温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严禁越区种植。可根据有效积温预报,选择好中熟或晚熟品种和最佳播期,可避免霜冻造成的影响。
2.2 短时、临近预报在农业抗旱、防雹中的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使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变为可能。它可以对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时发现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应用于气象部门,而且可以跨部门使用。依据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可以使应急指挥中心、水务、市政、交通、农业及重大活动筹委会等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应急响应及信息共享,以及防汛预警、交通气象等预警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有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可以实现与交通、信息办等单位的道路气象实时监测信息共享、道路视频监控信息预约共享,并利用道路电子显示屏适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为基础,气象部门可以与外单位共同成立城市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在防灾减灾、重大活动等应急保障中发挥显著作用,强对流天气常常会带来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利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结合高炮、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进行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在人工影响天气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及时准确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结合雷达实时监测,指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人员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实施作业,可有效增加降水量和防御冰雹,从而达到抗旱、防雹的目的。实践证明,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加上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显著。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灾害防御、农业防灾减灾、重大活动保障、各行各业发展及应急保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显提高了气象服务效益。
3、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策略
3.1 降低洪涝灾害的策略
要在暴雨或大雨天气来临前,抢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减少经济损失。要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大暴雨前清除田间的积水,对已经遭受洪涝的水稻,要及时进行灾后清理、病虫害防治,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要对玉米、烟草、棉花、蔬菜等不耐涝农作物做好清沟沥水工作,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以免发生渍害。
3.2 降低季节性干旱灾害的策略
加强对棉花、花生、烟草、玉米等遭受旱灾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利用灌溉设备进行灌溉,可以利用间歇性喷水措施、杂草和遮阳网覆盖等减少田间水分的蒸发,促使农作物恢复生长发育,减轻季节性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可以对受灾害影响的中晚稻进行不同品种的更换。通过利用尿素、草木灰浸出液、磷酸钙等对叶面进行施肥,补充农作物生产发育所需的营养同时,还能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3 降低低温冷害的策略
倒春寒方面:对早稻等农作物要采用抗寒品种,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利用水调温技术和盖膜保温的方法来防止因低温导致的烂秧苗、烂种子;对油菜等农作物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进行灌溉,在田间垄埂上建立防风拦,以免油菜折断,对已经受冻的油菜要在温度较高时摘薹,并施加速效氮肥;对蔬菜等作物,要在冷空气来临前,对菜地进行中耕,对苗床进行稻草和地膜覆盖,以缓解低温带来的危害。
4、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现象日益加剧下,我国洪涝、干旱、冰雹、低溫冷寒等气象灾害仍然存在,对农作物的生产发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较大的危害。笔者经过调研分析了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减灾措施,来加强我国农业生产减灾能力,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发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朱江.张白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2.5
[2] 韦武,张志榕.短时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探究. 科技传播,2013(17).
[3] 朱江,张白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