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增强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的能力,而且要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及对音乐音响美的辨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中国音乐心理学;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研究生从1989~200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音乐教育各类文章中抽取了140篇学术论文进行比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论文作者主要分布在北京(18%)、湖南(11%)、广东(8%)、江苏(8%)和山东(7%),西部和中部地区发表的论文比较少,有关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仅有三篇。而且,在作者群体分布上,大学音乐教师撰写的占64%,中学音乐教师占20%,小学音乐教师占8.1%。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的比例较小,还属于一个冷门项目,投入的建设比较少,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其实有很大的必要性,既可以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理论指导,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准,也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其全面的音乐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最要紧的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树立健康且正确的音乐教育理论观念。工作中,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多样的性格,面对的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差异性,教育者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学生的感知能力、分辨力和表演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帮助教师总结学生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教师通过研究中小学音乐心理学,可以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中小学习音乐进行分期、分步骤的观察、分析,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做出记录,并得出结论。进而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提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途径
我国以往的基础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训练不够。应追求将这些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科普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其学以致用。音乐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准备的教案应与课堂实践相统一。
首先,要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提高了教育者的专业水准,受教育者才会接受到好的指引。我国应当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伟大道路提供坚实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培养:音乐活动的反应、音色及音高辨别能力、节奏辨别能力、独奏和独唱表演、合唱和合奏的表演、交响乐的欣赏能力等。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强调注意力、态度和综合练习。对特殊群体,如残疾儿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被更加重视,学校应确保对音乐课的重视,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例如有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专业的音乐教室、音乐课也是被语文数学老师所占用,并不是孩子们没有音乐天赋,而是被校方残忍的剥夺了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不能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中小学生的童年是悲惨的,希望众多学校可以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鼓励并支持孩子学习音乐,对于培养孩子学习乐器或声乐等等音乐特长,应端正态度,做到家长应有的督促与监督,不能半途而废,需要与孩子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为孩子学习音乐提供可靠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应正确面对不足和欠缺,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照本宣科,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上高效率的教学。让中小学生热爱音乐课堂,并获取到使他们感到愉快的知识,在成长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走向成熟,才能将我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引向深入发展。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创新,开创一条属于我们自己、适合我国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道路,并为之做出努力和贡献,相信我们可以做得很好,愿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课堂中充满新奇和快乐,取得收获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合芝,李敏娜(编译).音乐教学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3)
[4]王秀萍.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中国音乐学,2004(01)
[5]陆敏捷.互动音乐在中国[J].科教文汇,2010(5)
作者简介:糜琦(1990—)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中国音乐心理学;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研究生从1989~200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音乐教育各类文章中抽取了140篇学术论文进行比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论文作者主要分布在北京(18%)、湖南(11%)、广东(8%)、江苏(8%)和山东(7%),西部和中部地区发表的论文比较少,有关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仅有三篇。而且,在作者群体分布上,大学音乐教师撰写的占64%,中学音乐教师占20%,小学音乐教师占8.1%。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的比例较小,还属于一个冷门项目,投入的建设比较少,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其实有很大的必要性,既可以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理论指导,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准,也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其全面的音乐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最要紧的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树立健康且正确的音乐教育理论观念。工作中,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多样的性格,面对的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差异性,教育者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学生的感知能力、分辨力和表演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帮助教师总结学生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教师通过研究中小学音乐心理学,可以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中小学习音乐进行分期、分步骤的观察、分析,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做出记录,并得出结论。进而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提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途径
我国以往的基础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训练不够。应追求将这些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科普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其学以致用。音乐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准备的教案应与课堂实践相统一。
首先,要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提高了教育者的专业水准,受教育者才会接受到好的指引。我国应当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伟大道路提供坚实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培养:音乐活动的反应、音色及音高辨别能力、节奏辨别能力、独奏和独唱表演、合唱和合奏的表演、交响乐的欣赏能力等。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强调注意力、态度和综合练习。对特殊群体,如残疾儿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被更加重视,学校应确保对音乐课的重视,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例如有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专业的音乐教室、音乐课也是被语文数学老师所占用,并不是孩子们没有音乐天赋,而是被校方残忍的剥夺了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不能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中小学生的童年是悲惨的,希望众多学校可以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鼓励并支持孩子学习音乐,对于培养孩子学习乐器或声乐等等音乐特长,应端正态度,做到家长应有的督促与监督,不能半途而废,需要与孩子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为孩子学习音乐提供可靠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应正确面对不足和欠缺,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照本宣科,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上高效率的教学。让中小学生热爱音乐课堂,并获取到使他们感到愉快的知识,在成长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走向成熟,才能将我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引向深入发展。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创新,开创一条属于我们自己、适合我国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道路,并为之做出努力和贡献,相信我们可以做得很好,愿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课堂中充满新奇和快乐,取得收获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合芝,李敏娜(编译).音乐教学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3)
[4]王秀萍.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中国音乐学,2004(01)
[5]陆敏捷.互动音乐在中国[J].科教文汇,2010(5)
作者简介:糜琦(1990—)山西大同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