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小平,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和俞敏洪、王强一起被誉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在很多人想来,从事了近二十年教育研究工作的徐小平,以号称“仙人指路”的徐式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驾轻就熟。其实不然,徐小平的两个儿子曾让他伤透了脑筋,他的育儿之路同样跌跌撞撞,经历了酸甜苦辣……
爹盼考全A,儿子迷街舞
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徐小平对自己的孩子也寄予了厚望,并期盼着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天才特质来。但他的两个儿子却没有带给老爸任何惊喜,相反,从儿时起,他们身上有很多常人容易有的毛病:大儿子徐超性格内向敏感,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要顶撞;小儿子徐赶则因为学习不太好,有一段时间非常缺少自信,整天情绪不佳,甚至走路也低着头。
尽管作为“俗人”的徐小平也希望儿子考全A,也希望儿子“全能”,但他知道这是不客观的。面对小儿子一直糟糕的数学成绩,徐小平从没批评过他。当小儿子写作也不怎么样,运动、美术都没展现出什么天赋时,徐小平还是一直夸奖他是个天才。既然儿子不能做到“全能”,徐小平决定尽量做到一件事——抓住孩子生命中任何时刻表露出来的那一点点、一丝丝的能力和兴趣,让它们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把这些能力和兴趣变成一种素质。
可是话说起来容易,当徐赶终于对某样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徐小平脆弱的神经却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徐小平清楚记得,那时候徐赶上10年级。一天,他突然一脸兴奋地向徐小平宣布,自己要报名学街舞。徐小平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在他的印象中,跳街舞的孩子都是不学无术、游戏人生的叛逆少年。儿子居然要去学街舞,徐小平宁愿他是跳芭蕾的王子,也不喜欢他是街头的混混。
不过,徐小平咽下了涌到嘴边反对的话,并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反感,给儿子钱让他上街舞课,并请韩国老师来教。徐小平告诉自己,跳街舞的人群中没有博士,没有MBA,但我的孩子喜欢,这也是正当的爱好,我就尊重并支持他。
本以为徐赶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很快就会冷却,但让徐小平夫妇没想到的是,徐赶是真心热爱上了音乐和舞蹈,他的表演充满热情,把大家都震撼了。徐小平惊喜地发现,音樂和舞蹈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自信,也让他的举手投足更加帅气了。连过去从不关注他的女生,也频频向他投以青睐和赞美。
尽管学艺术出身的徐小平凭借自己对舞蹈的理解,知道徐赶成不了优秀的舞蹈家,因为他跳舞时激情有余,但韵味不足,而韵味是舞蹈的灵魂。可是既然儿子喜欢,徐小平就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徐小平认为鼓励张扬孩子的天性和维持他的兴趣,这样他才会自信,而自信的人总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
那段时间,徐赶通过舞蹈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找到了他未来和那些数学天才、生物天才、文学天才站在一起的勇气,找到了他得以自立于这些人中间安身立命的根基。徐小平为自己当初能够忍住,没有强行阻断儿子兴趣发展的做法感到得意。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高中要毕业那年,徐赶突然对父亲说,打算以后去参加街舞队四处巡演,就不考大学了。徐小平听后简直五雷轰顶,站都快站不稳了。但他仍强忍着愤怒,云淡风轻地回答:“好呀。”
转过年来,徐小平刻意带着徐赶参观了美国的一些大学。在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和诱惑力后,徐赶主动对父亲说:“我要上大学。”徐小平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现在徐赶一边在美国读大学,一边继续跳他的街舞,是大学街舞队的队员。
有两名家长向徐小平咨询教育问题时抱怨,一个说他的孩子痴迷于收集耐克鞋,而抵制学习;另外一个则称自己的孩子沉湎于游戏而反感高考。徐小平认为,耐克鞋与学习,游戏与高考并不天然冲突,这个冲突里面蕴含着更加深沉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对孩子身上显露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应该像发现宝藏一样珍惜,像提炼黄金一样去引导。比如,这个学生酷爱耐克鞋,说明他崇拜姚明热爱刘翔,表明他热爱体育渴望生命。适当引导,孩子这种对运动的热爱,就会转化成他上进的动力。
“无数家长反映的子女问题,其实是家长本身长期实施思想野蛮、精神暴力、人格虐待造成的!”徐小平说如果自己当初面对小儿子学街舞,不想考大学严词厉色,说不准他不读书,可能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家长最忌讳用家长式强权命令孩子,春风化雨的手段则有效得多。
厨师儿子,纠结老爸
徐小平常说:“在这个社会,总有人歌唱有人自杀,有人是第一名有人是第一百名。欲竞争取胜,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承担后果,自我定位,尽早让他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理解选择决定命运:你选择阴郁悲观你的生活就阴郁悲观,你选择幸福乐观你的人生就幸福乐观。”
虽然两个儿子的个性不同,但在十五六岁之前,他们的梦想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摇滚巨星。徐超先是迷上了萨克斯,徐小平以充分发挥儿子兴趣为出发点,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花了一万多元给他买乐器、上学习班,还四处求人托关系找专业人士教他。可万事俱备后,徐超却变卦了,他说自己不想学萨克斯管了想改学吉他。
徐小平的妻子大怒,认为儿子不珍惜自己的心血和付出。徐小平虽然也很生气,但仍然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这次徐超没有朝秦暮楚,吉他学得很投入。天天一有空就抱着吉他在家里边弹边唱,徐小平就陪着他弹吉他,鼓励他。
自然,徐小平也没希望儿子真能成什么摇滚巨星,两个孩子的摇滚歌星梦也很快就做完了。但徐小平认为对音乐的探索,已经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会让他们受益。他骄傲地说:“徐超现在可以用8小时学会一个曲子,可以自弹自唱让女孩流泪。假如当时我们逼迫他死学萨克斯管,可能一个吉他天才就被消灭了。”
如果说大儿子的选择徐小平还能从容接受,那么小儿子的选择就让他颇感吃惊甚至是不悦了。
徐小平两个儿子的高中是在加拿大上的。在陪小儿子办理入学手续时,徐赶在选修课程表里居然选择了烹饪班。饶是徐小平再豁达开明,此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不明白,选修课那么多,从打球到滑雪、摄影,从高尔夫到“教你如何约会”等等应有尽有,13岁的儿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烹饪课。他忍不住惊诧地问:“你要做厨师?” 父親异样的语气让徐赶很不解,转头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不喜欢我学这个吗?我喜欢做厨师呢!” 突然之间,能说会道的徐小平患上了失语症。面对小儿子的提问,他什么也没说。不是不肯实话实说,而是确实无话可说。因为他知道在加拿大出生和长大的儿子不能理解,爸爸背后那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职业歧视,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过时的价值观。
徐小平明白儿子对烹饪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一次在家里,徐小平和他半夜三更做夜宵——想热点饭,徐小平把饭直接塞进微波炉里。“等一下”,徐赶走过来拿出饭盒,一边用勺子把饭团打碎,一边说:“这样受热均匀。”还有一次,因为保姆放假,11岁的徐赶居然一个人给全家做了六菜一汤,看着色香味俱全的一桌中餐,徐小平哈哈大笑,那一刻他觉得儿子天生就是一个厨师。可此时,真的面对徐赶要让他掏钱想学做厨师时,徐小平却很想大声告诉儿子,厨师这职业登不了大雅之堂,自己不希望他将来从事这样的职业。
不过,徐小平忍住了,暗暗告诫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人生,要尊重他的爱好与选择。回到家,徐小平没有和儿子再谈论这个问题,而天真贪玩的徐赶也早就把这件事抛到天边去了。但徐小平却一直在思考,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情绪变化所折射出的价值观。
儿子说他喜欢烹饪,这反映了他的一种爱好,是他天性深处成长起来的一株未来人生大树的幼苗。好奇心、好学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只要不是恶习,就应该鼓励。儿子有了对烹饪的爱好,发展下去,即使他将来不以厨师为职业,但有这个爱好陪伴他,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大大丰富他的生活情趣,提高他的生活品质。从小处说,朋友来家里做客,他能够拿出一手超越方便面和煮鸡蛋的好菜;从大处说,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增强他在朋友们中受欢迎的程度,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爱吃但却不喜欢做饭的女孩子,说不定还会因此爱上他并在心里窃喜:嫁给他,从此可以不用做饭了!想到这,徐小平开始责怪自己:“怎么能反对儿子发展这么美好的兴趣呢?真是岂有此理!”
可是,徐小平仍然禁不住自问:儿子将来真的做了职业厨师,我还会喜欢吗?想来想去,徐小平也看不到任何不为他自豪的理由。事实上,仔细把这个前景往前推想,徐小平越想越激动:谁见过13岁就自然流露出对烹饪艺术如此感兴趣的少年天才呢?天才难道就是数星星、背单词、记公式、考大学的“大脑发达、四肢枯萎”的人吗?当然不是。天才不仅包括陈景润、华罗庚、钱学森,天才还包括王军霞那样善于跑步的人,包括马俊仁那种善于养狗的人,也包括邓亚萍那种善于打乒乓球的“国宝”,更包括徐小平的儿子,一个准备获得“世界烹饪奥林匹克大赛”金牌的民族英雄!中国有个伟大的古训:“360行,行行出状元。”可为什么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一个状元——高考状元而奋斗,却忘记了还有359行可以成为状元、获得成功、赢取财富、享有尊严?
想到这里,徐小平的郁闷已经完全消失了,心里为儿子充满了自豪,甚至开始担忧儿子对厨艺的爱好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有位家长刘女士在听徐小平的这番教育心得时,对此表示不服:“我们这些人毕竟经济实力一般。你的儿子当厨师没问题,因为他有强大的父亲当靠山,但我的女儿应该比我强,不然就白养她那么大了。”徐小平对此的反应是:13岁的儿子表示要学厨师,他本人从反感到支持,关键不是真鼓励儿子做厨师,而是从儿子这个做厨师的爱好出发,鼓励他建立“厨师、餐馆、高级餐厅、连锁餐厅、饮食业、服务业、饮食服务业的管理者、投资者……这么一个职业思路而已。”听到这里,那位妈妈若有所思。
先听吉他,再谈人生
因为工作原因,徐小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只要在一起,总想抓紧机会教育他们。徐超上高中后,徐小平更想多和他聊聊。他觉得爸爸有那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不传授给很快就要迈入成人世界的儿子简直就不是好爸爸!但是儿子总是不买他的账。无论徐小平怎样拍他马屁,求他听自己演讲一会儿,徐超就是不理他。有时候徐小平说:“爸爸只说五分钟,可不可以?”徐超虽然答应,但只要徐小平一开口,他就面露厌烦之色,催促道:“完了吗?”
有一次,好脾气的徐小平震怒了,用很少有的严厉口吻斥责道:“儿子,爸爸做的就是青年咨询工作。无数大学生渴望和爸爸见一面而不得,可你却对我爱理不理!这太不像话了!”
对父亲的愤怒,徐超不屑一顾:“那些学生可能一生只见你一次,可是我从小到大天天听你唠叨,你说烦不烦啊爸爸!”徐小平被说得哑口无言,这时“善解人意”的儿子深表同情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也理解吧,爸爸,你真把我烦死了!”
为了把那些自己认为是“教育”,儿子却认为是“烦人”的思想灌输给他,徐小平想到了个非常好的方法。
徐小平抓住徐超酷爱弹吉他这个爱好,一有机会就故意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想听你弹一段。”徐超自然不会像听大道理那么反感和抗拒,欣然地同意了。听完之后,徐小平会假装激动、鼓掌,偶尔还发出一声恰到好处的尖叫。但是至今他还没有假装过激动得晕厥过去,因为觉得那就有些过了,怕儿子会怀疑自己的真诚。
看见爸爸这么真诚喜欢他最自豪的爱好,徐超很开心,戒备之心也随之放松了。于是乘徐超沉浸在演奏音乐的快乐之中,毫无戒备意识时,徐小平就开始和他聊音乐、聊游戏、聊他的同学、学习,以及他未来的大学专业……聊的过程,徐小平总会刻意观察他的是否有逆反和厌烦情绪,如果有就立即知趣停下来,再夸奖几句他的吉他艺术,然后微笑而郁闷地离开。
徐小平一直强调,教育孩子要皆大欢喜。尽量不要以父母的权威来压服孩子,而是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尽量在他们愿意接受自己的时候,创造亲切交谈的气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们。现在他和大儿子的交流越来越亲切。但偶尔还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徐小平一定会主动投降、放弃、认错,然后找下一次他弹吉他的机会,乘虚而入,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他。 在徐小平這位父亲心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再小也应该当作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平等对待。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
徐超18岁时,有次和同学为一个问题争执了起来,态度激烈。徐小平就跟他说,对谁都要谦卑、宽容点才好。可他不置可否。徐小平暗暗叹息,但也没有非拉住儿子要把道理和他讲深讲透。他安慰自己,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希望孩子掌握自己人生智慧的心情很迫切,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你不要指望他在18岁时就理解、掌握老爸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两年后,徐小平一次和徐超回顾起当年这次谈话。徐超由衷地对父亲说,还是你对,对人就是要和善、谦卑、尊重。徐小平心里很高兴,虽然多花了两年时间,儿子终于明白了那些人生道理,但显然效果比通过死板的说教要好得多。
长大后的孩子们慢慢发现父亲深藏的智慧,不再抵触抗拒徐小平,反倒经常愿意和他聊自己的困惑。大到人生的意义,小到学习古希腊哲学史到底有什么价值。
遇到不确定的东西,徐小平就照实说我也不确定。他总是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他们打开探索的通道,教他们方法。他觉得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交给他方法比答案长远得多。
徐超有一次面临选择的烦恼,他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被朋友召集出去玩。他问父亲该怎么办,徐小平心里其实早就写好答案了,应该去社团,因为他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有时对孩子来说,哥们意味着一切,确实很难选。徐小平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儿子,你对哪个承诺在先?对哪个有责任?徐超想了想,去社团了。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徐超徐赶都面对着社会竞争。徐小平曾有名校情结,老在他们面前念叨名校如何如何,要拿什么荣誉,上什么学校,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可徐赶问他,如果上了你说的名校,但是不开心,那上名校还有意义吗?
徐赶的话击中了徐小平,的确,如果成功了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自己身边有多少熟悉的企业家朋友,事业上很成功,是为了逃离某种东西奋斗成功,内心一直痛苦。徐小平不想两个儿子也这样。
从此,徐小平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期望,只希望他们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盯着成功这两个字。因为他发现,快乐与成功其实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开心成长,这样的孩子也一定有出息。
编辑/杨晓琴
爹盼考全A,儿子迷街舞
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徐小平对自己的孩子也寄予了厚望,并期盼着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天才特质来。但他的两个儿子却没有带给老爸任何惊喜,相反,从儿时起,他们身上有很多常人容易有的毛病:大儿子徐超性格内向敏感,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要顶撞;小儿子徐赶则因为学习不太好,有一段时间非常缺少自信,整天情绪不佳,甚至走路也低着头。
尽管作为“俗人”的徐小平也希望儿子考全A,也希望儿子“全能”,但他知道这是不客观的。面对小儿子一直糟糕的数学成绩,徐小平从没批评过他。当小儿子写作也不怎么样,运动、美术都没展现出什么天赋时,徐小平还是一直夸奖他是个天才。既然儿子不能做到“全能”,徐小平决定尽量做到一件事——抓住孩子生命中任何时刻表露出来的那一点点、一丝丝的能力和兴趣,让它们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把这些能力和兴趣变成一种素质。
可是话说起来容易,当徐赶终于对某样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徐小平脆弱的神经却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徐小平清楚记得,那时候徐赶上10年级。一天,他突然一脸兴奋地向徐小平宣布,自己要报名学街舞。徐小平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在他的印象中,跳街舞的孩子都是不学无术、游戏人生的叛逆少年。儿子居然要去学街舞,徐小平宁愿他是跳芭蕾的王子,也不喜欢他是街头的混混。
不过,徐小平咽下了涌到嘴边反对的话,并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反感,给儿子钱让他上街舞课,并请韩国老师来教。徐小平告诉自己,跳街舞的人群中没有博士,没有MBA,但我的孩子喜欢,这也是正当的爱好,我就尊重并支持他。
本以为徐赶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很快就会冷却,但让徐小平夫妇没想到的是,徐赶是真心热爱上了音乐和舞蹈,他的表演充满热情,把大家都震撼了。徐小平惊喜地发现,音樂和舞蹈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自信,也让他的举手投足更加帅气了。连过去从不关注他的女生,也频频向他投以青睐和赞美。
尽管学艺术出身的徐小平凭借自己对舞蹈的理解,知道徐赶成不了优秀的舞蹈家,因为他跳舞时激情有余,但韵味不足,而韵味是舞蹈的灵魂。可是既然儿子喜欢,徐小平就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徐小平认为鼓励张扬孩子的天性和维持他的兴趣,这样他才会自信,而自信的人总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
那段时间,徐赶通过舞蹈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找到了他未来和那些数学天才、生物天才、文学天才站在一起的勇气,找到了他得以自立于这些人中间安身立命的根基。徐小平为自己当初能够忍住,没有强行阻断儿子兴趣发展的做法感到得意。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高中要毕业那年,徐赶突然对父亲说,打算以后去参加街舞队四处巡演,就不考大学了。徐小平听后简直五雷轰顶,站都快站不稳了。但他仍强忍着愤怒,云淡风轻地回答:“好呀。”
转过年来,徐小平刻意带着徐赶参观了美国的一些大学。在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和诱惑力后,徐赶主动对父亲说:“我要上大学。”徐小平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现在徐赶一边在美国读大学,一边继续跳他的街舞,是大学街舞队的队员。
有两名家长向徐小平咨询教育问题时抱怨,一个说他的孩子痴迷于收集耐克鞋,而抵制学习;另外一个则称自己的孩子沉湎于游戏而反感高考。徐小平认为,耐克鞋与学习,游戏与高考并不天然冲突,这个冲突里面蕴含着更加深沉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对孩子身上显露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应该像发现宝藏一样珍惜,像提炼黄金一样去引导。比如,这个学生酷爱耐克鞋,说明他崇拜姚明热爱刘翔,表明他热爱体育渴望生命。适当引导,孩子这种对运动的热爱,就会转化成他上进的动力。
“无数家长反映的子女问题,其实是家长本身长期实施思想野蛮、精神暴力、人格虐待造成的!”徐小平说如果自己当初面对小儿子学街舞,不想考大学严词厉色,说不准他不读书,可能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家长最忌讳用家长式强权命令孩子,春风化雨的手段则有效得多。
厨师儿子,纠结老爸
徐小平常说:“在这个社会,总有人歌唱有人自杀,有人是第一名有人是第一百名。欲竞争取胜,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承担后果,自我定位,尽早让他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理解选择决定命运:你选择阴郁悲观你的生活就阴郁悲观,你选择幸福乐观你的人生就幸福乐观。”
虽然两个儿子的个性不同,但在十五六岁之前,他们的梦想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摇滚巨星。徐超先是迷上了萨克斯,徐小平以充分发挥儿子兴趣为出发点,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花了一万多元给他买乐器、上学习班,还四处求人托关系找专业人士教他。可万事俱备后,徐超却变卦了,他说自己不想学萨克斯管了想改学吉他。
徐小平的妻子大怒,认为儿子不珍惜自己的心血和付出。徐小平虽然也很生气,但仍然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这次徐超没有朝秦暮楚,吉他学得很投入。天天一有空就抱着吉他在家里边弹边唱,徐小平就陪着他弹吉他,鼓励他。
自然,徐小平也没希望儿子真能成什么摇滚巨星,两个孩子的摇滚歌星梦也很快就做完了。但徐小平认为对音乐的探索,已经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会让他们受益。他骄傲地说:“徐超现在可以用8小时学会一个曲子,可以自弹自唱让女孩流泪。假如当时我们逼迫他死学萨克斯管,可能一个吉他天才就被消灭了。”
如果说大儿子的选择徐小平还能从容接受,那么小儿子的选择就让他颇感吃惊甚至是不悦了。
徐小平两个儿子的高中是在加拿大上的。在陪小儿子办理入学手续时,徐赶在选修课程表里居然选择了烹饪班。饶是徐小平再豁达开明,此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不明白,选修课那么多,从打球到滑雪、摄影,从高尔夫到“教你如何约会”等等应有尽有,13岁的儿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烹饪课。他忍不住惊诧地问:“你要做厨师?” 父親异样的语气让徐赶很不解,转头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不喜欢我学这个吗?我喜欢做厨师呢!” 突然之间,能说会道的徐小平患上了失语症。面对小儿子的提问,他什么也没说。不是不肯实话实说,而是确实无话可说。因为他知道在加拿大出生和长大的儿子不能理解,爸爸背后那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职业歧视,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过时的价值观。
徐小平明白儿子对烹饪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一次在家里,徐小平和他半夜三更做夜宵——想热点饭,徐小平把饭直接塞进微波炉里。“等一下”,徐赶走过来拿出饭盒,一边用勺子把饭团打碎,一边说:“这样受热均匀。”还有一次,因为保姆放假,11岁的徐赶居然一个人给全家做了六菜一汤,看着色香味俱全的一桌中餐,徐小平哈哈大笑,那一刻他觉得儿子天生就是一个厨师。可此时,真的面对徐赶要让他掏钱想学做厨师时,徐小平却很想大声告诉儿子,厨师这职业登不了大雅之堂,自己不希望他将来从事这样的职业。
不过,徐小平忍住了,暗暗告诫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人生,要尊重他的爱好与选择。回到家,徐小平没有和儿子再谈论这个问题,而天真贪玩的徐赶也早就把这件事抛到天边去了。但徐小平却一直在思考,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情绪变化所折射出的价值观。
儿子说他喜欢烹饪,这反映了他的一种爱好,是他天性深处成长起来的一株未来人生大树的幼苗。好奇心、好学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只要不是恶习,就应该鼓励。儿子有了对烹饪的爱好,发展下去,即使他将来不以厨师为职业,但有这个爱好陪伴他,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大大丰富他的生活情趣,提高他的生活品质。从小处说,朋友来家里做客,他能够拿出一手超越方便面和煮鸡蛋的好菜;从大处说,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增强他在朋友们中受欢迎的程度,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爱吃但却不喜欢做饭的女孩子,说不定还会因此爱上他并在心里窃喜:嫁给他,从此可以不用做饭了!想到这,徐小平开始责怪自己:“怎么能反对儿子发展这么美好的兴趣呢?真是岂有此理!”
可是,徐小平仍然禁不住自问:儿子将来真的做了职业厨师,我还会喜欢吗?想来想去,徐小平也看不到任何不为他自豪的理由。事实上,仔细把这个前景往前推想,徐小平越想越激动:谁见过13岁就自然流露出对烹饪艺术如此感兴趣的少年天才呢?天才难道就是数星星、背单词、记公式、考大学的“大脑发达、四肢枯萎”的人吗?当然不是。天才不仅包括陈景润、华罗庚、钱学森,天才还包括王军霞那样善于跑步的人,包括马俊仁那种善于养狗的人,也包括邓亚萍那种善于打乒乓球的“国宝”,更包括徐小平的儿子,一个准备获得“世界烹饪奥林匹克大赛”金牌的民族英雄!中国有个伟大的古训:“360行,行行出状元。”可为什么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一个状元——高考状元而奋斗,却忘记了还有359行可以成为状元、获得成功、赢取财富、享有尊严?
想到这里,徐小平的郁闷已经完全消失了,心里为儿子充满了自豪,甚至开始担忧儿子对厨艺的爱好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有位家长刘女士在听徐小平的这番教育心得时,对此表示不服:“我们这些人毕竟经济实力一般。你的儿子当厨师没问题,因为他有强大的父亲当靠山,但我的女儿应该比我强,不然就白养她那么大了。”徐小平对此的反应是:13岁的儿子表示要学厨师,他本人从反感到支持,关键不是真鼓励儿子做厨师,而是从儿子这个做厨师的爱好出发,鼓励他建立“厨师、餐馆、高级餐厅、连锁餐厅、饮食业、服务业、饮食服务业的管理者、投资者……这么一个职业思路而已。”听到这里,那位妈妈若有所思。
先听吉他,再谈人生
因为工作原因,徐小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只要在一起,总想抓紧机会教育他们。徐超上高中后,徐小平更想多和他聊聊。他觉得爸爸有那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不传授给很快就要迈入成人世界的儿子简直就不是好爸爸!但是儿子总是不买他的账。无论徐小平怎样拍他马屁,求他听自己演讲一会儿,徐超就是不理他。有时候徐小平说:“爸爸只说五分钟,可不可以?”徐超虽然答应,但只要徐小平一开口,他就面露厌烦之色,催促道:“完了吗?”
有一次,好脾气的徐小平震怒了,用很少有的严厉口吻斥责道:“儿子,爸爸做的就是青年咨询工作。无数大学生渴望和爸爸见一面而不得,可你却对我爱理不理!这太不像话了!”
对父亲的愤怒,徐超不屑一顾:“那些学生可能一生只见你一次,可是我从小到大天天听你唠叨,你说烦不烦啊爸爸!”徐小平被说得哑口无言,这时“善解人意”的儿子深表同情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也理解吧,爸爸,你真把我烦死了!”
为了把那些自己认为是“教育”,儿子却认为是“烦人”的思想灌输给他,徐小平想到了个非常好的方法。
徐小平抓住徐超酷爱弹吉他这个爱好,一有机会就故意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想听你弹一段。”徐超自然不会像听大道理那么反感和抗拒,欣然地同意了。听完之后,徐小平会假装激动、鼓掌,偶尔还发出一声恰到好处的尖叫。但是至今他还没有假装过激动得晕厥过去,因为觉得那就有些过了,怕儿子会怀疑自己的真诚。
看见爸爸这么真诚喜欢他最自豪的爱好,徐超很开心,戒备之心也随之放松了。于是乘徐超沉浸在演奏音乐的快乐之中,毫无戒备意识时,徐小平就开始和他聊音乐、聊游戏、聊他的同学、学习,以及他未来的大学专业……聊的过程,徐小平总会刻意观察他的是否有逆反和厌烦情绪,如果有就立即知趣停下来,再夸奖几句他的吉他艺术,然后微笑而郁闷地离开。
徐小平一直强调,教育孩子要皆大欢喜。尽量不要以父母的权威来压服孩子,而是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尽量在他们愿意接受自己的时候,创造亲切交谈的气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们。现在他和大儿子的交流越来越亲切。但偶尔还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徐小平一定会主动投降、放弃、认错,然后找下一次他弹吉他的机会,乘虚而入,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他。 在徐小平這位父亲心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再小也应该当作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平等对待。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你可以影响他,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
徐超18岁时,有次和同学为一个问题争执了起来,态度激烈。徐小平就跟他说,对谁都要谦卑、宽容点才好。可他不置可否。徐小平暗暗叹息,但也没有非拉住儿子要把道理和他讲深讲透。他安慰自己,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希望孩子掌握自己人生智慧的心情很迫切,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你不要指望他在18岁时就理解、掌握老爸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两年后,徐小平一次和徐超回顾起当年这次谈话。徐超由衷地对父亲说,还是你对,对人就是要和善、谦卑、尊重。徐小平心里很高兴,虽然多花了两年时间,儿子终于明白了那些人生道理,但显然效果比通过死板的说教要好得多。
长大后的孩子们慢慢发现父亲深藏的智慧,不再抵触抗拒徐小平,反倒经常愿意和他聊自己的困惑。大到人生的意义,小到学习古希腊哲学史到底有什么价值。
遇到不确定的东西,徐小平就照实说我也不确定。他总是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他们打开探索的通道,教他们方法。他觉得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交给他方法比答案长远得多。
徐超有一次面临选择的烦恼,他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被朋友召集出去玩。他问父亲该怎么办,徐小平心里其实早就写好答案了,应该去社团,因为他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有时对孩子来说,哥们意味着一切,确实很难选。徐小平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儿子,你对哪个承诺在先?对哪个有责任?徐超想了想,去社团了。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徐超徐赶都面对着社会竞争。徐小平曾有名校情结,老在他们面前念叨名校如何如何,要拿什么荣誉,上什么学校,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可徐赶问他,如果上了你说的名校,但是不开心,那上名校还有意义吗?
徐赶的话击中了徐小平,的确,如果成功了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自己身边有多少熟悉的企业家朋友,事业上很成功,是为了逃离某种东西奋斗成功,内心一直痛苦。徐小平不想两个儿子也这样。
从此,徐小平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期望,只希望他们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盯着成功这两个字。因为他发现,快乐与成功其实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开心成长,这样的孩子也一定有出息。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