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导语设计要么巧妙地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要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课堂导入成为整堂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哗众取宠的附属品。预习检查设计要力求“删”、“留”,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重点处直接检查获取信息,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与同学交流获得的。问题设计要求“精粹”,提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最后的拓展设计,应把握“横”度与“纵”度,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不仅锻炼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受到思想的启迪、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 设计方法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人因本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创意独特,推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而且有利于师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尽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多重对话所呈现的语言美、人性美和创造美。
一、导语设计应追求“导学”
新颖巧妙的导语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讲一篇文言文时,首先请同学们以他念的三句古诗为谜面,猜出他的名字。当同学们在他的引导下,为猜出“钱梦龙”三个字而欢呼雀跃时,他趁热打铁,作了这样的课前导入:“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测出我的名字。这样揣测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叫它‘揣测法’吧。当我们学习一篇古文,遇到不懂的字词,一时又不便查字典时,不妨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揣测法’去学习一篇古文,大家说好吗?”这样导入不仅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非常自然地作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对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热身,可谓“一石二鸟”,于巧妙中见匠心,堪称导语之妙。
二、预习检查设计要讲究“删”“留”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搞好课前预习,就必须抓好课前预习检查。针对预习检查时间不能太多,但又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我认为设计讲究“删”,“留”很重要。
1.“删”即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重点处直接检查获取信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预习时自主感知文本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在检查中不必做过多的纠缠,检查方案的设计应重在选取恰当的形式,于关键处设疑问,力求省时省力,突出重点。我在进行《关雎》教学时是这样检查预习的: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爱情故事。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故事”表达见解。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接这位姑娘。
这个设计从“整体把握”入手,以“说话”为形式,内涵丰富、操作简便,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为学生预习反馈、自我检查、自我修正、鉴赏他人提供了平台。既尊重了个性解读,又共享了思想精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2.“留”即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注解上已有的生字词、作家及其背景有关的文体知识等),教师大可不讲,而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反馈预习时解读课文,上网、到阅览室查阅课外资料等途径获取,弥补各自预习时的不足。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红楼梦》知识知多少”的小知识竞赛活动;教学《雨说》时可以采用新的调查形式,请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围绕“雨的贡献”这一话题作介绍,了解学生对“雨”形象的初步把握。这些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激发了成就感,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的,也有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会讲到,必须靠课前的预习和与同学们交流获得。在下一轮的预习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逐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问题设计应力求“精粹”
“精粹”,就是所提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力”之功效,问题辐射的面越宽越好,切入口越小越好,语言越精炼越好。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如教学《琵琶行》时可以提出以下三个探究性问题:(1)谁识风情物?(2)谁识琵琶声?(3)谁识青衫泪?通过引导学生对(1)(2)问题的探究,解决本课的两个学习难点:一是景物描写时气氛的烘托作用,二是描写表现琵琶女不幸的遭遇和变化的情感。通过对(3)的探究,把握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琵琶女悲惨身世的描写,表现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涵盖了本课学情特点,而且考虑了学习者的学情特点,三个問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挑逗性,句式整齐,语言委婉,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解读兴趣,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会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收到良好效果。
四、“横”与“纵”是拓展设计的原则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拓展型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1.“横”即横向拓展。
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学习角度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合理想象写成一篇游子恋家的散文。这种变“读”为“写”的拓展设计,不仅在横向方面舒张了学习材料内涵,丰富了作品形象,而且强化了思维培养。
2.“纵”即纵向拓展。
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将有关问题放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背景上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求异思维。如我在讲授《陋室名》中,在谈论“陋室”说“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陋与德”有什么关系?现在人们都在求富,求富就没有道德了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猜想中既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又受到思想的启迪教育。
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创造的勇气,还需要创造的激情和智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创意设计之花才能色彩斑斓,芬芳醉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 设计方法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人因本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创意独特,推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而且有利于师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尽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多重对话所呈现的语言美、人性美和创造美。
一、导语设计应追求“导学”
新颖巧妙的导语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讲一篇文言文时,首先请同学们以他念的三句古诗为谜面,猜出他的名字。当同学们在他的引导下,为猜出“钱梦龙”三个字而欢呼雀跃时,他趁热打铁,作了这样的课前导入:“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测出我的名字。这样揣测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叫它‘揣测法’吧。当我们学习一篇古文,遇到不懂的字词,一时又不便查字典时,不妨就用这种方法去学习。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揣测法’去学习一篇古文,大家说好吗?”这样导入不仅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非常自然地作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对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热身,可谓“一石二鸟”,于巧妙中见匠心,堪称导语之妙。
二、预习检查设计要讲究“删”“留”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搞好课前预习,就必须抓好课前预习检查。针对预习检查时间不能太多,但又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我认为设计讲究“删”,“留”很重要。
1.“删”即删去繁杂的检查程序和步骤,在重点处直接检查获取信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预习时自主感知文本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在检查中不必做过多的纠缠,检查方案的设计应重在选取恰当的形式,于关键处设疑问,力求省时省力,突出重点。我在进行《关雎》教学时是这样检查预习的: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爱情故事。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故事”表达见解。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接这位姑娘。
这个设计从“整体把握”入手,以“说话”为形式,内涵丰富、操作简便,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为学生预习反馈、自我检查、自我修正、鉴赏他人提供了平台。既尊重了个性解读,又共享了思想精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2.“留”即留给学生自由释放“库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注解上已有的生字词、作家及其背景有关的文体知识等),教师大可不讲,而是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反馈预习时解读课文,上网、到阅览室查阅课外资料等途径获取,弥补各自预习时的不足。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红楼梦》知识知多少”的小知识竞赛活动;教学《雨说》时可以采用新的调查形式,请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围绕“雨的贡献”这一话题作介绍,了解学生对“雨”形象的初步把握。这些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激发了成就感,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的,也有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会讲到,必须靠课前的预习和与同学们交流获得。在下一轮的预习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逐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问题设计应力求“精粹”
“精粹”,就是所提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力”之功效,问题辐射的面越宽越好,切入口越小越好,语言越精炼越好。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如教学《琵琶行》时可以提出以下三个探究性问题:(1)谁识风情物?(2)谁识琵琶声?(3)谁识青衫泪?通过引导学生对(1)(2)问题的探究,解决本课的两个学习难点:一是景物描写时气氛的烘托作用,二是描写表现琵琶女不幸的遭遇和变化的情感。通过对(3)的探究,把握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琵琶女悲惨身世的描写,表现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涵盖了本课学情特点,而且考虑了学习者的学情特点,三个問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挑逗性,句式整齐,语言委婉,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解读兴趣,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会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收到良好效果。
四、“横”与“纵”是拓展设计的原则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拓展型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1.“横”即横向拓展。
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学习角度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合理想象写成一篇游子恋家的散文。这种变“读”为“写”的拓展设计,不仅在横向方面舒张了学习材料内涵,丰富了作品形象,而且强化了思维培养。
2.“纵”即纵向拓展。
在原材料不变的基础上,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将有关问题放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背景上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求异思维。如我在讲授《陋室名》中,在谈论“陋室”说“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陋与德”有什么关系?现在人们都在求富,求富就没有道德了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猜想中既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又受到思想的启迪教育。
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创造的勇气,还需要创造的激情和智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创意设计之花才能色彩斑斓,芬芳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