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排队买包子”相关传播活动是政府形象传播的一次全新尝试。本文从“传播流”视角,分析此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和“影响流”走向,以期对未来的政府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形象传播传播流信息流影响流
政府形象传播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本身,二是傳播媒介对政府行为的解释。①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发生的“习近平排队买包子” 相关传播活动是政府形象传播的一次全新尝试,与往常由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领导人信息相比,信源、传播过程、传播效果都与以往有显著不同,具有标志性意义。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是20世纪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②关于传播流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和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研究者提出了“两级传播”的模式。1962年,罗杰斯对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正,他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influence flow)。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于是,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
罗杰斯的观点是基于对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现象分析,那时还没有出现互联网和社交类媒体。而今,社交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对社交类媒体的依赖使得“信息流”也趋向“多级化”。 比如在社交网站、微博平台上,公众通过名人或朋友的“转发”连同“评论”获知信息,同时获得了转发者的态度和观点。本文以“传播流”为研究重点,尝试厘清“习近平排队买包子”事件中的“信息流”和“影响流”脉络。
事件回顾:2013年12月28日中午12时15分,习近平和几位同伴走进北京庆丰包子铺月坛店,自己排队买包子、端盘子,并与店内顾客亲切交谈、合影。12时45分左右,习近平离开包子铺。其间,没有戒严,也没有官方媒体随同报道。13时20分,新浪微博上出现了第一条消息,来自网友“四海微传播”,内容为:“亲们,我没看错吧?!习大大来庆丰吃包子啦!果断上图”,配发了两张现场图片。一石激起千层浪,传播大幕由此拉开。
一、信息流分析
(1)信息流动的几个关键节点
参考时间进度,结合信息的波及范围,笔者对此次传播活动早期的信息流动过程进行了梳理,发现几个信息流动的关键节点。
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网友“四海微传播”发布的消息被“新华视点”转发。“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的法人微博账号,它的转发意味着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媒体迅速跟进,由此引爆了互联网。
第二个关键节点是账号“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汇总式微博,内容为“多位网友在庆丰包子铺就餐碰到习大大”,共配了8张现场照片,分别来自新浪微博网友“四海微传播”和腾讯微博网友“万丈乡愁”。照片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习近平在庆丰包子铺买包子、吃包子及离开的过程。这条微博由于信息量较大,得到诸多媒体转发,粉丝超过500万的多位名人也积极转发,包括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等。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参与使信息扩散得更快更广,2分钟后,《习大大在包子铺排队就餐》的帖子已出现在知名互联网论坛“天涯社区”里。
第三个关键节点是媒体做出正式的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上出现第一条消息2小时后,《新京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新闻《习近平用餐包子铺消费21元》,披露了点餐情况、消费数额这样的细节。当日17时,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晚高峰》播出了相关新闻,除了整合网友发布的现场图片和评论,还采访了包子铺的值班经理、工作人员和副店长。这条电视新闻迅速被剪辑并传播到互联网上,占据了当天各大视频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再通过社交类媒体转发,点击量近千万。传统媒体介入报道,使消息的传播范围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换言之,传播对象从网民扩展到普通读者、电视观众。
第四个关键节点是12月29日传统媒体和海外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使消息的传播从互联网完全扩展到电视、广播和报纸,较少上网或不上网的公众都能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到信息。仅以电视为例,做出深度报道的栏目就有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和《北京新闻》、山东卫视《早安山东》、宁夏卫视《财经中间站》、辽宁卫视《第一时间》等。
(2)信息流的几条主要走向
纵观本次信息传播过程,笔者尝试梳理出信息流的几个主要走向。
第一条信息流:从发布消息的网民到官方媒体法人微博,再到网络意见领袖,然后到普通网民,最后是普通网民间的互动传播。这条信息流的传播平台是互联网。第二条信息流:从官方媒体法人微博开始,信息扩散到其他媒体法人微博,然后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对新闻信息进行完善和加工,再以传统渠道扩散到公众。这里,公众指代的群体比网民更为宽泛。这条信息流从互联网出发,通过传统媒体,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第三条信息流:从电视新闻,到视频网站的转载与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的互动转发,传播到普通网民。这条信息流又从线下回到了线上。
简要勾勒如下图所示:
二、影响流分析
影响流分析的重点是与消息相关的评论,评论可折射出传播者的态度和观点,也就是对传播对象施加的影响。本次传播活动中,发表评论的主要有三类主体:第一类是新闻媒体,第二类是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第三类是公众。内容分析发现:新闻媒体都发表正面评论,观点一致,角度相似。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的评论角度相对多元,出现了小部分负面声音。公众的评论也以正面评论占绝大多数。
正面影响主要在新闻媒体上体现。从前三天新闻媒体的报道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亲民、简朴、关注食品安全、网友点赞。第一天最关注“消费21元”折射的简朴、清廉,第二天热议主席此行传递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第三天把公众的热情反馈作为传播亮点,反映对国家领导人的拥护。媒体通过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传播,把正面影响步步推进,并使之层层扩散。
评论的中立态度或负面声音来自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照西方的政治亲民秀,从作秀的角度来解读;二是以技术揭秘的方式质疑消息首发者的身份,提出“四海微传播” 这位新浪微博的网友并非普通网友,而是早有准备的特殊身份人物;三是分析庆丰包子铺的国营背景,指出特别选择这家小吃店的多重用意。尽管这些多角度的解读并非全盘抹黑,依然跟新闻媒体的正面解读形成了鲜明对照。
总体来看,正面影响的强度远超过负面影响,政府形象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政府形象传播新思维
通过分析本次传播活动的传播流,可以大致了解其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笔者以此为例总结出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维,为未来的政府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第一,信源创新,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在传播学中指信息的发布者。对国家领导人的行踪,一般来讲都是由新华社或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首先发布消息,这次却由一位网友首先发布,属于非常规的传播。信息内容符合网友的身份特征,在语言上用了“亲们”“习大大”“果断上图”等网民的个性化用语,发布的图片清晰度不高,与传统媒体的常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高度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但如果网友发布的消息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很难掀起轩然大波。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并作出积极反应,既保留了信源的原生态,保护了公众的好奇心,又引导信息进入了常规的传播链。
第二,传统媒体角色转变,适应新媒体形势。新技术带来媒体形势和传播生态的变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自身角色,发挥新的传播功能。在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若不能抢占先机,则应充分发挥专业性优势,核实消息来源、多角度采访、做深度报道、补充新闻细节等。在传播渠道上,把新媒体资源和传统资源结合起来,立体式传播。从这次事件的传播流分析来看,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到位,媒体间配合默契,从而保障了传播通道的顺畅,激发了较大的传播能量。
第三,加强传播的话题性,引发公众的参与性。话题策划在品牌传播、娱乐传播中已运用得比较成熟,但在政府形象传播中还尝试得较少。话题常常来自新闻事件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段特别的经历、一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是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引发公众围观并主动参与到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这次事件中,信息发布者和《新京报》记者共同带出了“21元习总套餐”这个话题,吸引了公众的刨根问底:“套餐包括些什么?什么叫炒肝?”这也为后续传播埋下伏笔,让“习总套餐脱销”成为新话题。在新闻中挖掘话题,并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传播的延展性和持续性,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第四,此类政府行为和传播风格若能常态化,可减小负面影响。从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看出,对此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其特异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道“官不觉官,民自为民,才是应有的政治生态。这样的遇见,现在还是新闻;这样的遇见,以后可成常态。”政府行为是政府形象传播的客观基础。③如果此类政府行为能常态化,政府形象传播的发挥空间将更加广阔。
注释:
文中的“线上”指互联网传播渠道,“线下”指非互联网传播渠道,即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政府形象傳播的本质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3年6月刊,第49-53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95页.
[3]彭娜.《新传媒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新思维》[J].《新闻传播》,2011年3月.
[4]史丽琴、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2012年第4期.
[5]戴玉.《李刚事件的早期传播流及舆论主题变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王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学士,广告学硕士。
责任编辑:赵萱瑞
关键词:政府形象传播传播流信息流影响流
政府形象传播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本身,二是傳播媒介对政府行为的解释。①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发生的“习近平排队买包子” 相关传播活动是政府形象传播的一次全新尝试,与往常由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领导人信息相比,信源、传播过程、传播效果都与以往有显著不同,具有标志性意义。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是20世纪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②关于传播流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和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研究者提出了“两级传播”的模式。1962年,罗杰斯对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正,他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influence flow)。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于是,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
罗杰斯的观点是基于对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现象分析,那时还没有出现互联网和社交类媒体。而今,社交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对社交类媒体的依赖使得“信息流”也趋向“多级化”。 比如在社交网站、微博平台上,公众通过名人或朋友的“转发”连同“评论”获知信息,同时获得了转发者的态度和观点。本文以“传播流”为研究重点,尝试厘清“习近平排队买包子”事件中的“信息流”和“影响流”脉络。
事件回顾:2013年12月28日中午12时15分,习近平和几位同伴走进北京庆丰包子铺月坛店,自己排队买包子、端盘子,并与店内顾客亲切交谈、合影。12时45分左右,习近平离开包子铺。其间,没有戒严,也没有官方媒体随同报道。13时20分,新浪微博上出现了第一条消息,来自网友“四海微传播”,内容为:“亲们,我没看错吧?!习大大来庆丰吃包子啦!果断上图”,配发了两张现场图片。一石激起千层浪,传播大幕由此拉开。
一、信息流分析
(1)信息流动的几个关键节点
参考时间进度,结合信息的波及范围,笔者对此次传播活动早期的信息流动过程进行了梳理,发现几个信息流动的关键节点。
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网友“四海微传播”发布的消息被“新华视点”转发。“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的法人微博账号,它的转发意味着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媒体迅速跟进,由此引爆了互联网。
第二个关键节点是账号“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汇总式微博,内容为“多位网友在庆丰包子铺就餐碰到习大大”,共配了8张现场照片,分别来自新浪微博网友“四海微传播”和腾讯微博网友“万丈乡愁”。照片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习近平在庆丰包子铺买包子、吃包子及离开的过程。这条微博由于信息量较大,得到诸多媒体转发,粉丝超过500万的多位名人也积极转发,包括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等。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参与使信息扩散得更快更广,2分钟后,《习大大在包子铺排队就餐》的帖子已出现在知名互联网论坛“天涯社区”里。
第三个关键节点是媒体做出正式的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上出现第一条消息2小时后,《新京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新闻《习近平用餐包子铺消费21元》,披露了点餐情况、消费数额这样的细节。当日17时,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晚高峰》播出了相关新闻,除了整合网友发布的现场图片和评论,还采访了包子铺的值班经理、工作人员和副店长。这条电视新闻迅速被剪辑并传播到互联网上,占据了当天各大视频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再通过社交类媒体转发,点击量近千万。传统媒体介入报道,使消息的传播范围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换言之,传播对象从网民扩展到普通读者、电视观众。
第四个关键节点是12月29日传统媒体和海外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使消息的传播从互联网完全扩展到电视、广播和报纸,较少上网或不上网的公众都能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到信息。仅以电视为例,做出深度报道的栏目就有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和《北京新闻》、山东卫视《早安山东》、宁夏卫视《财经中间站》、辽宁卫视《第一时间》等。
(2)信息流的几条主要走向
纵观本次信息传播过程,笔者尝试梳理出信息流的几个主要走向。
第一条信息流:从发布消息的网民到官方媒体法人微博,再到网络意见领袖,然后到普通网民,最后是普通网民间的互动传播。这条信息流的传播平台是互联网。第二条信息流:从官方媒体法人微博开始,信息扩散到其他媒体法人微博,然后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对新闻信息进行完善和加工,再以传统渠道扩散到公众。这里,公众指代的群体比网民更为宽泛。这条信息流从互联网出发,通过传统媒体,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第三条信息流:从电视新闻,到视频网站的转载与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的互动转发,传播到普通网民。这条信息流又从线下回到了线上。
简要勾勒如下图所示:
二、影响流分析
影响流分析的重点是与消息相关的评论,评论可折射出传播者的态度和观点,也就是对传播对象施加的影响。本次传播活动中,发表评论的主要有三类主体:第一类是新闻媒体,第二类是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第三类是公众。内容分析发现:新闻媒体都发表正面评论,观点一致,角度相似。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的评论角度相对多元,出现了小部分负面声音。公众的评论也以正面评论占绝大多数。
正面影响主要在新闻媒体上体现。从前三天新闻媒体的报道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亲民、简朴、关注食品安全、网友点赞。第一天最关注“消费21元”折射的简朴、清廉,第二天热议主席此行传递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第三天把公众的热情反馈作为传播亮点,反映对国家领导人的拥护。媒体通过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传播,把正面影响步步推进,并使之层层扩散。
评论的中立态度或负面声音来自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照西方的政治亲民秀,从作秀的角度来解读;二是以技术揭秘的方式质疑消息首发者的身份,提出“四海微传播” 这位新浪微博的网友并非普通网友,而是早有准备的特殊身份人物;三是分析庆丰包子铺的国营背景,指出特别选择这家小吃店的多重用意。尽管这些多角度的解读并非全盘抹黑,依然跟新闻媒体的正面解读形成了鲜明对照。
总体来看,正面影响的强度远超过负面影响,政府形象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政府形象传播新思维
通过分析本次传播活动的传播流,可以大致了解其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笔者以此为例总结出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维,为未来的政府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第一,信源创新,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在传播学中指信息的发布者。对国家领导人的行踪,一般来讲都是由新华社或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首先发布消息,这次却由一位网友首先发布,属于非常规的传播。信息内容符合网友的身份特征,在语言上用了“亲们”“习大大”“果断上图”等网民的个性化用语,发布的图片清晰度不高,与传统媒体的常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高度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但如果网友发布的消息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很难掀起轩然大波。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并作出积极反应,既保留了信源的原生态,保护了公众的好奇心,又引导信息进入了常规的传播链。
第二,传统媒体角色转变,适应新媒体形势。新技术带来媒体形势和传播生态的变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自身角色,发挥新的传播功能。在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若不能抢占先机,则应充分发挥专业性优势,核实消息来源、多角度采访、做深度报道、补充新闻细节等。在传播渠道上,把新媒体资源和传统资源结合起来,立体式传播。从这次事件的传播流分析来看,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到位,媒体间配合默契,从而保障了传播通道的顺畅,激发了较大的传播能量。
第三,加强传播的话题性,引发公众的参与性。话题策划在品牌传播、娱乐传播中已运用得比较成熟,但在政府形象传播中还尝试得较少。话题常常来自新闻事件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段特别的经历、一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是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引发公众围观并主动参与到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这次事件中,信息发布者和《新京报》记者共同带出了“21元习总套餐”这个话题,吸引了公众的刨根问底:“套餐包括些什么?什么叫炒肝?”这也为后续传播埋下伏笔,让“习总套餐脱销”成为新话题。在新闻中挖掘话题,并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传播的延展性和持续性,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第四,此类政府行为和传播风格若能常态化,可减小负面影响。从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看出,对此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其特异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道“官不觉官,民自为民,才是应有的政治生态。这样的遇见,现在还是新闻;这样的遇见,以后可成常态。”政府行为是政府形象传播的客观基础。③如果此类政府行为能常态化,政府形象传播的发挥空间将更加广阔。
注释:
文中的“线上”指互联网传播渠道,“线下”指非互联网传播渠道,即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政府形象傳播的本质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3年6月刊,第49-53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95页.
[3]彭娜.《新传媒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新思维》[J].《新闻传播》,2011年3月.
[4]史丽琴、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2012年第4期.
[5]戴玉.《李刚事件的早期传播流及舆论主题变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王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学士,广告学硕士。
责任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