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打破小学语文僵化的单篇教学思维,提升自身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拟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出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尝试建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解密语言特点,促进语言理解与建构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语言体验,对于语言的基本特点还没有形成深厚的积淀,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小学生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发展的需要,借助群文阅读引领学生去解密语言的一般特点,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体验活动中去发现语言的基本结构,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不同文体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异质特性。
例如,“神奇的比喻”群文教学,选择这一议题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体会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比喻进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如教学中我选择了同单元的两篇文本组建群文,一篇是《荷叶圆圆》,另一篇是《彩虹》。这两篇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美文,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建构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群文教学导入环节,我利用两句话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1:小朋友们的脸红扑扑的,真讨人喜欢。
句2:小朋友们的脸像红富士苹果一样,让人禁不住要咬一口。
学生一致表达出对第二句的喜爱之情,但是很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大多是凭借语言的直观感受。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引出比喻修辞手法。并布置活动任务:找出《荷叶圆圆》和《要下雨了》两篇文章中类似于上面第二句的句子,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学习形式,借助工具书与学习资料,看看这些句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从两篇文本中寻找比喻句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密比喻修辞,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自主建构。
语言解密只是学生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基础工程,还需要教师基于群文阅读视野,实现零碎化语言到群文的回归,关注语言在群文中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对《荷叶圆圆》与《彩虹》两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比喻让“荷叶”“彩虹”的特征更加生动鲜明,同时通过比喻感受到自然之美、情感之美,比喻则让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更加动人。
最后,通过实践运用环节,从两篇文章中任选一题,运用修辞的方法完成任务:
任务1:彩虹还像什么?你会做些什么呢?
任务2:除了文章中的小水珠、小蜻蜓等之外,还有谁会喜欢荷叶呢?又会对荷叶说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
通过实践运用,将语言体验、积累活动升级至语言经验的自主建构,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亲历认知冲突,引导思维融合与升级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思维互动与思维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精心设置互动话题,构建有效的课堂对话。课堂对话建构需要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寻求符合学情的对话主题。
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由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冲突引发,即利用学生既有的认知基础,或者是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经验等不足,在接触
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思维冲突也可以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引发,即利用开放性的话题引发学生学习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开放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发展。
思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作品中,所传达的思乡知情的方式、承载乡愁的载体各不相同,在围绕“思乡”主题实施群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亲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在多样化群文阅读中实现多样化思维的融合与升级。
如《静夜思》与《望月怀远》这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明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明月”的内涵进行比较:《静夜思》与《望月怀远》中“明月”的形象是否相同?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很快从自然之月深入到“月”的内涵,它象征着家乡,勾起了家乡之思。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扩大群文阅读的范畴,让学生回忆所学以月为对象的诗篇,探析这些诗歌中月的形象是否相同。
群文阅读设计从两篇文本精读走向多篇,将学生所学咏月诗歌组合起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累的整合,并引发学生对文章中“月”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围绕有关月的古诗词、神话传说,以及中西方写月的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实现零碎、散乱的“月”的形象到“月”文化的生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三、定格文本意趣,培养审美观念与情趣
小学语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发展,这就为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了可能。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不足。因此,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与群文的内容特点,借助多样化手段对群文中的审美元素进行定格,捕捉文本意趣,而文本意趣又往往借助所咏之物、所绘之景,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审美意趣,定格群文文本意趣,学生的审美情感无形中就被唤醒。
例如,《池上》与《小池》两篇古诗,诗歌表现的对象都是“池塘”,但是所绘之景不同,传达意趣相异。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意象进行具化、定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绘图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对诗歌意象进行自主建构,从而感受到《小池》所传达的“小”美,泉是小泉,流是细流,树荫与水演绎的是“晴柔”之美,小荷具化到“角“,最后,蜻蜓则为小池点染上活力;《池上》一诗,也关注“小”字,娃是小娃,艇是小艇,然而全诗的情趣却为表现“偷采”,一个顽童形象跃出纸面。学生通过群文閱读,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也对诗人的“匠心”有了深刻体会。
四、打通文化通道,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社会生活活动的积淀,它传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生活思考等,在浩瀚的群文之林中,面对着浩瀚的文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不同时期、民族、国别的文化的通道,从而引领学生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林中穿越。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所选素材、表现主题的相关性,组建群文,如咏月古诗、咏月的现代文,咏月的外国作品等,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形式、风格,不同的结构方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构思的共同指向,即将群文阅读指向语文课程本身。文化通道的打通不仅注重文本本身,还要实现群文有效拓展,包括文化背景、写作背景,文化习惯等。
在打通文化通道的群文阅读中,学生对不同时期、民族、国别的文化获得了立体化体验,学生狭隘的文化观念将得以重构,从而确立起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割裂的。单篇阅读教学是支架,是奠定学生阅读的基石,群文阅读教学则引领学生学会仰望,丰满学生的阅读羽翼。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塘下镇鲍田中心小学(325204)
一、解密语言特点,促进语言理解与建构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语言体验,对于语言的基本特点还没有形成深厚的积淀,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小学生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发展的需要,借助群文阅读引领学生去解密语言的一般特点,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体验活动中去发现语言的基本结构,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不同文体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异质特性。
例如,“神奇的比喻”群文教学,选择这一议题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体会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比喻进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如教学中我选择了同单元的两篇文本组建群文,一篇是《荷叶圆圆》,另一篇是《彩虹》。这两篇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美文,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建构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群文教学导入环节,我利用两句话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1:小朋友们的脸红扑扑的,真讨人喜欢。
句2:小朋友们的脸像红富士苹果一样,让人禁不住要咬一口。
学生一致表达出对第二句的喜爱之情,但是很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大多是凭借语言的直观感受。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引出比喻修辞手法。并布置活动任务:找出《荷叶圆圆》和《要下雨了》两篇文章中类似于上面第二句的句子,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学习形式,借助工具书与学习资料,看看这些句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从两篇文本中寻找比喻句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密比喻修辞,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自主建构。
语言解密只是学生语言理解与建构的基础工程,还需要教师基于群文阅读视野,实现零碎化语言到群文的回归,关注语言在群文中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对《荷叶圆圆》与《彩虹》两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比喻让“荷叶”“彩虹”的特征更加生动鲜明,同时通过比喻感受到自然之美、情感之美,比喻则让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更加动人。
最后,通过实践运用环节,从两篇文章中任选一题,运用修辞的方法完成任务:
任务1:彩虹还像什么?你会做些什么呢?
任务2:除了文章中的小水珠、小蜻蜓等之外,还有谁会喜欢荷叶呢?又会对荷叶说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
通过实践运用,将语言体验、积累活动升级至语言经验的自主建构,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亲历认知冲突,引导思维融合与升级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思维互动与思维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精心设置互动话题,构建有效的课堂对话。课堂对话建构需要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寻求符合学情的对话主题。
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由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冲突引发,即利用学生既有的认知基础,或者是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经验等不足,在接触
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思维冲突也可以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引发,即利用开放性的话题引发学生学习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开放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发展。
思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作品中,所传达的思乡知情的方式、承载乡愁的载体各不相同,在围绕“思乡”主题实施群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亲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在多样化群文阅读中实现多样化思维的融合与升级。
如《静夜思》与《望月怀远》这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明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明月”的内涵进行比较:《静夜思》与《望月怀远》中“明月”的形象是否相同?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很快从自然之月深入到“月”的内涵,它象征着家乡,勾起了家乡之思。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扩大群文阅读的范畴,让学生回忆所学以月为对象的诗篇,探析这些诗歌中月的形象是否相同。
群文阅读设计从两篇文本精读走向多篇,将学生所学咏月诗歌组合起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累的整合,并引发学生对文章中“月”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围绕有关月的古诗词、神话传说,以及中西方写月的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实现零碎、散乱的“月”的形象到“月”文化的生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三、定格文本意趣,培养审美观念与情趣
小学语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发展,这就为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了可能。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不足。因此,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与群文的内容特点,借助多样化手段对群文中的审美元素进行定格,捕捉文本意趣,而文本意趣又往往借助所咏之物、所绘之景,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审美意趣,定格群文文本意趣,学生的审美情感无形中就被唤醒。
例如,《池上》与《小池》两篇古诗,诗歌表现的对象都是“池塘”,但是所绘之景不同,传达意趣相异。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意象进行具化、定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绘图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对诗歌意象进行自主建构,从而感受到《小池》所传达的“小”美,泉是小泉,流是细流,树荫与水演绎的是“晴柔”之美,小荷具化到“角“,最后,蜻蜓则为小池点染上活力;《池上》一诗,也关注“小”字,娃是小娃,艇是小艇,然而全诗的情趣却为表现“偷采”,一个顽童形象跃出纸面。学生通过群文閱读,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也对诗人的“匠心”有了深刻体会。
四、打通文化通道,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社会生活活动的积淀,它传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生活思考等,在浩瀚的群文之林中,面对着浩瀚的文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不同时期、民族、国别的文化的通道,从而引领学生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林中穿越。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所选素材、表现主题的相关性,组建群文,如咏月古诗、咏月的现代文,咏月的外国作品等,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形式、风格,不同的结构方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构思的共同指向,即将群文阅读指向语文课程本身。文化通道的打通不仅注重文本本身,还要实现群文有效拓展,包括文化背景、写作背景,文化习惯等。
在打通文化通道的群文阅读中,学生对不同时期、民族、国别的文化获得了立体化体验,学生狭隘的文化观念将得以重构,从而确立起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割裂的。单篇阅读教学是支架,是奠定学生阅读的基石,群文阅读教学则引领学生学会仰望,丰满学生的阅读羽翼。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塘下镇鲍田中心小学(32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