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智慧的意旨,这种哲学实在早已丧失了我们所认为是哲学的精英对人生的切己感觉和对生活的知悉。威廉·詹姆斯即称这种对人生的切己感觉为“经验的要素”。等到日子长久之后,威廉·詹姆斯的哲学和逻辑所加于现代西方思想方式的蹂躏必会一天厉害一天。但我们如想把西方哲学变得近于人情,则我们必须先将西方逻辑变为近于人情。我们须回到一种对现实和生活,尤其是对于人性,急于接触的思想方式,而不单是求得不错,合于逻辑,和没有不符之处,便算完事。我们对于笛卡儿著名的发现“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所表率的思想的疾病,应该拿华德·惠特曼所说那句较为近于人性和较为有意义的话“目前这样,我就够了”去替代它。生命或生存无须跪在地上恳求逻辑证明它确有或存在。
威廉·詹姆斯终其一生在那里企图证明中国式的思想方式,并替它辩护,不过自己没有觉得罢了。不过当中有着下列的一个分别:他如果真是一个中国人,他必不会用这许多字眼去做他的论证,而只将用那么三五百个字写一篇短文,或在他的日记中短短的写上几句话便算完事了。他将要对着字眼胆怯,恐怕越多用字眼,便越加会引起误会。但威廉·詹姆斯在他对生活的深切感觉,对人类阅历的透彻,对机械式的理智主义的反抗,对于思想心切想保持它的流动状态,并对那些自以为已经发现了一个万分重要的、绝对的、无所不包的真理,而将它纳入一个自以为满足的系统中的人们的不耐烦当中,他简直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坚持在艺术家的意识上,属于知觉的现实比属于概念的现实更为重要。这一点上,也像一个中国人。其实所谓哲学家者,他就是一个时常将他的感觉力集中于最高的焦点去观察生活的变动,随时预备碰到更新的和更奇怪的矛盾事情,前后不符的事情,和一切不合于常例的事情。在他的拒绝一个系统之中,他所拒绝的并非因它不对,而只因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举动中,他实在破坏了西方的哲学派。照他的说法,对于宇宙的一元概念和多元概念之间的分别,实是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分别。他使哲学有放弃空中楼阁而回到生活本身的可能。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他还有一句聪明的话,这句话很像詹姆斯的口气,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界并不是一个三段论法或一个论据,而是一个生物;宇宙不作声说话,只是生活着;它并不做什么辩论,只是进行着。某英国天才作家说:“理智不过是神秘物事中的一个节目;而在最高傲的意识力的统治的背面,理智和惊奇是涨红了脸相对着。不可避免的事情变成了平凡,而疑惑和希望则成了姊妹。宇宙是粗野的,如鹰的翅膀一般带着一些竞技的意味,这还算是一件可喜的事。大自然就是一个神奇之迹,同一的物事不再重回,而即使回来也必是已经不同的。”在我看来,西方的逻辑家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自谦心;如有人能够将他们的脑袋肿大症医好,则他们就能得救了。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界定概念内涵
发表议论首先要界定概念内涵,这样观点才能准确。观点要做到“独到”,就必须对文章的内涵、意旨和取向作出“我”的思辨,进而生成“我”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检验对这一问题思辨程度的标尺是“简明”,“简”是对表述的要求,“明”是对内涵的要求。如文中“我们须回到一种对现实和生活,尤其是对于人性,急于接触的思想方式,而不单是求得不错,合于逻辑,和没有不符之处,便算完事”,思辨透彻。
2.逻辑推理,剖析事理
分析问题只有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规律、逻辑等讲清说透,才能让人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一是“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這就需要我们机智地选择一个看得透、吃得准的角度切入,从而把纠结、纠缠在一起的事理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刀可以切在此与彼、主与次、内与外、客观与主观等交汇点上,旨在理清头绪,理顺关系。二是“走两步”。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从起点走向终点、从原因导致结果的。为此,我们要学会“走两步”,并通过“走两步”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链。如文中林语堂指出西方哲学的不近于人情,剖析其逻辑问题,认为“生命或生存无须跪在地上恳求逻辑证明它确有或存在”,而应回归常识,回归生活,近于人情。
3.分析阐述落到实处
议论文是要亮出实招、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能只是举着“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的牌子空喊口号。这就如同医生治病,在望、闻、问、切,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出药方,进行治疗。议论文构思亦同此理,只有将“怎么办”的问题想清楚,才能将前文的分析阐述落到现实的土壤,接上“地气”。其实,思辨“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就是“知”的过程,而思辨“怎么办”的过程则是“行”的过程。林语堂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对于“回归常识”的解决办法: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自谦心,使哲学放弃空中楼阁,回到生活本身。
威廉·詹姆斯终其一生在那里企图证明中国式的思想方式,并替它辩护,不过自己没有觉得罢了。不过当中有着下列的一个分别:他如果真是一个中国人,他必不会用这许多字眼去做他的论证,而只将用那么三五百个字写一篇短文,或在他的日记中短短的写上几句话便算完事了。他将要对着字眼胆怯,恐怕越多用字眼,便越加会引起误会。但威廉·詹姆斯在他对生活的深切感觉,对人类阅历的透彻,对机械式的理智主义的反抗,对于思想心切想保持它的流动状态,并对那些自以为已经发现了一个万分重要的、绝对的、无所不包的真理,而将它纳入一个自以为满足的系统中的人们的不耐烦当中,他简直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坚持在艺术家的意识上,属于知觉的现实比属于概念的现实更为重要。这一点上,也像一个中国人。其实所谓哲学家者,他就是一个时常将他的感觉力集中于最高的焦点去观察生活的变动,随时预备碰到更新的和更奇怪的矛盾事情,前后不符的事情,和一切不合于常例的事情。在他的拒绝一个系统之中,他所拒绝的并非因它不对,而只因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举动中,他实在破坏了西方的哲学派。照他的说法,对于宇宙的一元概念和多元概念之间的分别,实是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分别。他使哲学有放弃空中楼阁而回到生活本身的可能。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他还有一句聪明的话,这句话很像詹姆斯的口气,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界并不是一个三段论法或一个论据,而是一个生物;宇宙不作声说话,只是生活着;它并不做什么辩论,只是进行着。某英国天才作家说:“理智不过是神秘物事中的一个节目;而在最高傲的意识力的统治的背面,理智和惊奇是涨红了脸相对着。不可避免的事情变成了平凡,而疑惑和希望则成了姊妹。宇宙是粗野的,如鹰的翅膀一般带着一些竞技的意味,这还算是一件可喜的事。大自然就是一个神奇之迹,同一的物事不再重回,而即使回来也必是已经不同的。”在我看来,西方的逻辑家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自谦心;如有人能够将他们的脑袋肿大症医好,则他们就能得救了。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界定概念内涵
发表议论首先要界定概念内涵,这样观点才能准确。观点要做到“独到”,就必须对文章的内涵、意旨和取向作出“我”的思辨,进而生成“我”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检验对这一问题思辨程度的标尺是“简明”,“简”是对表述的要求,“明”是对内涵的要求。如文中“我们须回到一种对现实和生活,尤其是对于人性,急于接触的思想方式,而不单是求得不错,合于逻辑,和没有不符之处,便算完事”,思辨透彻。
2.逻辑推理,剖析事理
分析问题只有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规律、逻辑等讲清说透,才能让人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一是“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這就需要我们机智地选择一个看得透、吃得准的角度切入,从而把纠结、纠缠在一起的事理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刀可以切在此与彼、主与次、内与外、客观与主观等交汇点上,旨在理清头绪,理顺关系。二是“走两步”。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从起点走向终点、从原因导致结果的。为此,我们要学会“走两步”,并通过“走两步”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链。如文中林语堂指出西方哲学的不近于人情,剖析其逻辑问题,认为“生命或生存无须跪在地上恳求逻辑证明它确有或存在”,而应回归常识,回归生活,近于人情。
3.分析阐述落到实处
议论文是要亮出实招、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能只是举着“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的牌子空喊口号。这就如同医生治病,在望、闻、问、切,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出药方,进行治疗。议论文构思亦同此理,只有将“怎么办”的问题想清楚,才能将前文的分析阐述落到现实的土壤,接上“地气”。其实,思辨“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就是“知”的过程,而思辨“怎么办”的过程则是“行”的过程。林语堂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对于“回归常识”的解决办法: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自谦心,使哲学放弃空中楼阁,回到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