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傳统高中数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学模式较为单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问题作为基本手段来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知识构建的探究式教学,逐渐在课堂中得到应用。在探究式教学中,情境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效率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以至于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众所周之,数学学习是以问题解决问题核心的课程,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需以问题为基本引导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而引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问题情境是指当主体处于已有知识而不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而问题则是主体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所处环境中所出现的心理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生活的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和先验性的想象环境。根据情境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问题性原则,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当学生处于教师所创设的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环境中时,往往新的问题出现,此时借助情境来引出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最后,目的性原则,即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向学习目标靠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创始的问题情境要能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否则,一旦问题情境偏离了目标就容易出现“走形式”的极端。
随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中大量的媒体演示、问题探究,学生表面上积极性较高,而没有深入到问题本质中去,教学效率依然不高。了解并深入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适当地应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无论应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能在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在问题引导下进入到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然情境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在情境的选材上要做到自然且真实,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如果情境材料经不起推敲,学生也自然会觉得盲目。最后,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要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开展思维、产生问题。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常用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化概况,同时,数学知识也就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以生活环境为情境材料来引入数学问题研究。如在“映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幻灯片演示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等图形的原型,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让学生建立“概念性的数学化”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引入“映射”概念的学习。一般而言,联系生活实际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需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然两者之间无法形成对应关系,情境也就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其次,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需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新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以零指数、负指数、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复习作为新课学习的铺垫,然后以案例“细胞分裂时,第一次由1个分裂成2个,第2次由2个分裂成4个,第3次由4个分裂成8个,如此下去,如果第x次分裂得到y个细胞,那么细胞个数y与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追问“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通过问题而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讨论a>0且a≠1,然后再根据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来引导作图研究。这样,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构建,学习由被动接受状态转为主动构建状态,效率自然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多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但都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切勿单纯地为了激发兴趣而创设情境。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毫无疑问的。但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从而用问题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而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分层抽样”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学生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为此,教学中教师以“某校中学生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调查”为情境引入学生解决“要从本地区的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概况出分层抽样的步骤并引导学生对分层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其次,利用问题情境引出问题探究后,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函数图象,分析方程的根与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的关系,引出零点的概念后,以问题“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又怎样?”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零点的求法、零点存在性的探索依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艳莉.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周志远.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张光霞.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效率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以至于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众所周之,数学学习是以问题解决问题核心的课程,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需以问题为基本引导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而引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问题情境是指当主体处于已有知识而不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而问题则是主体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所处环境中所出现的心理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生活的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和先验性的想象环境。根据情境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问题性原则,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当学生处于教师所创设的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环境中时,往往新的问题出现,此时借助情境来引出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最后,目的性原则,即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向学习目标靠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创始的问题情境要能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否则,一旦问题情境偏离了目标就容易出现“走形式”的极端。
随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中大量的媒体演示、问题探究,学生表面上积极性较高,而没有深入到问题本质中去,教学效率依然不高。了解并深入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适当地应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无论应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能在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在问题引导下进入到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然情境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在情境的选材上要做到自然且真实,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如果情境材料经不起推敲,学生也自然会觉得盲目。最后,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要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开展思维、产生问题。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常用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化概况,同时,数学知识也就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以生活环境为情境材料来引入数学问题研究。如在“映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幻灯片演示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等图形的原型,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让学生建立“概念性的数学化”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引入“映射”概念的学习。一般而言,联系生活实际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需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然两者之间无法形成对应关系,情境也就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其次,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需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新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以零指数、负指数、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复习作为新课学习的铺垫,然后以案例“细胞分裂时,第一次由1个分裂成2个,第2次由2个分裂成4个,第3次由4个分裂成8个,如此下去,如果第x次分裂得到y个细胞,那么细胞个数y与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追问“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通过问题而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讨论a>0且a≠1,然后再根据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来引导作图研究。这样,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构建,学习由被动接受状态转为主动构建状态,效率自然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多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但都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切勿单纯地为了激发兴趣而创设情境。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毫无疑问的。但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从而用问题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而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分层抽样”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学生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为此,教学中教师以“某校中学生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调查”为情境引入学生解决“要从本地区的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概况出分层抽样的步骤并引导学生对分层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其次,利用问题情境引出问题探究后,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函数图象,分析方程的根与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的关系,引出零点的概念后,以问题“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又怎样?”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零点的求法、零点存在性的探索依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艳莉.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周志远.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张光霞.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