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融入红色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做好教学创新,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学情;教材建设;教学创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总体要求为全面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南。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融入红色文化是实现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激烈。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甚至做出某些歪曲革命历史、诋毁革命英雄的恶劣行为,触犯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障,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题中之义,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才。近年来,红色文化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形成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为新时代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做好学情分析,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情分析,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搞好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为此,笔者于2019年1月1日至31日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一共回收32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120份,有效率达96%。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认同情况和接触渠道三个方面来设计,结果分析如下。
1.对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形态是指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纪念场馆等实物;精神形态是指革命文献、文艺作品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91.4%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家乡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较为了解,82.6%的受访者表示对大学所在地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较为了解;89.7%的受访者参观过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90.2%的受访者在未来一年有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的打算。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基地是革命战争遗址(46.1%),其次是纪念场馆(23.5%),第三是领袖故居(17.2%),还有13.2%的人选择其他。大学生最喜欢的参观方式是体验式(60.5%),其次是讲解式(21.2%),第三是报告式(9.7%),8.6%的人选择其他方式。94.3%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切实提高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2.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认知不足
相较于对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认知与热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形态的把握不容乐观。在被问到“闲暇时您会欣赏经典红色作品吗”时,只有32.9%的受访者选择“经常阅读有关著作、观看影视作品、听唱红色歌曲,并且很感兴趣”,28.3%的受访者选择“课堂作业要求或其他必要情况下不得不接触”,24.1%的受访者选择“有时从老一辈那里了解到,不会主动搜寻”,14.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感兴趣”。对于经典红色作品,大学生们缺乏主动接触、深入了解的兴趣,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实现受众群体从接触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的不断转化。相对而言,大学生对于当前的时事热点更为关注。在被问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您是否观看并学习”时,61.6%的受访者表示“观看过,并认真学习了”,25.9%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并关注了”,只有12.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了解”。虽然大学生们平时不太主动关注红色文化,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红色教育的影响,以及生活在红色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的。在有关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多项选择中,70.6%的大学生选择“热爱祖国”,64.9%的大学生选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3.2%的大学生选择“艰苦奋斗”,40.5%的大学生选择“无私奉献”,38.0%的大学生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12.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这些认识反映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实质的大致理解,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占比略微偏低,这就需要思政课着重加以改进提高。
3.对红色文化的作用有深刻的认同感
对于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教育功能,大学生普遍表示肯定,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在回答“如何看待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的关系”时,87.3%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其发扬与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10.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有关教育,但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2.3%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对于当今社会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在被问到“您是否需要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54.5%的受访者选择“很有必要”,31.2%的受访者选择“有必要”,8.0%的受访者选择“一般”,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必要”。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总和超过85%,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保有旺盛的需求。关于红色文化具体作用的多项选择,92.7%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爱国主义,81.9%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8.3%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60.5%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和作用,既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又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这是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的重要途径。 4.接触红色文化的渠道多元化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2018级大学新生中有超过70%都是“00后”,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进入“00后”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进步,新时代的年轻人接触、参与红色文化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等传统渠道,而是更加多元化。在被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红色文化的”(多项选择)时,86.7%的受访者选择“通过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62.5%的受访者选择“通过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55.9%的受访者选择“动漫和网络游戏”,40.1%的受访者选择“去红色景区旅游”,33.2%的受访者选择“欣赏红色作品(歌曲、影视等)”,14.3%的受访者选择“通过报刊、宣传栏、广播等传统媒体”,9.3%的受访者选择“听革命前辈讲述红色故事”。由此可见,除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网络新媒体和动漫游戏产品俨然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红色文化资源的主渠道。这也就提醒我们,应该迅速掌握新媒体技能,着力打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模式。相比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滞后的。在被问到“您认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多项选择)时,77.8%的大学生回答“内容枯燥”,67.3%的大学生回答“形式单一”,56.4%的大学生回答“方法落后”,12.7%的大学生回答“其他”。对于自己比较乐于接受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多项选择),80.2%的大学生选择“拍摄微视频”,76.9%的大学生选择“参观红色博物馆”,73.4%的大学生选择“举办红色音乐节”,65.1%的大学生选择“排演舞台情景剧”,51.2%的大学生选择“举行VR竞技大赛”。
总体上看,新时代的大学生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和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就更加看重物质享受,容易丧失崇高的理想追求;也不会因为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不高。相反,“他们朝气蓬勃、好學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他们在关心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心国家发展大局,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值得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二、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涉及两者如何相融的问题。由于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内容都十分庞杂,所以以往的做法大多缺乏整体设计,只是把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素材,零散地嵌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很难实现深度融入的效果。要想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明确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的切入点。
1.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肩负着培养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主渠道。“2018年版修订教材的整体框架设计是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求的分析探讨。”[3]其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可以融入红色文化的涵养。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可以融入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指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融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排除万难、勇于斗争、无私奉献、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不仅可以融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操,而且可以融入改革开放以来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不断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倶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在每个具体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中融入红色文化基因,也可以从整体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体现。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材中包含了吸收借鉴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要求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文化,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第六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一方面可以突出红色文化讲纪律、重法规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可以着重宣讲当前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步入法治化轨道。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侮辱诽谤英雄烈士将被依法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
2.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5]。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为背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编和下编为具体过程,“人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地称呼为‘红色文化’”[6]。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开启了“红船精神”;伴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我们锻造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我们锻造了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锻造了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先后凝练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又迸发了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新时代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不仅能够讲清楚红色文化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有效加深大学生对“四个选择”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真正接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结论。 3.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现成的红色文化元素,但这并不妨碍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构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阐发,作更加丰富的延伸。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时,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如何纠正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方法。在讲授“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时,可以结合毛主席的《实践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讲授“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在讲授“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时,必须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思辨性高、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恰当融入鲜活直观的红色文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当代对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4.红色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在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锻造了鲜明的红色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与时倶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的工作才能獲得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实际上,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而言,根本不存在融入红色文化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课程内容的设置早已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虽然这四门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与红色文化在育人方向、内容指向上高度契合,但具体到每门课程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却又是独特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各门课程根据各自内容特点,既广泛利用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又突出典型事件和地域性素材,进行维度不同的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通力合作,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确定红色文化融入的程序、程度、成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性、整体性的融入体系,再现学科特征,契合学科属性要求。”[9]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这就是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三、做好教学创新,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事实上,不管是根据上文的问卷调查,还是在其他学者的调研中,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我们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做好教学创新。
1.主体转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在过去知识匮乏、信息渠道单一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播。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因为单就知识与信息层面,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富有个性,强调独立,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或观念的灌输,因此板起面孔讲思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政课课堂,提高抬头率、点头率、回头率,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放下身段,与大学生平等交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人脑人心。”[10]具体到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开设专题研讨课,让学生课前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加以讨论、辩论,最后由教师作出引导、总结和升华。“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开设《矛盾论》、《实践论》学习专题,通过深入讨论,使大学生学精学深相关哲学原理,为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学习专题,通过充分学习,加深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形成逻辑的认知与认同,同时真正懂得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开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专题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设计《可爱的中国》、《梅岭三章》等专题,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热情,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启迪他们健康成长。”[11]专题式教学应该紧扣学生当下最关心、最疑惑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以红色文化为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注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得到正确结论,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入耳、人脑、入心、入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采取主持人方式,帮助引入和总结话题,也可以采取一人主讲、两人对辩、三人对谈、众人投票等方式来展开话题,总之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实现获得感的大幅提升。 2.载体更新,运用好网络时代的新手段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熟练运用着五花八门的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创造着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和网络技术,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12]只有树立“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做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使用青年人熟悉而乐见的交流方式和表达形式,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与吸引力。红色文化原本拥有无数鲜活生动的影音资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善加利用,必定可以极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然而以往的做法也许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应有的育人效果。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坚持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做好载体更新、话语翻新和形式创新,才能牢牢占据网络思政的主动权。2015年,一部将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丰富有趣的动漫形象再现输出的爱国主义题材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横空出世,很多网友评论:“再多的思想教育,还不如这部动画来得深刻。”2019年1月28日,另一部讲述“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动画《领风者》开播,同样引起了大学生的极大兴趣。此外,马克思的微信表情包上线,马克思还将嵌入当下最火的手游“王者荣耀”中。通过增加动漫、游戏等元素来改进思政课教学显然要比刻板、教条、机械化的传统方式更易令人接受。“随着游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VR)等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可将红色传统设计为游戏的形式,模拟红色传统形成的艰辛过程,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红色传统的形成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红色传统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传统。”[13]总之,我们应该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新颖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努力打造“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思政课。
3.用好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長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专门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的物质载体。截至2017年3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按照就近原则,与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是开展实践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的好场所,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访谈摄影、视频记录等形式,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并非只是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里的陈列物,而是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校利用节假日时间或寒暑假时间,策划和组织大学生假期下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义务支教、大学生社会考察团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党的政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14]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从本质上说,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它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而只有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6]
4.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倶黑。”(《荀子·劝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成长环境,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功能。大致而言,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筑或雕塑等物质形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学术氛围,定期邀请红色文化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各种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等,开展一些缅怀、纪念活动。四是利用校园资源,如报纸、广播、海报、横幅、标语、图片等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五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工作。六是运用网络传播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注重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的网络形式弘扬红色文化。[14]此外,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发挥同辈群体的辐射效应,也是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环境,可以和思政课教学形成同向合力,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红色文化的滋养浸润,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3]本书编写组,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2-2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6]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6.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前言II.
[9]李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19-22.
[10]李明.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9-01-25(9).
[11]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12]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13]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3-8.
[14]聂继红.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融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4):33-39.
[关键词]红色文化;学情;教材建设;教学创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总体要求为全面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南。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融入红色文化是实现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激烈。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甚至做出某些歪曲革命历史、诋毁革命英雄的恶劣行为,触犯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障,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题中之义,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才。近年来,红色文化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形成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为新时代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做好学情分析,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情分析,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搞好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为此,笔者于2019年1月1日至31日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一共回收32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120份,有效率达96%。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认同情况和接触渠道三个方面来设计,结果分析如下。
1.对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形态是指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纪念场馆等实物;精神形态是指革命文献、文艺作品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91.4%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家乡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较为了解,82.6%的受访者表示对大学所在地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较为了解;89.7%的受访者参观过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90.2%的受访者在未来一年有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的打算。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基地是革命战争遗址(46.1%),其次是纪念场馆(23.5%),第三是领袖故居(17.2%),还有13.2%的人选择其他。大学生最喜欢的参观方式是体验式(60.5%),其次是讲解式(21.2%),第三是报告式(9.7%),8.6%的人选择其他方式。94.3%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切实提高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2.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认知不足
相较于对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认知与热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形态的把握不容乐观。在被问到“闲暇时您会欣赏经典红色作品吗”时,只有32.9%的受访者选择“经常阅读有关著作、观看影视作品、听唱红色歌曲,并且很感兴趣”,28.3%的受访者选择“课堂作业要求或其他必要情况下不得不接触”,24.1%的受访者选择“有时从老一辈那里了解到,不会主动搜寻”,14.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感兴趣”。对于经典红色作品,大学生们缺乏主动接触、深入了解的兴趣,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实现受众群体从接触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的不断转化。相对而言,大学生对于当前的时事热点更为关注。在被问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您是否观看并学习”时,61.6%的受访者表示“观看过,并认真学习了”,25.9%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并关注了”,只有12.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了解”。虽然大学生们平时不太主动关注红色文化,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红色教育的影响,以及生活在红色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的。在有关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多项选择中,70.6%的大学生选择“热爱祖国”,64.9%的大学生选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3.2%的大学生选择“艰苦奋斗”,40.5%的大学生选择“无私奉献”,38.0%的大学生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12.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这些认识反映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实质的大致理解,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占比略微偏低,这就需要思政课着重加以改进提高。
3.对红色文化的作用有深刻的认同感
对于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教育功能,大学生普遍表示肯定,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在回答“如何看待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的关系”时,87.3%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其发扬与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10.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有关教育,但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2.3%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对于当今社会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在被问到“您是否需要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54.5%的受访者选择“很有必要”,31.2%的受访者选择“有必要”,8.0%的受访者选择“一般”,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必要”。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总和超过85%,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保有旺盛的需求。关于红色文化具体作用的多项选择,92.7%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爱国主义,81.9%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8.3%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60.5%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和作用,既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又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这是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的重要途径。 4.接触红色文化的渠道多元化
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2018级大学新生中有超过70%都是“00后”,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进入“00后”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进步,新时代的年轻人接触、参与红色文化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等传统渠道,而是更加多元化。在被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红色文化的”(多项选择)时,86.7%的受访者选择“通过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62.5%的受访者选择“通过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55.9%的受访者选择“动漫和网络游戏”,40.1%的受访者选择“去红色景区旅游”,33.2%的受访者选择“欣赏红色作品(歌曲、影视等)”,14.3%的受访者选择“通过报刊、宣传栏、广播等传统媒体”,9.3%的受访者选择“听革命前辈讲述红色故事”。由此可见,除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网络新媒体和动漫游戏产品俨然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红色文化资源的主渠道。这也就提醒我们,应该迅速掌握新媒体技能,着力打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模式。相比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滞后的。在被问到“您认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多项选择)时,77.8%的大学生回答“内容枯燥”,67.3%的大学生回答“形式单一”,56.4%的大学生回答“方法落后”,12.7%的大学生回答“其他”。对于自己比较乐于接受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多项选择),80.2%的大学生选择“拍摄微视频”,76.9%的大学生选择“参观红色博物馆”,73.4%的大学生选择“举办红色音乐节”,65.1%的大学生选择“排演舞台情景剧”,51.2%的大学生选择“举行VR竞技大赛”。
总体上看,新时代的大学生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和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就更加看重物质享受,容易丧失崇高的理想追求;也不会因为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不高。相反,“他们朝气蓬勃、好學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他们在关心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心国家发展大局,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值得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二、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涉及两者如何相融的问题。由于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内容都十分庞杂,所以以往的做法大多缺乏整体设计,只是把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素材,零散地嵌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很难实现深度融入的效果。要想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明确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的切入点。
1.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肩负着培养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主渠道。“2018年版修订教材的整体框架设计是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求的分析探讨。”[3]其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可以融入红色文化的涵养。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可以融入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指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融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排除万难、勇于斗争、无私奉献、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不仅可以融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操,而且可以融入改革开放以来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不断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倶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在每个具体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中融入红色文化基因,也可以从整体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体现。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材中包含了吸收借鉴中国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要求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文化,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第六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一方面可以突出红色文化讲纪律、重法规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可以着重宣讲当前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步入法治化轨道。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侮辱诽谤英雄烈士将被依法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
2.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5]。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为背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编和下编为具体过程,“人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地称呼为‘红色文化’”[6]。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开启了“红船精神”;伴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我们锻造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我们锻造了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锻造了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先后凝练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又迸发了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新时代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不仅能够讲清楚红色文化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有效加深大学生对“四个选择”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真正接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结论。 3.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现成的红色文化元素,但这并不妨碍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构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阐发,作更加丰富的延伸。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时,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如何纠正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方法。在讲授“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时,可以结合毛主席的《实践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讲授“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在讲授“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时,必须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思辨性高、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恰当融入鲜活直观的红色文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当代对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4.红色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在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锻造了鲜明的红色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与时倶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的工作才能獲得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实际上,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而言,根本不存在融入红色文化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课程内容的设置早已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虽然这四门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与红色文化在育人方向、内容指向上高度契合,但具体到每门课程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却又是独特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各门课程根据各自内容特点,既广泛利用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又突出典型事件和地域性素材,进行维度不同的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通力合作,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确定红色文化融入的程序、程度、成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性、整体性的融入体系,再现学科特征,契合学科属性要求。”[9]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这就是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三、做好教学创新,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事实上,不管是根据上文的问卷调查,还是在其他学者的调研中,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我们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做好教学创新。
1.主体转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在过去知识匮乏、信息渠道单一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播。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因为单就知识与信息层面,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富有个性,强调独立,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或观念的灌输,因此板起面孔讲思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政课课堂,提高抬头率、点头率、回头率,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放下身段,与大学生平等交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人脑人心。”[10]具体到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开设专题研讨课,让学生课前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加以讨论、辩论,最后由教师作出引导、总结和升华。“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开设《矛盾论》、《实践论》学习专题,通过深入讨论,使大学生学精学深相关哲学原理,为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开设《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学习专题,通过充分学习,加深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形成逻辑的认知与认同,同时真正懂得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开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专题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设计《可爱的中国》、《梅岭三章》等专题,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热情,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启迪他们健康成长。”[11]专题式教学应该紧扣学生当下最关心、最疑惑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以红色文化为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注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得到正确结论,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入耳、人脑、入心、入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采取主持人方式,帮助引入和总结话题,也可以采取一人主讲、两人对辩、三人对谈、众人投票等方式来展开话题,总之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实现获得感的大幅提升。 2.载体更新,运用好网络时代的新手段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熟练运用着五花八门的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创造着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和网络技术,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12]只有树立“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做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使用青年人熟悉而乐见的交流方式和表达形式,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与吸引力。红色文化原本拥有无数鲜活生动的影音资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善加利用,必定可以极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然而以往的做法也许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应有的育人效果。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坚持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做好载体更新、话语翻新和形式创新,才能牢牢占据网络思政的主动权。2015年,一部将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丰富有趣的动漫形象再现输出的爱国主义题材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横空出世,很多网友评论:“再多的思想教育,还不如这部动画来得深刻。”2019年1月28日,另一部讲述“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动画《领风者》开播,同样引起了大学生的极大兴趣。此外,马克思的微信表情包上线,马克思还将嵌入当下最火的手游“王者荣耀”中。通过增加动漫、游戏等元素来改进思政课教学显然要比刻板、教条、机械化的传统方式更易令人接受。“随着游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VR)等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可将红色传统设计为游戏的形式,模拟红色传统形成的艰辛过程,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红色传统的形成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红色传统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传统。”[13]总之,我们应该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新颖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努力打造“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思政课。
3.用好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長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专门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的物质载体。截至2017年3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按照就近原则,与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是开展实践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的好场所,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访谈摄影、视频记录等形式,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并非只是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里的陈列物,而是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校利用节假日时间或寒暑假时间,策划和组织大学生假期下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义务支教、大学生社会考察团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党的政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14]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从本质上说,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它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而只有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6]
4.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倶黑。”(《荀子·劝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成长环境,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功能。大致而言,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筑或雕塑等物质形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学术氛围,定期邀请红色文化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各种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等,开展一些缅怀、纪念活动。四是利用校园资源,如报纸、广播、海报、横幅、标语、图片等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五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工作。六是运用网络传播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注重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的网络形式弘扬红色文化。[14]此外,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发挥同辈群体的辐射效应,也是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环境,可以和思政课教学形成同向合力,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红色文化的滋养浸润,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3]本书编写组,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22-2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6]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6.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前言II.
[9]李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19-22.
[10]李明.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9-01-25(9).
[11]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12]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13]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3-8.
[14]聂继红.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融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4):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