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探究学习;设疑;开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B)—0046—01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呢?
一、教师的指导是有目标、有步骤探究的指南针
无论是在课内探究还是在课外探究,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才能使探究更加有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稍长一些,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不能按计划完成。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这篇小说篇幅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对课文进行探究性阅读。学生只有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才能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而让学生没有目标随意去探究,只能是事倍功半,不能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二、教师巧妙设疑是开启学生有效探究的金钥匙
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设疑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大脑皮层在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兴奋水平高,意识觉醒状态良好,感知敏捷,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学习效率高,会为探究问题得不到满足产生坚持不懈的行为。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探究课内或课外的知识就会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那么,教师怎样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等方法。设疑还要具体,难易适度,设置问题是让学生思考分析的,而不是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设置不具体,太难或太易都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能太难。如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杨修的死因,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性格的?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太盲目。学生会无从下手,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果先由教师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再从具体的小问题入手:文中的小故事,表现了杨修的哪些才能?曹操有怎样的态度?学生如果把这些小问题总结起来,就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了。另外,问题设置得太容易,也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会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上升。如课堂上教师常常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这些提问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学生的有效探究是无效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提出假设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尝试,大胆假设。学生经常怕说错了会遭到同学和教师的取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新知”。当学生的探究有了新发现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有效的探究创造条件。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学生知识的积累,为解决更多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别人不能。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备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只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光投向课外。课外获取语文知识的活动是丰富的。如课外,教师可推荐有益读物;可指导学生写日记、笔记、办黑板报、墙报;可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这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和熟悉社会,就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会为有效探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1(B)—0046—01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呢?
一、教师的指导是有目标、有步骤探究的指南针
无论是在课内探究还是在课外探究,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才能使探究更加有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稍长一些,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不能按计划完成。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这篇小说篇幅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对课文进行探究性阅读。学生只有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才能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而让学生没有目标随意去探究,只能是事倍功半,不能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二、教师巧妙设疑是开启学生有效探究的金钥匙
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设疑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大脑皮层在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兴奋水平高,意识觉醒状态良好,感知敏捷,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学习效率高,会为探究问题得不到满足产生坚持不懈的行为。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探究课内或课外的知识就会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那么,教师怎样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等方法。设疑还要具体,难易适度,设置问题是让学生思考分析的,而不是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设置不具体,太难或太易都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能太难。如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杨修的死因,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性格的?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太盲目。学生会无从下手,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果先由教师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再从具体的小问题入手:文中的小故事,表现了杨修的哪些才能?曹操有怎样的态度?学生如果把这些小问题总结起来,就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了。另外,问题设置得太容易,也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会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上升。如课堂上教师常常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这些提问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学生的有效探究是无效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提出假设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尝试,大胆假设。学生经常怕说错了会遭到同学和教师的取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新知”。当学生的探究有了新发现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有效的探究创造条件。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学生知识的积累,为解决更多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别人不能。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备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只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光投向课外。课外获取语文知识的活动是丰富的。如课外,教师可推荐有益读物;可指导学生写日记、笔记、办黑板报、墙报;可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这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和熟悉社会,就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会为有效探究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