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了尝试和探讨。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一、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会看数学书。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我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看书方法。
1.概念型教材。采用“三看”的方法进行自学。一看(粗看):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二看(细看):根据学习要点看,有目的、按顺序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我用小黑板出示学习要点,提出教材的重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听课和复习时目的明确。如教学质数、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要点: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100以内的质数;能记住20以内的质数。学生从学习要点可以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及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复习时便可有的放矢。三看(精看):再看重点内容,力求掌握。一边看,一边提出疑难问题。预习时,如果提出的问题在书上找不到答案,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听课,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解决问题型教材。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自学及解答问题有两方面的障碍:一是文字障碍,二是思维障碍。因此,我在教学解决问题题目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为分析数量关系作好准备。对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题,而且提出了读每一遍的要求:第一遍,了解题目讲的什么事情,过程怎样。第二遍,找出条件和问题。第三遍,找出隐蔽条件及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词语。这样,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把该题的具体条件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和选择,以确定正确的解题途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李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每天看6页,8天只看完了这本书的一半。从这以后,他每天多看2页,问看完这本书共要多少天?
学生读第一遍后,知道了题目叙述的是两段时间看书的问题;读第二遍,找出了条件:前8天每天看6页,以后每天多看2页;问题是书的总页数。读第三遍时,学生注意到“一半”是隐蔽条件,也是关键词语。在排除文字障碍及完全弄清题意后,学生再看分析的文字及算式就容易得多了。当然,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个应用题都如此按部就班地读三遍,当他们对这种读题的三遍法谙熟后,就会应用自如地完成三遍读题法的要求。实施三遍读题法后,学生因为明白了怎样读题及读每一遍的目的,再加之教给学生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自学应用题的能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应用题,则采取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或者完全讲解的方法,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计算型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类计算型教材的文字叙述较少,这对于学生弄清算理,了解新旧知识的衔接是不利的。在五、六年级,可以教学生掌握自学计算型教材的方法。我采用“看、想、试”的方法,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即看:看例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每步计算用到了哪些旧知识,二想如何归纳计算的步骤,三想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试:用已获得的计算法则计算,并对照例题检查。在自学计算型教材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草稿本和笔,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计算步骤,不妨在草稿本上再写得详细点,以此了解推导法则的全部思维过程。
二、学生写学习要点,培养归纳能力
在培养学生看书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学生在看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写出教材的学习要点。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完善地写出一些教材的学习要点。如梯形一节,考虑到教材的结构、要点与平行四边形基本一致,便采用了自学法。大多数学生归纳的学习要点是:掌握梯形的定义,解梯形的高及底,了解等腰梯形的意义及特征。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已基本把握,对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也比较了解,因而准确地选用了“掌握”“了解”这些表示要求的词语。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写的学习要点看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学生根据自学写出教材的学习要点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鼓励学生提问,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让学生学会看书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教给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当堂释疑。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释疑:(1)对属于基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并口述出来。(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全体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口答。(3)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首先充分肯定提问者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抓住本节知识要点,或启发、或提出中间问题,学生中智力较好者可望解决。当然,这类问题,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作答。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不可花时间太多,以免本末倒置。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第一,自学,是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讲解或与之对立,应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第二,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能为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并使之程序化。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对难度较大的内容,不可完全采用自学法。第四,要持之以恒,鼓励学生自觉地实施。第五,要充分正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切忌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第六,注意自学效果检测,随时纠正学生自学方法上的偏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一、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会看数学书。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我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看书方法。
1.概念型教材。采用“三看”的方法进行自学。一看(粗看):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二看(细看):根据学习要点看,有目的、按顺序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我用小黑板出示学习要点,提出教材的重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听课和复习时目的明确。如教学质数、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要点: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100以内的质数;能记住20以内的质数。学生从学习要点可以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及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复习时便可有的放矢。三看(精看):再看重点内容,力求掌握。一边看,一边提出疑难问题。预习时,如果提出的问题在书上找不到答案,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听课,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解决问题型教材。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自学及解答问题有两方面的障碍:一是文字障碍,二是思维障碍。因此,我在教学解决问题题目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为分析数量关系作好准备。对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题,而且提出了读每一遍的要求:第一遍,了解题目讲的什么事情,过程怎样。第二遍,找出条件和问题。第三遍,找出隐蔽条件及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词语。这样,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把该题的具体条件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和选择,以确定正确的解题途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李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每天看6页,8天只看完了这本书的一半。从这以后,他每天多看2页,问看完这本书共要多少天?
学生读第一遍后,知道了题目叙述的是两段时间看书的问题;读第二遍,找出了条件:前8天每天看6页,以后每天多看2页;问题是书的总页数。读第三遍时,学生注意到“一半”是隐蔽条件,也是关键词语。在排除文字障碍及完全弄清题意后,学生再看分析的文字及算式就容易得多了。当然,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个应用题都如此按部就班地读三遍,当他们对这种读题的三遍法谙熟后,就会应用自如地完成三遍读题法的要求。实施三遍读题法后,学生因为明白了怎样读题及读每一遍的目的,再加之教给学生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自学应用题的能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应用题,则采取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或者完全讲解的方法,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计算型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类计算型教材的文字叙述较少,这对于学生弄清算理,了解新旧知识的衔接是不利的。在五、六年级,可以教学生掌握自学计算型教材的方法。我采用“看、想、试”的方法,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即看:看例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每步计算用到了哪些旧知识,二想如何归纳计算的步骤,三想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试:用已获得的计算法则计算,并对照例题检查。在自学计算型教材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草稿本和笔,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计算步骤,不妨在草稿本上再写得详细点,以此了解推导法则的全部思维过程。
二、学生写学习要点,培养归纳能力
在培养学生看书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学生在看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写出教材的学习要点。大多数学生能比较完善地写出一些教材的学习要点。如梯形一节,考虑到教材的结构、要点与平行四边形基本一致,便采用了自学法。大多数学生归纳的学习要点是:掌握梯形的定义,解梯形的高及底,了解等腰梯形的意义及特征。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已基本把握,对各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也比较了解,因而准确地选用了“掌握”“了解”这些表示要求的词语。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写的学习要点看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学生根据自学写出教材的学习要点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鼓励学生提问,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让学生学会看书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教给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当堂释疑。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释疑:(1)对属于基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并口述出来。(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全体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口答。(3)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首先充分肯定提问者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抓住本节知识要点,或启发、或提出中间问题,学生中智力较好者可望解决。当然,这类问题,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作答。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不可花时间太多,以免本末倒置。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第一,自学,是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讲解或与之对立,应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第二,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能为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并使之程序化。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对难度较大的内容,不可完全采用自学法。第四,要持之以恒,鼓励学生自觉地实施。第五,要充分正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切忌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第六,注意自学效果检测,随时纠正学生自学方法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