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各种行为决策遵循的是成本—效用原则。生育行为作为家庭的一种经济投资,父母与子女从中各取所需,并为自己的需要支付了相应的成本。
【关键词】:父母;子女;生育行为;成本;效用
一、家庭生育行为的成本
生育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生”和“育”的过程实际上就类似于一种投资或成本支出。父母对生育做出投资是期望获得相应收益的,即对生育的“正效用”充满期待,否则父母不会进行生育行为。而任何投资交易行为都至少有两方,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所失,一方的收益就是另一方的成本。生育投资也不例外,父母在生育行为中支付成本是为了收获相应的效益,这个效益的提供者的子女,对子女来说,这是为了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成本效用理论中孩子的效用可以视为子女为了从父母那里获得基本的生存的机会、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以此来论证父母与子女作为生育行为的参与者,他们从中各取所需,并为自己的需要支付了相应的成本。
(一)父母所支付的成本分析
父母在生育投资中所支付的成本是指父母在整个生养孩子过程中所消耗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等。下面将父母的这种成本支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1.直接成本
孩子的直接成本是指家庭为抚养孩子所付出的所有费用。它由孩子出生前和出生后两大费用支出构成。孩子出生后,又可分为成年以前和成年以后两个部分。孩子出生前的直接成本主要由孕检费用、因妊娠增加医疗费用、额外营养费用和住院接生费等。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抚养孩子从0—18周岁的费用,孩子抚养费用主要包括孩子日常的吃、穿、用、娱乐和医疗健康保险以及教育费用等。孩子成年后,孩子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子女的婚姻支出上,表现为嫁妆、聘礼、婚房等。
2.间接成本
孩子的间接成本是指家庭为抚养孩子所耗费的时间,即孩子的机会成本。具体包括:母亲妊娠和哺育期间的工资收入;父母因照顾孩子失去受教育、流动和工作的机会,从而失去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还有由于照料孩子,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消费水平下降、时间损失以及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等等。
(二)子女所支付的成本分析
子女所支付的成本是指子女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而获得生命以及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东西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层面的支出,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支出。
1.物质成本
子女所须支付的物质成本是指子女作为家庭劳动力所提供的经济支持。具体地说,它包括:子女成长为劳动力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以后,要为家庭和父母承担的劳务以及创造的经济收入;父母年老后,承担相应的养老费用和医疗保健费用;子女为了赡养父母,所失去的可能收入等等。
2.精神成本
子女所须支付的精神成本是指其自出生以来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所消耗的精神的多少。子女作为特殊的“消费品”,不仅要为家庭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而这正是子女所需支付的精神成本
二、成本—效益原则
家庭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因此,家庭在生育投资中也会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本文认为家庭在生育选择、家庭教育、子女婚嫁问题上都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以保障父母生育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一)生育选择
家庭生育行为是理性行为,父母在进行生育抉择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以获取最大化效用满足为目标。虽然各个家庭的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生育行为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基于对事件的利弊关系进行判断、权衡后选择的结果。这种权衡和判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育数量选择和孩子性别选择。
1.生育数量
在生育数量的选择上,如果孩子的成本大于效用,则对孩子的需求下降,倾向于少生或者不生;若成本低于效用,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上升,倾向于多生。
2.孩子性别
在孩子性别的选择上,父母会对比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成本效益问题,最终会做出成本低收益大的或相同成本下收益大的选择。当然,在成本和收益比较上,每个家庭会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家庭侧重于孩子的消费效用,有些家庭则侧重与孩子的经济效用、家庭效用,因而每个家庭针对自己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生育性别偏好。通常情况而言,目前中国社会男孩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家庭效用等方面较女孩而言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效用,因此,中国家庭在生育孩子时更多地表现出偏向于男孩的倾向。
(二)家庭教育
家庭的成本—效益原则还体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教育投资上。父母追求孩子效用最大化的思想无形地渗透在对子女家庭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家庭的孝道教育。此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
1.孝道教育
孝,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是第一位的。孝顺父母就是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安排。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孝的教育其实是父母最大限度地获得孩子效用的保障。换句话说,孝道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契约,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父母的投资得到保障。从孩子的消费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了较大满足;从孩子的经济效用和保障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对父母来说,是未来收益的重要保证;从孩子的家庭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自觉承担起家族传承和家业继承的责任,这也是对父母效益的有效保障。
2.教育投资
让子女接受教育是父母对未来收益和未来发展的投资,在投资中,父母会从立足于自身的需要,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来判断他们的投入和收益,从而最终决定他们的投资选择。
(1)当教育成本与收益相当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是正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认为教育投资与收益收支平衡。同时父母的心理的行为也基本处于平衡和正常状态,会维持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直至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业结束。
(2)当教育成本大于收益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是在浪费钱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认为教育投资高收益低,父母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并伴随着某种消极情绪,相应地,父母在行动上会采取降低孩子教育成本投入的方法来减少教育投资收益低的损失。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孩子接受高级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或升学受挫,父母就不会对教育投资有太大的热情。相应地,父母为了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会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将这部分费用投入到其他可以投资并能带来收益的物品(如房子、黄金等)上。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后,孩子的教育投资却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
(3)当教育成本小于收益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前景看好。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认为投资教育有利可图,父母的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会激发教育投资热情,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三)子女婚嫁
子女成年后的婚嫁选择和家庭情况直接关系父母的投资收益问题,因此,在安排子女婚嫁时,父母必然会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保证自己的预期收益。
父母通常会把自己的收益问题作为变量纳入到子女婚姻的安排过程中予以考虑,在做出有关子女婚姻的决策前,对子女婚嫁对象的生活空间、经济情况、家庭教养、个人能力、性格脾气、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这些问题的测度和处置,既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未来婚姻幸福的寄望,也隐含了父母个人对自己将来在经济、物质、精神等生活方面可能得到的来自子女方面的支持的保障程度的考虑,也就是说子女的婚嫁是父母的又一次投资,这次投资不仅决定其未来的收益问题还决定了其生育投资的所获得的收益,而这正是父母喜欢干涉子女婚姻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父母;子女;生育行为;成本;效用
一、家庭生育行为的成本
生育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生”和“育”的过程实际上就类似于一种投资或成本支出。父母对生育做出投资是期望获得相应收益的,即对生育的“正效用”充满期待,否则父母不会进行生育行为。而任何投资交易行为都至少有两方,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所失,一方的收益就是另一方的成本。生育投资也不例外,父母在生育行为中支付成本是为了收获相应的效益,这个效益的提供者的子女,对子女来说,这是为了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成本效用理论中孩子的效用可以视为子女为了从父母那里获得基本的生存的机会、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以此来论证父母与子女作为生育行为的参与者,他们从中各取所需,并为自己的需要支付了相应的成本。
(一)父母所支付的成本分析
父母在生育投资中所支付的成本是指父母在整个生养孩子过程中所消耗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等。下面将父母的这种成本支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1.直接成本
孩子的直接成本是指家庭为抚养孩子所付出的所有费用。它由孩子出生前和出生后两大费用支出构成。孩子出生后,又可分为成年以前和成年以后两个部分。孩子出生前的直接成本主要由孕检费用、因妊娠增加医疗费用、额外营养费用和住院接生费等。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抚养孩子从0—18周岁的费用,孩子抚养费用主要包括孩子日常的吃、穿、用、娱乐和医疗健康保险以及教育费用等。孩子成年后,孩子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子女的婚姻支出上,表现为嫁妆、聘礼、婚房等。
2.间接成本
孩子的间接成本是指家庭为抚养孩子所耗费的时间,即孩子的机会成本。具体包括:母亲妊娠和哺育期间的工资收入;父母因照顾孩子失去受教育、流动和工作的机会,从而失去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还有由于照料孩子,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消费水平下降、时间损失以及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等等。
(二)子女所支付的成本分析
子女所支付的成本是指子女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而获得生命以及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所必须支付的东西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层面的支出,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支出。
1.物质成本
子女所须支付的物质成本是指子女作为家庭劳动力所提供的经济支持。具体地说,它包括:子女成长为劳动力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以后,要为家庭和父母承担的劳务以及创造的经济收入;父母年老后,承担相应的养老费用和医疗保健费用;子女为了赡养父母,所失去的可能收入等等。
2.精神成本
子女所须支付的精神成本是指其自出生以来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所消耗的精神的多少。子女作为特殊的“消费品”,不仅要为家庭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而这正是子女所需支付的精神成本
二、成本—效益原则
家庭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因此,家庭在生育投资中也会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本文认为家庭在生育选择、家庭教育、子女婚嫁问题上都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以保障父母生育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一)生育选择
家庭生育行为是理性行为,父母在进行生育抉择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以获取最大化效用满足为目标。虽然各个家庭的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生育行为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基于对事件的利弊关系进行判断、权衡后选择的结果。这种权衡和判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育数量选择和孩子性别选择。
1.生育数量
在生育数量的选择上,如果孩子的成本大于效用,则对孩子的需求下降,倾向于少生或者不生;若成本低于效用,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上升,倾向于多生。
2.孩子性别
在孩子性别的选择上,父母会对比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成本效益问题,最终会做出成本低收益大的或相同成本下收益大的选择。当然,在成本和收益比较上,每个家庭会有不同的标准,有些家庭侧重于孩子的消费效用,有些家庭则侧重与孩子的经济效用、家庭效用,因而每个家庭针对自己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生育性别偏好。通常情况而言,目前中国社会男孩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家庭效用等方面较女孩而言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效用,因此,中国家庭在生育孩子时更多地表现出偏向于男孩的倾向。
(二)家庭教育
家庭的成本—效益原则还体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教育投资上。父母追求孩子效用最大化的思想无形地渗透在对子女家庭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家庭的孝道教育。此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
1.孝道教育
孝,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是第一位的。孝顺父母就是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安排。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孝的教育其实是父母最大限度地获得孩子效用的保障。换句话说,孝道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契约,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父母的投资得到保障。从孩子的消费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了较大满足;从孩子的经济效用和保障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对父母来说,是未来收益的重要保证;从孩子的家庭效用看,孝道要求子女自觉承担起家族传承和家业继承的责任,这也是对父母效益的有效保障。
2.教育投资
让子女接受教育是父母对未来收益和未来发展的投资,在投资中,父母会从立足于自身的需要,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来判断他们的投入和收益,从而最终决定他们的投资选择。
(1)当教育成本与收益相当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是正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认为教育投资与收益收支平衡。同时父母的心理的行为也基本处于平衡和正常状态,会维持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直至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业结束。
(2)当教育成本大于收益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是在浪费钱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认为教育投资高收益低,父母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并伴随着某种消极情绪,相应地,父母在行动上会采取降低孩子教育成本投入的方法来减少教育投资收益低的损失。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孩子接受高级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或升学受挫,父母就不会对教育投资有太大的热情。相应地,父母为了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会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将这部分费用投入到其他可以投资并能带来收益的物品(如房子、黄金等)上。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家庭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后,孩子的教育投资却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
(3)当教育成本小于收益时,父母感觉供孩子上学前景看好。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认为投资教育有利可图,父母的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会激发教育投资热情,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三)子女婚嫁
子女成年后的婚嫁选择和家庭情况直接关系父母的投资收益问题,因此,在安排子女婚嫁时,父母必然会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保证自己的预期收益。
父母通常会把自己的收益问题作为变量纳入到子女婚姻的安排过程中予以考虑,在做出有关子女婚姻的决策前,对子女婚嫁对象的生活空间、经济情况、家庭教养、个人能力、性格脾气、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这些问题的测度和处置,既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未来婚姻幸福的寄望,也隐含了父母个人对自己将来在经济、物质、精神等生活方面可能得到的来自子女方面的支持的保障程度的考虑,也就是说子女的婚嫁是父母的又一次投资,这次投资不仅决定其未来的收益问题还决定了其生育投资的所获得的收益,而这正是父母喜欢干涉子女婚姻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