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长期的,为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上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创新,要做到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手段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同时还举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活动,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创业教育社会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应坚持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心理调适能力和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就业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侧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做是主要目的。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要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将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实践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但是,目前,许多毕业生都未能清楚地给自己定位,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应该且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参加工作。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因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且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就导致其丧失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高级技工缺口较大,近软件行业的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多万。所以,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的“灰领”将成为未来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是“灰领”人才培养的直接摇篮。然而,如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急缺“灰领”人才,另一方面是就业存在问题。两者相比,便可得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及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进而出现了就业结构性的矛盾。
(三)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较低
虽然,目前社会对蓝领、灰领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仍然较低,缺乏认同感。在社会地位上,高职高专教育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一直处在“次等教育”的地位,致使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高职高专教育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心态,造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在生源方面存在问题。此外,用人单位和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对于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盲目地录用高学历人才。目前,很多企业都实行以学历来进行的差别待遇,无形中降低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档次,加深了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四)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时,因缺乏社会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应聘信息与招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大学生处在就业的劣势环节,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引导以及个性的塑造。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仍比较狭隘,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内容。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致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较为盲目,缺乏指导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
改革老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眼光,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围绕“教学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预测、就业工作评价”等做系统调研,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调研平台,促使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下功夫。调研力争覆盖面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数据详实,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找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就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初见成效。
前两年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为主;第五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实习。学校统一安排之前,与一些实习单位进行“订单式”合作,即实习单位可以自行选拔一部分学生到该单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经过考核和“双向”选择,大部分学生留在该单位工作;职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有就业意向的顶岗实习(即就业见习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深受学生欢迎及用人单位好评。
三、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明确以“创新”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在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创新理念,敢想、敢试、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结合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和对口单位的要求,行业发展等实际情况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就业工作。例如: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就业说明会;大学生就业促进会;就业主题讲座,专场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人文知识竞赛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等均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授经验,拓宽就业门路
聘请往届成功升入本科的学生为“升本”辅导老师,回校作专题讲座,传授升本经验,并建立联系渠道,随时为学弟学妹解决问题,取得很好效果。邀请曾做过村官的学生为“考村官、社区工作者”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报考村官和社区工作者,传授报考经验,指导学生提前着手准备。
(二)勤沟通,解决就业困难
开展“就业路上我们在一起”一对一服务,由学生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服务队,服务的内容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分散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做法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三)实行学生主任、辅导员下教研室制度
根据所带学生专业的不同,将学生主任、辅导员划分到各个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各项活动。深入了解各专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与企业多方接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用人单位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针对应届毕业生多的特点,突破原有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企业调查的方式,学院全体老师参与下企业调查,切实走进企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大大提高了实习签约率。
(五)将企业请进来
邀请十余家企业来学校进行宣讲,如泰利达电脑公司、振兴房地产、惠友公司、盘锦移动公司等。
(六)重点帮助就业困难学生
筛查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逐个分析原因,逐个帮助其落实就业单位。帮助确定有就业困难的;身体残疾;自然条件较差;专业水平较差的学生落实就业单位。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管理创新就业工作下移系部以后,将成为系部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并列。对学生就业工作要从就业定位、指导服务、市场建设、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在就业定位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指导服务上,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增加软硬件,完善各类管理办法;在市场建设上,要巩固接收毕业生多的第一梯队单位,积极开拓有安排学生就业潜力的第二梯队单位,认真培育新的就业单位;在网站建设上,要将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将企业的招聘信息同时在网站上发布,将面试注意事项及时向学生公布,引导学生及时掌握信息,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2]张琴,王同岭,姜云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
[3]朱益新.对开展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
[4]潘新华.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10,07.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工作;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应坚持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心理调适能力和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就业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侧重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做是主要目的。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要体现双百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理念,即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神圣使命,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全员全程开展就业工作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将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实践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但是,目前,许多毕业生都未能清楚地给自己定位,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应该且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参加工作。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因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且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就导致其丧失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高级技工缺口较大,近软件行业的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多万。所以,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的“灰领”将成为未来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是“灰领”人才培养的直接摇篮。然而,如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急缺“灰领”人才,另一方面是就业存在问题。两者相比,便可得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及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进而出现了就业结构性的矛盾。
(三)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较低
虽然,目前社会对蓝领、灰领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可度仍然较低,缺乏认同感。在社会地位上,高职高专教育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一直处在“次等教育”的地位,致使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高职高专教育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心态,造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在生源方面存在问题。此外,用人单位和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对于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盲目地录用高学历人才。目前,很多企业都实行以学历来进行的差别待遇,无形中降低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档次,加深了社会大众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四)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时,因缺乏社会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应聘信息与招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大学生处在就业的劣势环节,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引导以及个性的塑造。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仍比较狭隘,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内容。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致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较为盲目,缺乏指导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
改革老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眼光,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围绕“教学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预测、就业工作评价”等做系统调研,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调研平台,促使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下功夫。调研力争覆盖面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数据详实,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找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就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初见成效。
前两年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为主;第五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实习。学校统一安排之前,与一些实习单位进行“订单式”合作,即实习单位可以自行选拔一部分学生到该单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经过考核和“双向”选择,大部分学生留在该单位工作;职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有就业意向的顶岗实习(即就业见习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深受学生欢迎及用人单位好评。
三、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明确以“创新”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在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创新理念,敢想、敢试、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结合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和对口单位的要求,行业发展等实际情况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就业工作。例如:校企合作“就业导向型订单培养”,学生就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就业说明会;大学生就业促进会;就业主题讲座,专场招聘会,创业计划大赛,人文知识竞赛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等均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授经验,拓宽就业门路
聘请往届成功升入本科的学生为“升本”辅导老师,回校作专题讲座,传授升本经验,并建立联系渠道,随时为学弟学妹解决问题,取得很好效果。邀请曾做过村官的学生为“考村官、社区工作者”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报考村官和社区工作者,传授报考经验,指导学生提前着手准备。
(二)勤沟通,解决就业困难
开展“就业路上我们在一起”一对一服务,由学生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服务队,服务的内容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分散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做法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三)实行学生主任、辅导员下教研室制度
根据所带学生专业的不同,将学生主任、辅导员划分到各个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各项活动。深入了解各专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与企业多方接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与用人单位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针对应届毕业生多的特点,突破原有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企业调查的方式,学院全体老师参与下企业调查,切实走进企业,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大大提高了实习签约率。
(五)将企业请进来
邀请十余家企业来学校进行宣讲,如泰利达电脑公司、振兴房地产、惠友公司、盘锦移动公司等。
(六)重点帮助就业困难学生
筛查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逐个分析原因,逐个帮助其落实就业单位。帮助确定有就业困难的;身体残疾;自然条件较差;专业水平较差的学生落实就业单位。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管理创新就业工作下移系部以后,将成为系部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并列。对学生就业工作要从就业定位、指导服务、市场建设、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在就业定位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指导服务上,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增加软硬件,完善各类管理办法;在市场建设上,要巩固接收毕业生多的第一梯队单位,积极开拓有安排学生就业潜力的第二梯队单位,认真培育新的就业单位;在网站建设上,要将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将企业的招聘信息同时在网站上发布,将面试注意事项及时向学生公布,引导学生及时掌握信息,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2]张琴,王同岭,姜云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
[3]朱益新.对开展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
[4]潘新华.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