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认同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也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各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能够从校企合作要素的互动中铸造校企间更大的凝聚力?不仅需要夯实共享的利益机制,更需要形成合作育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同,以促进校企合作更加有序、更可持续。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方方面面关注的热门话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忧患,促使学者与企业家不断思考:如何能够从校企合作要素的互动中铸造院校与企业之间更大的合作凝聚力?如何奠定我们合作育人的文化认同,促进校企合作更加有序、长效?
  一、形成社会需求为核心的价值认同
  校企合作、共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表象上看,院校与企业是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工作任务,所面临的工作对象、生产要素以及活动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从理论上说,这一共同基础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所需的社会价值认同。
  这种认同揭示了校企为何合作办学、怎样合作育人、如何同谋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基本共识,也决定了校企在各自理念和具体行为中,用什么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判断别人。尽管某些价值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校企合作培育人才的价值观,尤其是人才辈出的成就感、人才紧缺的忧患意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只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类高技能人才,校企共育人才的价值观一定会逐步上升为社会认同。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价值认同要长久维持,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同也不容忽视。当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不能独善其身。经过较长时间的校企合作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校企合作、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其优势显而易见,其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的认同,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需求价值观的认同。
  二、建立利益共享为核心的科学认同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与企业虽然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而且运行体制迥异。但是,两者在利益方面却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与交叉点,或者说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这个共同点,就是都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可以说,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既是学校的本职,也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同样,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市场的竞争,从表面上来看,是产品成本、质量、价格、营销手段和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高职院校责无旁贷,而且企业也应从人力资源的源头抓起,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是校企合作最大的利益基础,也是双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除了这种战略利益以外,企业与院校在人才、技术、场地、设备、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多方面合作的利益基础。近年来,上海市先后建成的几十个不同专业性质的公共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教学需要,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研发的条件,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作为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可供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更加注重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利益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国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或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该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由企业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共同发挥作用,又以企业为主(每周学生在企业实践3~4天,在学校学习理论l~2天)。这种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用以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主要标志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开发专业、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全过程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效果评估,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科学运行机制,企业因此得到优先录用学生的权利,为企业发展引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探寻文化弥合为核心的社会认同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共同的价值基础、利益的共享机制固然重要,文化认同更为迫切。从形式上看,校企的合作内容、合作途径,合作模式、合作手段、合作评估等均属操作层面,具有微观性特点。这种具体合作的实施效果、深度与广度,从本质上说取决于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这一目标上的文化认知。因为文化认知具有宏观和统领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对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向性的制导作用。
  所以,解决校企合作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实现文化的认同问题,即缩小认知差异,消除文化上的分野。校企双方不能仅仅在教育层面做文章,更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创新模式来消除认识差异问题。反之,一旦文化认同模糊,校企内部主流意识对合作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校企双方应在校企合作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校企合作在文化上的认同转化为近期和长远的现实利益共识,这样才可能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健康、可持续。
  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并融入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之中,要意识到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高职院校教育产品的第一受益者,不能把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功利化。企业要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积极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企业要消除重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样,作为文化认同的内化,院校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视行为,大力转变办学思想和观念,特别是改革封闭式教育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充分认识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对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
  
  说明:本文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高专房地产类专业‘四个合作’校企互动运行机制研究》(建人专函﹝2011﹞2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1-A-27)”经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锡宝.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 田明山,白士强.高职高专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
  [3] 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责任编辑:张 炜
其他文献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特大中心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等各种压力。如何保持宜居的城市生活?成都选择了发展卫星城。二三圈层城市更大的环境容量,更好的自然资源,将为卫星城提供更舒适宜居的居住体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吸取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避免卫星城建设中的问题,从重视宜居的角度建设现代化卫星城。卫星城将建设包括10分钟公交圈、10分钟公园圈、1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在内的三个服务圈,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