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新建居住社区往往出现无序、单调的现象,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实践为例,探讨以多样性思想为主导,营造多元活力的综合性城市生活社区。
关键词: 多样性;大型居住社区;新城一站;多元活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city new living community tend to appear disorder, drab phenomenon, this paper qingpu new town with a large living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 the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o idea of diversity as the leading factor, to create multiple dynamic comprehensive city life community.
Keywords: diversity; Large living community; New city a station; Multiple energy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的背景
近几年,全国部分地区房价较快上涨,居民购房压力倍增。为保障民生,让百姓安居,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构建市场化和保障性“双住房体系”。在这些大型居住社区内,将启动不同类型的住房建设,其中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中小套型商品房。这些住房将满足各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百姓受益面。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与建设俨然已成为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上海模式”。
综合考虑选址区位、轨道交通、现状情况等因素,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是2010年确定的首先启动社区之一,该社区位于青浦新城东部,轨道交通20号线新城一站位于规划基地内;总用地面积约6.58平方公里。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新建居住区往往出现功能单一、空间分离、环境单调的现象,本文以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探讨将“多样性”基本思想充分融入规划设计的方法。
2.多样性在居住社区功能定位层面的融入
从基地区位出发,判断青浦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与青浦新城是一种“依附”与“共生”的关系,对社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了“生态宜居“和“多元活力”两个方面。 “多元活力之城”的含义在于强调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和社区空间的城市化,这不仅是传统居住区建设向城市社区转变,也是促进地区发展活力的基础。同时通过拓展多元产业功能,为居住人口提供就业支撑和平衡,减少长距离通勤交通,为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创造条件。基地的北部和东部为青浦产业园区,加强社区与工业区功能、空间联系,积极发展可以提升工业区的战略性功能,对于促进产城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范围的功能定位确定为:位于青浦新城东部,面向中心城区,依托轨道交通和生态水环境,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融合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和地区产业等功能,承担部分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以新水乡空间为特色的生态宜居社区和多元活力之城。
居住生活功能: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的首要功能是社区性功能,包括完善的居住和社区服务项目,是以居住功能为主,是新城中片区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是青浦新城宜居功能的强化。
公共服务功能:轨道交通20号线能够使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因此必须考虑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的强化,不仅包括商业、办公、教育、福利等,同时在文化、游憩功能方面也需要提升。
地区产业功能: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不仅有轨道交通的支撑,同时也是青浦对外交通的重要节点,良好的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靠近工业区等条件将带来地区性产业功能发展的机遇。这一功能的发展对于增强社区的综合性及平衡未来的人口就业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3.多样性在居住社区结构规划层面的融入
在社区结构层面理解多样性在宏观整体控制方面主要从“层级体系”和“邻里导向”着手:
⑴ 协同周边区域,极化基地核心
理清社区与西面青浦新城城区、东面与北面产业园区等周边地区的关系;通过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等多方面打造社区内从地区中心到社区中心再到片区邻里中心的不同层级的核心。
⑵ 邻里导向,构建以社区活力为目标的社区结构
以邻里为导向,要求在对社区进行解读基础上根据人口规模并以主要的交通干道和重要水系合理划分居住社区和邻里单元,并通过开放空间的组织、社区中心的共享、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引入以及邻里边缘空间的活化,从而形成既有社区整体性、秩序感又保证邻里的地段特征性,兼具开放、活力与自然、舒适的综合社区。
进一步将社区结构具体化,则需要关注“地段特征感”、“功能混合度”和“人口混合度”等方面。
⑴ 地段特征:城市街區
大型社区的布局模式应该吸取以往城市新区发展的教训,城市街区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营造城市活力的方式。在尊重现状及规划城市重要道路的基础上,此次规划将传统认知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转化为由中小街坊组成的城市街区。进一步,通过在若干中心街区强化街区概念,打造出各个邻里片区的地段特征感。
⑵ 功能混合:类型、形式、度的控制
公共服务功能与居住功能的混合关系,按照商业、商业办公、商住混合、住商混合、居住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六种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商业、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由中心向周边逐渐增加居住功能,依次形成商住、住商、居住等功能混合的渐变,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社区中心综合布局。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社区中心的商业、商务与其它公共活动功能,在用地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注重垂直方向的功能混合。 一般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适当混合商业、服务业功能。采取垂直和平面分隔的方式,外围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采用平面分隔的形式。
在控制混合类型的同时强化与居住混合比例。土地混合程度以居住功能所占比例控制。规划由中央轴带向四周居住功能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为<80%、80%-90%、>90%等三个类型。
⑶ 人口混合:住宅类型、住宅布局
在大型居住社区中,各种户型面积和不同档次的住宅应保持一个适宜的比例。如果将商品房、动迁房或者是安居房各自大规模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居住社区或者是一个大型居住社区中的一部分,都将造成社区隔离,成为“围墙社区”,也就谈不上社区活力了。对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住宅类型划分为4类,包括:经济适用房和配套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其他商品房。主动利用周边功能资源和动迁、安置政策,在不同地段考虑不同程度的混合。
4.多样性在居住社区空间设计层面的融入
从城市规划学关注的空间主体来说,对于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要求我们从几大要素去营造空间层面的“多样性”;包括了“密度与尺度”、“街道生活”等。
规划注重支路网建设,支路网密度总体遵循北高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地区采用高密度支路网布局,增加可达性。单纯居住片区的支路网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以保证居住生活的完整性。中心街区道路间距约为150m,应不大于200m,道路网密度约为 10 -15km/ km2,街坊面积约2.5-4公顷。一般街区道路间距约为250m,应不大于300m,道路网密度约 8 -10km/km2,街坊面积约5-8公顷。
除了营造“小街坊”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街道空间的形成。规划突出对街道界面的设计,形成有序的街道空间,营造城市街道生活。街道,不仅仅是交通廊道,同时应成为城市空间的结构要素。城市空间中的结构逻辑具体体现在街坊尺度、街廓空间和街道景观特征等不同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元素是街道的界面,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对城市空间感知。各类沿街建筑的布局应该以构筑连续的街道空间界面为原则,沿街建筑的高度以及界面控制应考虑街道空间的比例和尺度。
沿街布置的各类建筑在建筑高度上不宜有突变,建筑界面不宜有过多的凹凸变化,且底层商业界面应该连续并相对平整;
沿街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的立面应该富有变化,不应出现整个街坊的某个沿街面为一种立面形式的情况。
规划将接到界面分为商业建筑界面、商业办公建筑界面、商住混合建筑界面、居住建筑界面和社区服务建筑界面等五中类型进行整体控制。
5.多样性营造的意义
基于多样性思想的主导,上海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社会和谐、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宜居、活力繁荣的综合性城市生活社区,也是对推进上海全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指导和示范作用的大型居住社区。那么,上海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 通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推动新城建设模式的提升:
功能单一、空间分离,已经成为制约青浦新城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对提升新城的生活功能,转变新城形象及促进新城功能的融合将是一次重要契机。
⑵ 轨道交通20号线与TOD开发模式:
由于轨道交通对其周边地区土地开发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20号线将极大地促进青浦新城的发展。从轨道交通20号线的穿越地区来看,它将是一条旅游、商贸、文化、生活之路,是一条穿越碧水绿野的生态之路。不仅将大大加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促进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向外疏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站点周边的多样性综合开发,推动郊区的紧凑发展。
⑶ 青浦新城与上海大都市地区的人居典范:
青浦新城的功能定位是上海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的生态型水乡都市、上海的水源保护地;是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休闲旅游区;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态居住区;是具有集约性、都市型特征的现代商贸区;是與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工业区。
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处在新城门户地带,紧邻青浦工业区,是产城融合的前沿,同时地区内部生态环境具有一定优势,应成为体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态居住区、具有集约性、都市型特征的城市综合型社区。
⑷ 创造吸引居民的三大元素:
以三大要素塑造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优美居住环境;以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多样化住宅类型以及城市功能;便利城市生活与安全的社区交通。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等著,陈冶业等译.新城市设计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城市规划学刊. 201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 多样性;大型居住社区;新城一站;多元活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city new living community tend to appear disorder, drab phenomenon, this paper qingpu new town with a large living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 the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o idea of diversity as the leading factor, to create multiple dynamic comprehensive city life community.
Keywords: diversity; Large living community; New city a station; Multiple energy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的背景
近几年,全国部分地区房价较快上涨,居民购房压力倍增。为保障民生,让百姓安居,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构建市场化和保障性“双住房体系”。在这些大型居住社区内,将启动不同类型的住房建设,其中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中小套型商品房。这些住房将满足各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百姓受益面。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与建设俨然已成为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上海模式”。
综合考虑选址区位、轨道交通、现状情况等因素,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是2010年确定的首先启动社区之一,该社区位于青浦新城东部,轨道交通20号线新城一站位于规划基地内;总用地面积约6.58平方公里。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新建居住区往往出现功能单一、空间分离、环境单调的现象,本文以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探讨将“多样性”基本思想充分融入规划设计的方法。
2.多样性在居住社区功能定位层面的融入
从基地区位出发,判断青浦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与青浦新城是一种“依附”与“共生”的关系,对社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了“生态宜居“和“多元活力”两个方面。 “多元活力之城”的含义在于强调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和社区空间的城市化,这不仅是传统居住区建设向城市社区转变,也是促进地区发展活力的基础。同时通过拓展多元产业功能,为居住人口提供就业支撑和平衡,减少长距离通勤交通,为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创造条件。基地的北部和东部为青浦产业园区,加强社区与工业区功能、空间联系,积极发展可以提升工业区的战略性功能,对于促进产城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范围的功能定位确定为:位于青浦新城东部,面向中心城区,依托轨道交通和生态水环境,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融合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和地区产业等功能,承担部分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以新水乡空间为特色的生态宜居社区和多元活力之城。
居住生活功能: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的首要功能是社区性功能,包括完善的居住和社区服务项目,是以居住功能为主,是新城中片区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是青浦新城宜居功能的强化。
公共服务功能:轨道交通20号线能够使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因此必须考虑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的强化,不仅包括商业、办公、教育、福利等,同时在文化、游憩功能方面也需要提升。
地区产业功能: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不仅有轨道交通的支撑,同时也是青浦对外交通的重要节点,良好的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靠近工业区等条件将带来地区性产业功能发展的机遇。这一功能的发展对于增强社区的综合性及平衡未来的人口就业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3.多样性在居住社区结构规划层面的融入
在社区结构层面理解多样性在宏观整体控制方面主要从“层级体系”和“邻里导向”着手:
⑴ 协同周边区域,极化基地核心
理清社区与西面青浦新城城区、东面与北面产业园区等周边地区的关系;通过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等多方面打造社区内从地区中心到社区中心再到片区邻里中心的不同层级的核心。
⑵ 邻里导向,构建以社区活力为目标的社区结构
以邻里为导向,要求在对社区进行解读基础上根据人口规模并以主要的交通干道和重要水系合理划分居住社区和邻里单元,并通过开放空间的组织、社区中心的共享、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引入以及邻里边缘空间的活化,从而形成既有社区整体性、秩序感又保证邻里的地段特征性,兼具开放、活力与自然、舒适的综合社区。
进一步将社区结构具体化,则需要关注“地段特征感”、“功能混合度”和“人口混合度”等方面。
⑴ 地段特征:城市街區
大型社区的布局模式应该吸取以往城市新区发展的教训,城市街区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营造城市活力的方式。在尊重现状及规划城市重要道路的基础上,此次规划将传统认知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转化为由中小街坊组成的城市街区。进一步,通过在若干中心街区强化街区概念,打造出各个邻里片区的地段特征感。
⑵ 功能混合:类型、形式、度的控制
公共服务功能与居住功能的混合关系,按照商业、商业办公、商住混合、住商混合、居住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六种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商业、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由中心向周边逐渐增加居住功能,依次形成商住、住商、居住等功能混合的渐变,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社区中心综合布局。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社区中心的商业、商务与其它公共活动功能,在用地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注重垂直方向的功能混合。 一般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适当混合商业、服务业功能。采取垂直和平面分隔的方式,外围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主要采用平面分隔的形式。
在控制混合类型的同时强化与居住混合比例。土地混合程度以居住功能所占比例控制。规划由中央轴带向四周居住功能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为<80%、80%-90%、>90%等三个类型。
⑶ 人口混合:住宅类型、住宅布局
在大型居住社区中,各种户型面积和不同档次的住宅应保持一个适宜的比例。如果将商品房、动迁房或者是安居房各自大规模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居住社区或者是一个大型居住社区中的一部分,都将造成社区隔离,成为“围墙社区”,也就谈不上社区活力了。对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住宅类型划分为4类,包括:经济适用房和配套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其他商品房。主动利用周边功能资源和动迁、安置政策,在不同地段考虑不同程度的混合。
4.多样性在居住社区空间设计层面的融入
从城市规划学关注的空间主体来说,对于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要求我们从几大要素去营造空间层面的“多样性”;包括了“密度与尺度”、“街道生活”等。
规划注重支路网建设,支路网密度总体遵循北高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地区采用高密度支路网布局,增加可达性。单纯居住片区的支路网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以保证居住生活的完整性。中心街区道路间距约为150m,应不大于200m,道路网密度约为 10 -15km/ km2,街坊面积约2.5-4公顷。一般街区道路间距约为250m,应不大于300m,道路网密度约 8 -10km/km2,街坊面积约5-8公顷。
除了营造“小街坊”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街道空间的形成。规划突出对街道界面的设计,形成有序的街道空间,营造城市街道生活。街道,不仅仅是交通廊道,同时应成为城市空间的结构要素。城市空间中的结构逻辑具体体现在街坊尺度、街廓空间和街道景观特征等不同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元素是街道的界面,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对城市空间感知。各类沿街建筑的布局应该以构筑连续的街道空间界面为原则,沿街建筑的高度以及界面控制应考虑街道空间的比例和尺度。
沿街布置的各类建筑在建筑高度上不宜有突变,建筑界面不宜有过多的凹凸变化,且底层商业界面应该连续并相对平整;
沿街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的立面应该富有变化,不应出现整个街坊的某个沿街面为一种立面形式的情况。
规划将接到界面分为商业建筑界面、商业办公建筑界面、商住混合建筑界面、居住建筑界面和社区服务建筑界面等五中类型进行整体控制。
5.多样性营造的意义
基于多样性思想的主导,上海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社会和谐、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态宜居、活力繁荣的综合性城市生活社区,也是对推进上海全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指导和示范作用的大型居住社区。那么,上海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 通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推动新城建设模式的提升:
功能单一、空间分离,已经成为制约青浦新城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对提升新城的生活功能,转变新城形象及促进新城功能的融合将是一次重要契机。
⑵ 轨道交通20号线与TOD开发模式:
由于轨道交通对其周边地区土地开发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20号线将极大地促进青浦新城的发展。从轨道交通20号线的穿越地区来看,它将是一条旅游、商贸、文化、生活之路,是一条穿越碧水绿野的生态之路。不仅将大大加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促进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向外疏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站点周边的多样性综合开发,推动郊区的紧凑发展。
⑶ 青浦新城与上海大都市地区的人居典范:
青浦新城的功能定位是上海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的生态型水乡都市、上海的水源保护地;是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休闲旅游区;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态居住区;是具有集约性、都市型特征的现代商贸区;是與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工业区。
青浦区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处在新城门户地带,紧邻青浦工业区,是产城融合的前沿,同时地区内部生态环境具有一定优势,应成为体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态居住区、具有集约性、都市型特征的城市综合型社区。
⑷ 创造吸引居民的三大元素:
以三大要素塑造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优美居住环境;以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多样化住宅类型以及城市功能;便利城市生活与安全的社区交通。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等著,陈冶业等译.新城市设计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城市规划学刊. 201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