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玩画面石,借鉴绘画当然是必由之路。可如果片面地、狭隘地理解绘画理论,想当然地套用绘画理论,则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爱头像,小小的身体被尽可能地忽略,但没人会去纠结他的头身比例,一是漫画本就要求夸张变形的效果,一是特定人物的典型特征,正是通过夸张的表现得以强化。在这里,不合规则的人物反而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图2“寻仙记”,浮云未遮明月,影影绰绰几个提着灯笼的夜行人,身影拉得很长,于是在暗夜、皓月的宁静场景中,有了几丝仙气……不同的表现方式,带来不同的理解、联想。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变形不是败笔,而是风格,是引导你延伸想象的路径。
图3“游园”斑斓的色块渲染出热烈的气氛,仿佛无数人头攒动。衣香鬓影,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相互辉映。是的,你几乎完全看不到清晰的人物形象,甚至沒有头、身、四肢可供分辨。但如果你对某些印象派作品,如雷阿诺的《红磨坊的露天舞会》还稍有印象,会发现那种宏大场面、丰富的光斑与色块是如此神似,这正是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
人是活的,不仅会站立端坐,还会奔跑跳跃,会隐没在树丛芦荡……人物的性格不同,表现的题材不同,所处的场景不同,观察者的距离、视角、心境不同……显然不可能有统一标尺。何况,艺术最为厌憎的,正是千人一面。
而石头与绘画的本质不同,在于石头的天然创造,在于超越任何天才的天然挥洒。我们可以不去深究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等理论问题,也可以忽略传统绘画与现代派的截然差异,但我们至少需从石头的本身出发,抛弃僵化的一知半解,尽我们所能地开拓视野,虔敬内心,来解读石头的语言,寻找石头与我们心灵的契合点。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爱头像,小小的身体被尽可能地忽略,但没人会去纠结他的头身比例,一是漫画本就要求夸张变形的效果,一是特定人物的典型特征,正是通过夸张的表现得以强化。在这里,不合规则的人物反而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图2“寻仙记”,浮云未遮明月,影影绰绰几个提着灯笼的夜行人,身影拉得很长,于是在暗夜、皓月的宁静场景中,有了几丝仙气……不同的表现方式,带来不同的理解、联想。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变形不是败笔,而是风格,是引导你延伸想象的路径。
图3“游园”斑斓的色块渲染出热烈的气氛,仿佛无数人头攒动。衣香鬓影,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相互辉映。是的,你几乎完全看不到清晰的人物形象,甚至沒有头、身、四肢可供分辨。但如果你对某些印象派作品,如雷阿诺的《红磨坊的露天舞会》还稍有印象,会发现那种宏大场面、丰富的光斑与色块是如此神似,这正是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
人是活的,不仅会站立端坐,还会奔跑跳跃,会隐没在树丛芦荡……人物的性格不同,表现的题材不同,所处的场景不同,观察者的距离、视角、心境不同……显然不可能有统一标尺。何况,艺术最为厌憎的,正是千人一面。
而石头与绘画的本质不同,在于石头的天然创造,在于超越任何天才的天然挥洒。我们可以不去深究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等理论问题,也可以忽略传统绘画与现代派的截然差异,但我们至少需从石头的本身出发,抛弃僵化的一知半解,尽我们所能地开拓视野,虔敬内心,来解读石头的语言,寻找石头与我们心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