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87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企业进入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机械类创新性人才需求更加旺盛,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意义入手,针对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革新和创新性教师队伍塑造的对策,目标是形成高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快速培养。
  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国家创新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是人才创新,面对重大历史趋势,以及我国所处的阶段性发展任务,为了实现创新性国家建设的奋斗目标,形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构想之一。进行创新国家的建设中核心是人才,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形成积极的支撑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推进,企业对机械制造类型人才需求形成了全面性提升的过程,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高端性专门人才培养摇篮,必须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情况下深化教育改革。校企结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职业操守。在工学结合情况下可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中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况下,有利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机械类院校教育中的核心是促进职业能力形成,也就是形成创新性专业技术,以及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等。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日益庞大,进行单纯的学历教育已经呈现出了一定弊端,这就需要在进行高端职业机械类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在进行学历教育过程中,推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学生教学中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在产业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情况下,对传统劳动力需求更多情况下需要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意识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情况下,已经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动力激发。高职院校机械专业需要从办事人员素质方面要求,推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对学生的积极的调动过程。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随着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在机械类高职院校投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多数学校进行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改善,有力的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但是在课程优化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情况,在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方面有待优化,因为机械技术是从最初的手工技术转变而来,在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集成技术,这种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机械制造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情况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情况下,多半是以理论为主,这就需要在教学优化过程中利用校企结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制造,以及在绘图方面,计算机设计,以及软件应用方面设计的教育。但是目前教育中与现代机械制造存在明显矛盾的情况,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情况下,自己所学的一些知识已经与就业形成了脱节情况。
  (二)教学方法急需提升
  在高职机械院校教学中多数情况下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方面明显处于一种落后情况。在进行教学管理中教师喜欢运用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依然运用挂图和模型等作为主要教具,在教学中教师依赖讲台,学生在台下也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听课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形成全面调动情况,同时在实验以及工程实践中的环节性因素安排比较少情况下,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以及锻炼情况。即使在一些高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下,教师所负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在没有更多时间来制作课件情况下,导致了教学内容不能形成精准性完成,多数因为在教学设置,以及工学结合方面没有能够形成积极优化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质量性因素。
  (三)教师队伍培养薄弱
  在高职机械类院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目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依然是存在很大不足,尤其是一些教师在知识体系结构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在科研和培训的过程中教师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从高职机械类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科研和培训是教师水平提升中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在教学内容积累经验,以及促进知识更新和紧跟时代新技术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在进行科研带动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进行教学开展,从科研角度促进知识形成全面更新明显存在不足。在进行职业教育素中教师的质提升具有明显作用,在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技能和专业水平方面,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没有能够形成一个重要的教学议题。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教育中需要进行积极的模块教学,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入手,形成在培养过程中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作为依据,在进行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形成前瞻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进行素质教学中从教学的不同模块入手,其中在创新性课程设置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广泛的思维,积极的进行创新问题处理。在进行技术创新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新工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程中形成自我提升。在工学结合的开放性课程设计过程中,主要目标是进行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在开放性教学中促进创新教育与岗位教育能够形成全面结合,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以及循序渐进的创新能力。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过程中需要塑造多原则和多层面的创新教育。在教育中需要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机械类专业知识方面形成全面融合。在进行客户层设置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压缩理论课程,同时添加与现代机械制造专业相互切合的内容,同时在知识教学中突出计算机辅助技术,增加教学中的针对性,适当的兼顾课程的应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全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与工作岗位形成全面结合,在进行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形成传统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适当的塑造实践环境,同时在进行课程压缩情况下,将课时与实践进行全面优化,形成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改革。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形成有效的知识掌握,这就需要运用CAD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运用,以及利用数控机床等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在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出发,主要是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性提升,同时结合机械制造专业,合理的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在进行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形成工业设计、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凸显计算机技术情况下,形成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以及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适当进行精简课程,形成机械制造课程中的够用和实用,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机械院校在进行教师队伍塑造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在进行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强烈事业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基础上,能够具有广博的知识架构,以及强烈的质疑意识,在突出探索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情况下,可以形成出色的角色能力培养。目前在教师的塑造和培育过程中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公开招聘完善教师入职,以及引进的情况下推动形成与企业合作,建立动态、开发和可持续教育发展机制。在创新性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系统管理,监控动态、开放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在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烈要求下,将实践中的能工巧匠聘任为兼职教师,目标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师队伍管理中实现校内外教师人力资源整合,以及形成兼职教师聘任的稳定机制。教师是培养学生能力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自身能力素质明显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活动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素质的提升过程,在进行教师队伍塑造中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只有在教师队伍塑造中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以及过硬操作技术情况下,可以促进教师在知识方面不断更新,以及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促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进行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角度进行创新性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
  结论
  机械类专业高职教育是实践性教育非常强的,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基础,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建构中形成积极的优化过程,推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形成高职机械类创新性人才的全面培养。在进行创新性机械类人才的塑造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从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创新性教师培养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促进形成工学结合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充分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杜鑫.工程教育模式下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年18期
  [2]耿萌萌.中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年8期刘志兵
  [3]王成彬.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4年3期
其他文献
详细介绍青藏铁路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堤填筑及路堤防护、排水、过渡段综合施工技术,通过采用通风管和片石两种方式成功地解决路堤堤身热量的散失问题,从而提高基底的冷却量,维
电磁流量计是重要的工业计量器具,依靠导电介质流过磁场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测量。因此,工作磁场的稳定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其输出性能。磁场的测量是保证产品设计、试验、检验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斯计、磁强计等磁场测量设备都是进行磁场的单点、静态测量,难以反应磁场的变化、分布等情况。而电磁流量计工作磁场大多为交变磁场,且其空间分布是影响其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现有的磁场测量设备难以满足电磁流量计
目的探讨院内老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2014年9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K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
摘要:,我国针对3到6岁儿童学习颁布具有教育指导性的文件,简称《指南》。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诸多制约因素下的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指南;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2  2012年十月份我国教育部为3到6岁儿童的幼儿教育特地颁布指令并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它为幼儿的智力发展、情商发展
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专家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会选择用语言型的短语来表示对某方案的偏好度.语言型多属性决策和群决策是现代决策理论和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处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语言型Z-Number为主线,重点研究了犹豫不确定语言型Z-Number(HULZN)和犹豫区间Pythagor
德育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摘 要】 “2+1”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是以追求课堂高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存在对“2+1”教学模式的理解误区;笔者认为中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教学情境、学生地位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巧。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随着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