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后通过T型管胆道造影异常X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集的过去10年时间内的异常影像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现异常影像108例,其中属于肝外胆管结石影象的有44例,属于胆总管下端狭窄影像的有16例,属于肝内胆管异常影像的有38例,属于肝外胆管恶性狭窄影像的有10例。结论:异常影像与病理、解剖状况以及临床医学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存在密切的联系,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影像学知识和相关操作技术,再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促进异常影响识别判断准确性的提高,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胆道手术;T型管造影;异常X影像;应用价值
手术结束后通过T型管胆道造影可以实现对患者胆道内部状况的深入了解,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结石,判断患者胆总管下端引流的畅通程度,对肝内胆管病变性质进行分析明确,为胆道狭窄属性的诊断提供依据等[1]。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本院收集的异常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08例经T型管胆道造影异常X影像,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10年来本院收集的108例经T型管胆道造影异常X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68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27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本次研究对象中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有35例,接受两次以上手术的患者为73例。异常X影响中突出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胆总管下端呈现杯口状充盈缺损,中上段出现负性阴影或者出现“透亮区”的患者有44例,其中6例患者在再次接受造影过程中“透亮区”消失不见;其次,本次研究对象中胆总管下端出现尖细现象并同时出现局部管壁僵硬毛糙现象的有16例;再次,患者中出现肝内胆总管影像异常的有38例,其中属于左肝肢影像异常的占71%,38例异常影像中7例患者通过增加造影剂的含量以及体位的变换成功改善显影状况。最后,患者肝外胆管出现局限性充盈缺损状况,边缘显示出不规则特点的有4例,属于阶段性狭窄状况的有3例,其狭窄段长度约在0.5厘米至2.0厘米之间,属于胆总管阻塞状况的有3例。
1.2方法
对本院收集的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的108例异常影像开展回顾性分析。
2.结果
经T形管胆道造影共发现异常影像108例,发现肝外胆管结石征象44例,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影像16例,发现肝内胆管异常影像38例,发现肝外胆管恶性狭窄影像10。
3.讨论
3.1经T形管胆道造影的应用意义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ERCP、PTG、MRCP、CT、MRI检查手段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纤维胆道镜检查方法开始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胆系手术结束后出现残留病变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然而,这并不表示手术结束后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方法不重要,目前的临床手术治疗中仍然存在不少异常影像。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影像清晰的特别,并且该方法能够重复实施,其经济性也比较突出,安全性较高,因此非常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将放射科医师提供的诊断报告作为唯一诊疗依据是不科学的。临床医师应该要仔细阅读和研究异常影像学具有的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手术探查状况,进而保证异常影像判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并据此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3.2结石残留影像
结石残留是胆系术后异常影像中较为常见的状况。结石残留的主要征象表现为胆管内杯口状充盈缺损,或者出现不规则负性阴影和“透亮区”。肝内胆管结石很容易造成其上方胆管显影不良或者出现柱状扩张现象,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可出现梗阻现象或者流通不畅的现象,通过重复造影可以获得类似影像,夹T管之后患者出现腹胀反应前,发生发热现象以及巩膜黄染现象。胆管内起泡在影像上也表现为“透亮区”,然而其形态呈现出规则的特点,边缘相对区域光滑,对患者体位进行改变或重新进行造影操作时“透亮区”会发生移位或者消失。当造影剂的浓度居于较高水平时,小结石可能会受到造影剂的遮盖,进而导致其无法清晰显像,使用胆影葡胺,将其稀释到25%至30%的浓度,避免以上小结石显示模糊的问题。
3.3胆管的局限性下闸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其中,良性狭窄通常有炎症发展而来,也有可能由创伤导致,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由炎症引发的局限性狭窄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左肝I级分枝和II级分枝最易受,此类狭窄段的边缘区域相对比较光滑,狭窄以上胆管常出现扩张现象并伴随出现结石。由手术创伤引发的狭窄通常发生在肝外胆管,其狭窄相对比较局限,上方胆管扩展相对比较均匀,肝内胆管行径不存在明显变化。胆管癌最突出的X特征表现为局限固定的充盈缺损,大多数表现为偏心性,其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特征,胆管狭窄范围相对较广,一些患者出现胆管胆塞中断现象,并伴随发生上方胆管扩张现象[2]。
3.4术后经T形管胆道造影手段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因技术性因素造成影像学变化。因此,在造影过程中必须重视下列注意事项:首先,患者体位应尽量采取“头低足高”位,将角度控制在20度到30度之间;其次,要想更加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各个分枝,实施造影时应该向二侧稍微转动体位,同时放射科医师应对拍摄角度进行调整;再次,对造影剂进行推注之前应将胆道内的气体尽量排出,防止出现假阳性结石症。应防止T形管出现扭曲现象,或者重叠与胆道X影像上;最后,科学控制造影剂的浓度,通常建议奖胆影葡胺进行稀释,使其浓度居于25%至30%之间,针对体态肥胖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浓度。科学确定造影剂的注入剂量,保证胆道系统能够维持良好充盈状态,造影剂的推注速度不能过快,坚持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手术结束后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显像清晰,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够实现对绝大部分术后胆系异常状况的识别和显示。造成异常影像出现的原因不但包括原理因素、解剖特点影响,还包括技术因素等,在阅片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其临床症状,研究手术过程中的影像表现。临床医师应认真阅读和分析X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完善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兵奇.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14):44-45.
[2]曾庆劲,许尔蛟,郑荣琴等.胆总管残留结石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18(12):101-102.
关键词:胆道手术;T型管造影;异常X影像;应用价值
手术结束后通过T型管胆道造影可以实现对患者胆道内部状况的深入了解,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结石,判断患者胆总管下端引流的畅通程度,对肝内胆管病变性质进行分析明确,为胆道狭窄属性的诊断提供依据等[1]。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本院收集的异常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08例经T型管胆道造影异常X影像,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10年来本院收集的108例经T型管胆道造影异常X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68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27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本次研究对象中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有35例,接受两次以上手术的患者为73例。异常X影响中突出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胆总管下端呈现杯口状充盈缺损,中上段出现负性阴影或者出现“透亮区”的患者有44例,其中6例患者在再次接受造影过程中“透亮区”消失不见;其次,本次研究对象中胆总管下端出现尖细现象并同时出现局部管壁僵硬毛糙现象的有16例;再次,患者中出现肝内胆总管影像异常的有38例,其中属于左肝肢影像异常的占71%,38例异常影像中7例患者通过增加造影剂的含量以及体位的变换成功改善显影状况。最后,患者肝外胆管出现局限性充盈缺损状况,边缘显示出不规则特点的有4例,属于阶段性狭窄状况的有3例,其狭窄段长度约在0.5厘米至2.0厘米之间,属于胆总管阻塞状况的有3例。
1.2方法
对本院收集的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的108例异常影像开展回顾性分析。
2.结果
经T形管胆道造影共发现异常影像108例,发现肝外胆管结石征象44例,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影像16例,发现肝内胆管异常影像38例,发现肝外胆管恶性狭窄影像10。
3.讨论
3.1经T形管胆道造影的应用意义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ERCP、PTG、MRCP、CT、MRI检查手段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纤维胆道镜检查方法开始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胆系手术结束后出现残留病变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然而,这并不表示手术结束后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方法不重要,目前的临床手术治疗中仍然存在不少异常影像。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影像清晰的特别,并且该方法能够重复实施,其经济性也比较突出,安全性较高,因此非常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将放射科医师提供的诊断报告作为唯一诊疗依据是不科学的。临床医师应该要仔细阅读和研究异常影像学具有的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手术探查状况,进而保证异常影像判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并据此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3.2结石残留影像
结石残留是胆系术后异常影像中较为常见的状况。结石残留的主要征象表现为胆管内杯口状充盈缺损,或者出现不规则负性阴影和“透亮区”。肝内胆管结石很容易造成其上方胆管显影不良或者出现柱状扩张现象,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可出现梗阻现象或者流通不畅的现象,通过重复造影可以获得类似影像,夹T管之后患者出现腹胀反应前,发生发热现象以及巩膜黄染现象。胆管内起泡在影像上也表现为“透亮区”,然而其形态呈现出规则的特点,边缘相对区域光滑,对患者体位进行改变或重新进行造影操作时“透亮区”会发生移位或者消失。当造影剂的浓度居于较高水平时,小结石可能会受到造影剂的遮盖,进而导致其无法清晰显像,使用胆影葡胺,将其稀释到25%至30%的浓度,避免以上小结石显示模糊的问题。
3.3胆管的局限性下闸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其中,良性狭窄通常有炎症发展而来,也有可能由创伤导致,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由炎症引发的局限性狭窄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左肝I级分枝和II级分枝最易受,此类狭窄段的边缘区域相对比较光滑,狭窄以上胆管常出现扩张现象并伴随出现结石。由手术创伤引发的狭窄通常发生在肝外胆管,其狭窄相对比较局限,上方胆管扩展相对比较均匀,肝内胆管行径不存在明显变化。胆管癌最突出的X特征表现为局限固定的充盈缺损,大多数表现为偏心性,其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特征,胆管狭窄范围相对较广,一些患者出现胆管胆塞中断现象,并伴随发生上方胆管扩张现象[2]。
3.4术后经T形管胆道造影手段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因技术性因素造成影像学变化。因此,在造影过程中必须重视下列注意事项:首先,患者体位应尽量采取“头低足高”位,将角度控制在20度到30度之间;其次,要想更加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各个分枝,实施造影时应该向二侧稍微转动体位,同时放射科医师应对拍摄角度进行调整;再次,对造影剂进行推注之前应将胆道内的气体尽量排出,防止出现假阳性结石症。应防止T形管出现扭曲现象,或者重叠与胆道X影像上;最后,科学控制造影剂的浓度,通常建议奖胆影葡胺进行稀释,使其浓度居于25%至30%之间,针对体态肥胖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浓度。科学确定造影剂的注入剂量,保证胆道系统能够维持良好充盈状态,造影剂的推注速度不能过快,坚持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手术结束后通过T形管胆道造影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显像清晰,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够实现对绝大部分术后胆系异常状况的识别和显示。造成异常影像出现的原因不但包括原理因素、解剖特点影响,还包括技术因素等,在阅片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其临床症状,研究手术过程中的影像表现。临床医师应认真阅读和分析X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完善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兵奇.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14):44-45.
[2]曾庆劲,许尔蛟,郑荣琴等.胆总管残留结石经T管胆道腔内超声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18(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