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炎武在论及明代宗室时,曾说:这些人大都沉湎在富贵里,狂妄骄横,不知礼义,游手好闲,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名义上是天枝,实际上是“弃物”——也就是废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堂堂明王朝的“龙子凤孙”“天枝玉叶”,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是发人深思的。
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70),他大封诸王,控制要害地方以分制海内。朱元璋对此很自得,强调封藩关系大明江山的安危,是最好的长久之计。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诸王以一定的典兵之权,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000人,在诸王的王国中,不仅置文官,还设武将。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长久之计”,不但没有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反而使明王朝背上了无法卸掉的沉重包袱。
朱元璋子孙众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人数究竟有多少,史料记载不一,考史者说法也不一。洪武三年(1370)封、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的晉王,至嘉靖初年,已增郡王、将军、中尉等1851名。张瀚认为隆庆初年宗藩人数“属籍者四万,而存者二万八千五百有奇”。清初温睿临在评论明代宗藩时,曾说:“其后本支愈繁衍,遍天下几百万”。“几百万”是个概数,也显然是个夸大了的数字。根据比较准确的记载,万历三十二年(1604),宗藩人数在8万以上。以此推论,迄明之亡,宗藩人数当有十多万之众。他们的耗费,成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负担。
“天潢贵胄”的藩王们,多半是游手好闲之辈;无法无天、作恶多端、穷奢极欲者,更不乏其人。有的藩王,一副流氓恶棍嘴脸。早在洪武初年,封在山西不久的晋王朱,即无法无天,坏事做绝。他威逼民间子女入宫,不中意者打死,烧成灰,送出宫外;对宫女滥施酷刑,有的被割舌头,有的被五花大绑,埋于雪中,活活冻死;将7岁至10岁的幼男阉割一百五十多名,伤痕尚未愈,就令人运到府内,致使多名幼童死亡。建文元年(1399)四月,湘王朱柏伪造宝钞及残虐杀人,建文帝闻讯后,降敕切责,议发兵讨之。永乐初年,汉王朱高煦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3000人,不录籍兵部,纵使劫掠。
藩王中颇多贪鄙之徒,盗窃者有之,敲诈勒索者有之,抢夺民田、兼并屯田者有之,掠夺民舍者有之,完全是国家经济生活的蛀虫。明末的福王朱常洵,更是个典型。其母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故他备受恩宠。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矿监税达“亿万计”,郑贵妃将其中很大一部分中饱福王私囊;他在洛阳就藩后,又是占山东、湖广良田,又是独霸中州盐利。甚至把手伸到四川,搜刮该地的盐井、榷茶银,以致崇祯时河南百姓都说:“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其府内“珠玉货赂山积”。万历以后,允许宗藩子弟经科举考试后出仕。其中有的人,一朝权在手,就大肆搜刮,贪婪至极。如朱卫殉任户部主事,苛刻异常,动辄重罚,空船亦责其纳钞。女人过关,纳银八钱,商贾及民,无不痛恨。
值得注意的是,宗藩还往往与宦官相勾结,或扰民,或谋叛,危害天下。宁夏安化郡王朱鐇谋反失败后,在其府第抄出总兵太监等官敕印关防符验。而宁王朱宸濠的起兵谋反,更是与宦官内外勾结的结果。宁王本来已因罪革去护卫,但后经重贿刘瑾,“准复”,使其羽翼日渐丰满。当王阳明率兵平叛,攻克宁王老巢后,曾查出一个账本,里面记载着朱宸濠与宦官勾结的证据,仅来往的书信,竟达两箧之多,这是他们狼狈为奸的铁证。宦官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更是有账可查,动不动就是几千两银子。
由此不难看出,明代宗藩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明王朝的腐蚀剂,危害多端。
当然,如果有谁认为明代宗藩的子孙是天生劣种,那就大错特错了。且不说,他们之中有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发愤攻读、著述,终于成为杰出音乐家、文字家的朱载堉,我们还能举出其他一些学者、忧国忧民之士。如周定王朱橚,乃朱元璋第五子,好学,能辞赋,曾作《元宫词》百章。他深感封地河南土旷人稀,地瘠民贫,便从当地丰富的野生植物中,查出荒年可以采来充饥的,共记录了414种,一一绘制成图,附上说明,编成《救荒本草》一书。除己见于过去本草中所载之外,新增入的有276种,从而发展了本草学。据朱楠的长史卞同替此书所写的序,朱楠搜集到这些野生植物后,都种在园子里,亲自观察研究,把每一种植物的可食部分记下,这种严肃的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李时珍、徐光启都十分重视这部著作。《救荒本草》是我国植物学史、农学史上闪光的篇章。问题在于,朱元璋对子孙采取了一揽子包到底的政策,赋予他们种种封建特权。地方官吏得罪藩王子孙,每遭严惩。如洪武十二年(1379),广西布政使张风、按察司副使虞泰等,仅因所谓的“公然侮慢”、“搬说是非”的过失,被朱元璋亲自下令,治以“剥皮重罪”。更重要的是,宗藩子孙们呱呱坠地即有一份吃到老死的禄米,无须为生计犯愁;在万历以前,也不允许宗藩子弟入试,对多数游手好闲之徒来说,自然是乐得胡乱厮混。
早在洪武九年(1376),即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岁支米5万石、钞25000贯、锦40匹、纻丝300匹、纱罗各100匹、绢500匹、冬夏布各1000匹、绵2000匹、盐2000引、茶1000斤、马匹草料月支50匹。其段匹,岁给匹料,付王府自造。永乐二十二年(1424),赐赵王朱高燧白金3000两、钞30000贯、彩币200表里、马10匹。如此等等。宗藩的生居死穴,也都是由官府营造的。早在明初,蜀王朱椿就藩成都前,朱元璋亲笔敕谕四川都司护卫指挥及布政司,“差诸色人匠兴造蜀王王城宫室,务要军民共同兴造,如制奉行”。此后,各王府将军而下宫室坟茔皆由官办,渐成定制。至成化中,更定为则,给价自行营造。大抵郡主的房价是1000两,镇国将军下至中尉,递减至500两。这还不过是法定权限内的一般情形。而宗室藩王拉龙旗作虎皮,仗皇权之势,用法外权限巧取豪夺,也是屡见不鲜。如伊王世子朱典瑛,多持官吏短长,甚至公然殴打御史,其横暴可想而知。其所居宫墙坏了,夺民居以广其宫。掠来女子七百余人,留貌美者九十余人,放回的勒索其家以金赎,与强盗的绑票行径,毫无二致。朱宸濠在谋反前,不仅强夺民间田产子女,还与江西大盗吴十三、凌十一等勾结,“劫财江湖间”,官府根本不敢过问。 随着明王朝各種矛盾的加剧,财政危机日趋严重,而明代宗藩子孙的人口膨胀之大之速,又是史所罕见,明王朝对如此巨大的特殊消费层,实在是供不应求,无能为力。于是,宗藩子孙们的地位,就不能不随封建特权的渐趋削弱而江河日下。
“生于皇家,适以囚禁之”,这寥寥九个大字,概括了一大批皇室子孙在皇权的牢笼中,穷愁潦倒,无可奈何的境况。这也是特权腐朽性的生动写照。
朱元璋深知,其子孙系天下安危,也曾频频告诫他们要“蓄养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天下国家之重”。在他看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亲亲之道”熏陶出来的藩王们,定能成为大明一统江山的拱卫者。这种认识,表明他忘记了历史上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忘记了为争夺至高无上的第一把交椅,在历代皇室内,曾演出过多少骨肉相残的悲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万言书,恳切地指出“分封逾制,祸患立生”,看出了大封诸王所潜伏的危险性,并开出了并不高明的补救药方。但是,朱元璋仍然在做梦,竟大怒,扬言要亲手杀死叶伯巨,吃他的肉。尔后叠相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诸王谋反事件,充分证明了叶伯巨的预见性。甚至朱元璋在临终前夕大脑还清楚时,也已觉察到燕王朱棣的动向值得警惕,下旨一道:“说与晋王(时朱已死,子济焙嗣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手里行。”时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十二日,而这个月初八,朱元璋已病危,为巩固皇太孙皇位,谨防朱棣搞政变,故特作此安排。人之将死,其梦方醒,这对朱元璋来说,真是个辛辣的讽刺。
明代宗藩的酒囊饭袋们,在明末大动乱中,除个别人物外,无不显示出他们的卑怯无能。其结果,不是让明末农民军将他们连同其护法神崇祯皇帝一起埋葬,就是被打得落花流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弃物”。而明亡后,被人们抬头捧脚供奉起来的南明诸王,有的猥琐不堪,有的唯知在残山剩水间恣情享乐,终日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如南京弘光小朝廷的福王朱由崧,在国破家亡后,仍然纵淫乐,用“人参饲犬羊”,及大肆搜集蟾蜍酥,制造春药,以“蛤蟆天子”的秽名遗臭万年。有的虽登上新的王座,却终日风声鹤唳,未见清兵踪影就望风而逃,如抗清英雄李定国等人在西南拥戴的桂王朱由榔,就是一个无能的怕死鬼,每遇大敌当前,唯知一走了事,以致搬迁不定,疲于逃命。顺治五年(1648)初,桂王想从佳林西奔武岗,瞿式耜劝他:“敌骑在二百里外,何事张皇?”桂王听罢,竟厉声说:你不过是要我死罢了!真是何其昏庸也!借用近代词典泰斗吴梅形容福王的曲语来说,他们不过是金盆狗屎而己。他们的结局,是其祖朱元璋所未料的。
当然,综观明代宗藩种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朱元璋个人制定封王之制的结果。以清朝而论,开国之初,为了笼络人心,曾“告谕前朝诸王,仍照旧爵”,背起明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包袱。但不久,他们终于甩掉它,动辄扣上反清之类莫须有的帽子,加以剪除。但是,可悲的是,“清承明制”,大清王朝仍要沿着老路走下去,重蹈世袭制的覆辙,用金丝笼养金丝鸟的办法,来厚待宗室子孙,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八旗子弟这个严重的寄生阶层。
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70),他大封诸王,控制要害地方以分制海内。朱元璋对此很自得,强调封藩关系大明江山的安危,是最好的长久之计。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诸王以一定的典兵之权,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000人,在诸王的王国中,不仅置文官,还设武将。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长久之计”,不但没有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反而使明王朝背上了无法卸掉的沉重包袱。
朱元璋子孙众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人数究竟有多少,史料记载不一,考史者说法也不一。洪武三年(1370)封、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的晉王,至嘉靖初年,已增郡王、将军、中尉等1851名。张瀚认为隆庆初年宗藩人数“属籍者四万,而存者二万八千五百有奇”。清初温睿临在评论明代宗藩时,曾说:“其后本支愈繁衍,遍天下几百万”。“几百万”是个概数,也显然是个夸大了的数字。根据比较准确的记载,万历三十二年(1604),宗藩人数在8万以上。以此推论,迄明之亡,宗藩人数当有十多万之众。他们的耗费,成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负担。
“天潢贵胄”的藩王们,多半是游手好闲之辈;无法无天、作恶多端、穷奢极欲者,更不乏其人。有的藩王,一副流氓恶棍嘴脸。早在洪武初年,封在山西不久的晋王朱,即无法无天,坏事做绝。他威逼民间子女入宫,不中意者打死,烧成灰,送出宫外;对宫女滥施酷刑,有的被割舌头,有的被五花大绑,埋于雪中,活活冻死;将7岁至10岁的幼男阉割一百五十多名,伤痕尚未愈,就令人运到府内,致使多名幼童死亡。建文元年(1399)四月,湘王朱柏伪造宝钞及残虐杀人,建文帝闻讯后,降敕切责,议发兵讨之。永乐初年,汉王朱高煦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3000人,不录籍兵部,纵使劫掠。
藩王中颇多贪鄙之徒,盗窃者有之,敲诈勒索者有之,抢夺民田、兼并屯田者有之,掠夺民舍者有之,完全是国家经济生活的蛀虫。明末的福王朱常洵,更是个典型。其母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故他备受恩宠。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矿监税达“亿万计”,郑贵妃将其中很大一部分中饱福王私囊;他在洛阳就藩后,又是占山东、湖广良田,又是独霸中州盐利。甚至把手伸到四川,搜刮该地的盐井、榷茶银,以致崇祯时河南百姓都说:“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其府内“珠玉货赂山积”。万历以后,允许宗藩子弟经科举考试后出仕。其中有的人,一朝权在手,就大肆搜刮,贪婪至极。如朱卫殉任户部主事,苛刻异常,动辄重罚,空船亦责其纳钞。女人过关,纳银八钱,商贾及民,无不痛恨。
值得注意的是,宗藩还往往与宦官相勾结,或扰民,或谋叛,危害天下。宁夏安化郡王朱鐇谋反失败后,在其府第抄出总兵太监等官敕印关防符验。而宁王朱宸濠的起兵谋反,更是与宦官内外勾结的结果。宁王本来已因罪革去护卫,但后经重贿刘瑾,“准复”,使其羽翼日渐丰满。当王阳明率兵平叛,攻克宁王老巢后,曾查出一个账本,里面记载着朱宸濠与宦官勾结的证据,仅来往的书信,竟达两箧之多,这是他们狼狈为奸的铁证。宦官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更是有账可查,动不动就是几千两银子。
由此不难看出,明代宗藩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明王朝的腐蚀剂,危害多端。
当然,如果有谁认为明代宗藩的子孙是天生劣种,那就大错特错了。且不说,他们之中有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发愤攻读、著述,终于成为杰出音乐家、文字家的朱载堉,我们还能举出其他一些学者、忧国忧民之士。如周定王朱橚,乃朱元璋第五子,好学,能辞赋,曾作《元宫词》百章。他深感封地河南土旷人稀,地瘠民贫,便从当地丰富的野生植物中,查出荒年可以采来充饥的,共记录了414种,一一绘制成图,附上说明,编成《救荒本草》一书。除己见于过去本草中所载之外,新增入的有276种,从而发展了本草学。据朱楠的长史卞同替此书所写的序,朱楠搜集到这些野生植物后,都种在园子里,亲自观察研究,把每一种植物的可食部分记下,这种严肃的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李时珍、徐光启都十分重视这部著作。《救荒本草》是我国植物学史、农学史上闪光的篇章。问题在于,朱元璋对子孙采取了一揽子包到底的政策,赋予他们种种封建特权。地方官吏得罪藩王子孙,每遭严惩。如洪武十二年(1379),广西布政使张风、按察司副使虞泰等,仅因所谓的“公然侮慢”、“搬说是非”的过失,被朱元璋亲自下令,治以“剥皮重罪”。更重要的是,宗藩子孙们呱呱坠地即有一份吃到老死的禄米,无须为生计犯愁;在万历以前,也不允许宗藩子弟入试,对多数游手好闲之徒来说,自然是乐得胡乱厮混。
早在洪武九年(1376),即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岁支米5万石、钞25000贯、锦40匹、纻丝300匹、纱罗各100匹、绢500匹、冬夏布各1000匹、绵2000匹、盐2000引、茶1000斤、马匹草料月支50匹。其段匹,岁给匹料,付王府自造。永乐二十二年(1424),赐赵王朱高燧白金3000两、钞30000贯、彩币200表里、马10匹。如此等等。宗藩的生居死穴,也都是由官府营造的。早在明初,蜀王朱椿就藩成都前,朱元璋亲笔敕谕四川都司护卫指挥及布政司,“差诸色人匠兴造蜀王王城宫室,务要军民共同兴造,如制奉行”。此后,各王府将军而下宫室坟茔皆由官办,渐成定制。至成化中,更定为则,给价自行营造。大抵郡主的房价是1000两,镇国将军下至中尉,递减至500两。这还不过是法定权限内的一般情形。而宗室藩王拉龙旗作虎皮,仗皇权之势,用法外权限巧取豪夺,也是屡见不鲜。如伊王世子朱典瑛,多持官吏短长,甚至公然殴打御史,其横暴可想而知。其所居宫墙坏了,夺民居以广其宫。掠来女子七百余人,留貌美者九十余人,放回的勒索其家以金赎,与强盗的绑票行径,毫无二致。朱宸濠在谋反前,不仅强夺民间田产子女,还与江西大盗吴十三、凌十一等勾结,“劫财江湖间”,官府根本不敢过问。 随着明王朝各種矛盾的加剧,财政危机日趋严重,而明代宗藩子孙的人口膨胀之大之速,又是史所罕见,明王朝对如此巨大的特殊消费层,实在是供不应求,无能为力。于是,宗藩子孙们的地位,就不能不随封建特权的渐趋削弱而江河日下。
“生于皇家,适以囚禁之”,这寥寥九个大字,概括了一大批皇室子孙在皇权的牢笼中,穷愁潦倒,无可奈何的境况。这也是特权腐朽性的生动写照。
朱元璋深知,其子孙系天下安危,也曾频频告诫他们要“蓄养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天下国家之重”。在他看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亲亲之道”熏陶出来的藩王们,定能成为大明一统江山的拱卫者。这种认识,表明他忘记了历史上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忘记了为争夺至高无上的第一把交椅,在历代皇室内,曾演出过多少骨肉相残的悲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万言书,恳切地指出“分封逾制,祸患立生”,看出了大封诸王所潜伏的危险性,并开出了并不高明的补救药方。但是,朱元璋仍然在做梦,竟大怒,扬言要亲手杀死叶伯巨,吃他的肉。尔后叠相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诸王谋反事件,充分证明了叶伯巨的预见性。甚至朱元璋在临终前夕大脑还清楚时,也已觉察到燕王朱棣的动向值得警惕,下旨一道:“说与晋王(时朱已死,子济焙嗣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手里行。”时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十二日,而这个月初八,朱元璋已病危,为巩固皇太孙皇位,谨防朱棣搞政变,故特作此安排。人之将死,其梦方醒,这对朱元璋来说,真是个辛辣的讽刺。
明代宗藩的酒囊饭袋们,在明末大动乱中,除个别人物外,无不显示出他们的卑怯无能。其结果,不是让明末农民军将他们连同其护法神崇祯皇帝一起埋葬,就是被打得落花流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弃物”。而明亡后,被人们抬头捧脚供奉起来的南明诸王,有的猥琐不堪,有的唯知在残山剩水间恣情享乐,终日沉湎于醇酒妇人之中,如南京弘光小朝廷的福王朱由崧,在国破家亡后,仍然纵淫乐,用“人参饲犬羊”,及大肆搜集蟾蜍酥,制造春药,以“蛤蟆天子”的秽名遗臭万年。有的虽登上新的王座,却终日风声鹤唳,未见清兵踪影就望风而逃,如抗清英雄李定国等人在西南拥戴的桂王朱由榔,就是一个无能的怕死鬼,每遇大敌当前,唯知一走了事,以致搬迁不定,疲于逃命。顺治五年(1648)初,桂王想从佳林西奔武岗,瞿式耜劝他:“敌骑在二百里外,何事张皇?”桂王听罢,竟厉声说:你不过是要我死罢了!真是何其昏庸也!借用近代词典泰斗吴梅形容福王的曲语来说,他们不过是金盆狗屎而己。他们的结局,是其祖朱元璋所未料的。
当然,综观明代宗藩种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朱元璋个人制定封王之制的结果。以清朝而论,开国之初,为了笼络人心,曾“告谕前朝诸王,仍照旧爵”,背起明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包袱。但不久,他们终于甩掉它,动辄扣上反清之类莫须有的帽子,加以剪除。但是,可悲的是,“清承明制”,大清王朝仍要沿着老路走下去,重蹈世袭制的覆辙,用金丝笼养金丝鸟的办法,来厚待宗室子孙,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八旗子弟这个严重的寄生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