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教育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学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在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走进生活。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让桌椅凝聚友谊,让墙壁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像温馨美丽的家。
教室窗台摆上学生喜欢的一些小玩具,讲台摆上花草,班级有一个图书角,有书一百多本,两三种儿童报纸,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墙壁上张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字画;在后面黑板开辟“成长园地”,由学生小组轮流承办,内容有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如:班级日记、心情帖、师生悄悄话、一诗、一句、一文……
2 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每周三中午20分钟,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时间,他们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说相声、成语接龙;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
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 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都是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如:在教学“休”字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大树”和“人”,然后“人”悠闲地靠在“大树”上,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休”字的写法的含义。
2 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如《小镇的早晨》,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小镇的早晨那么热闹,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你见过哪些农副产品?卖主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一组学生大声吆喝:“快来买,新鲜的鱼,便宜卖啊!”……二组学生满面笑容,热情地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芹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又有学生拿起一把,左瞧右看:“不错,看上去挺新鲜的。来一斤吧!”……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我从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照片和字字血泪的文字,并在上课的开始时,就创设情境。那燃烧着战火的画面、字字带泪的文字及忧伤的音乐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造成一波波强烈的冲击,把同学们带入到一种非常悲痛的气氛中,学生的感情与雷利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入情入境,教学起到渲染感情、升华感情的目的,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1)访一访,观察生活。(2)赛一赛,激情生活。(3)演一演,再现生活。(4)做一做,体验生活。(5)学一学,对比生活。(6)议一议,品味生活。
3 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与生活、家庭、学校、社会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引导学生真正地回归生活,不断地倾听“风声、雨声、读书声”,时时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一心一意地走“生活化”的道路,才能迎来小学作文教育的一片艳阳天。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与书为友,汲取精华
书籍是前人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认真读书,与书为友,可以使学生间接地了解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汲取其中的精华,这样既能丰厚他们的知识积淀,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向你推荐一种报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心得交流会”、“比一比,谁是小博士”等活动,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同时让学生明白与书为友,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广闻博览,成为杂家
让学生了解万花筒般五彩斑斓的生活,除了看书、读书,还有很多途径,比如电视、网络等。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值得一看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开心词典》、《科技博览》、《动物世界》、《东方时空》等,同时引导他们 进入一些健康的网站,努力让他们广闻博览,成为一个“杂家”,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细心观察,关注热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就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下什么。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挖掘孩子们生活中的热点。如有一次,我嘴角起了一个泡,孩子们关切地问我怎么了?疼吗?我笑笑不语,就让孩子们以“我的泡”为题材,想写什么写什么。孩子们就写下了《嘴角的花朵》、《泡》、《老师嘴角的泡》……胆小的吴昊天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管同学们怎么鼓励他,他就是坐在那纹丝不动,我又让孩子们以“吴昊天为题材”,孩子们即兴写下了《吴昊天,我为你加油》、《吴昊天,你行的》、《胆子大一点,吴昊天》;课间,我和孩子们共同嬉戏,跳绳、打乒乓球、下棋,指导他们记下自己难忘的一刻;课外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校园、乡村、公园、河畔……让他们流连忘返。下雪了,下雨了,我引导他们观察,指导他们写雪、写雨;春天来了,我带孩子们去找春天……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我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4 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虽然学生对人类破坏地球的情况略有所知,但很粗浅。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初步了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情况作调查。让学生们把河中排放的各种废水废物,特别是有毒的化学品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上课时我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的节目制作现场,节目围绕着“塞特凯达斯瀑布”消失的原因这一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学生们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将使人患病、使鱼类灭绝,使风景区失去美丽的风光。最后,我让学生以“让地球充满生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使课内与课外,个人学与集体学,理解与表达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很好地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语文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在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走进生活。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让桌椅凝聚友谊,让墙壁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像温馨美丽的家。
教室窗台摆上学生喜欢的一些小玩具,讲台摆上花草,班级有一个图书角,有书一百多本,两三种儿童报纸,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墙壁上张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字画;在后面黑板开辟“成长园地”,由学生小组轮流承办,内容有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如:班级日记、心情帖、师生悄悄话、一诗、一句、一文……
2 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每周三中午20分钟,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时间,他们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说相声、成语接龙;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
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 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都是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如:在教学“休”字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大树”和“人”,然后“人”悠闲地靠在“大树”上,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休”字的写法的含义。
2 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如《小镇的早晨》,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小镇的早晨那么热闹,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你见过哪些农副产品?卖主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一组学生大声吆喝:“快来买,新鲜的鱼,便宜卖啊!”……二组学生满面笑容,热情地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芹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又有学生拿起一把,左瞧右看:“不错,看上去挺新鲜的。来一斤吧!”……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我从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照片和字字血泪的文字,并在上课的开始时,就创设情境。那燃烧着战火的画面、字字带泪的文字及忧伤的音乐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造成一波波强烈的冲击,把同学们带入到一种非常悲痛的气氛中,学生的感情与雷利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入情入境,教学起到渲染感情、升华感情的目的,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1)访一访,观察生活。(2)赛一赛,激情生活。(3)演一演,再现生活。(4)做一做,体验生活。(5)学一学,对比生活。(6)议一议,品味生活。
3 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与生活、家庭、学校、社会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引导学生真正地回归生活,不断地倾听“风声、雨声、读书声”,时时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一心一意地走“生活化”的道路,才能迎来小学作文教育的一片艳阳天。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与书为友,汲取精华
书籍是前人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认真读书,与书为友,可以使学生间接地了解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汲取其中的精华,这样既能丰厚他们的知识积淀,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向你推荐一种报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心得交流会”、“比一比,谁是小博士”等活动,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同时让学生明白与书为友,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广闻博览,成为杂家
让学生了解万花筒般五彩斑斓的生活,除了看书、读书,还有很多途径,比如电视、网络等。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值得一看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开心词典》、《科技博览》、《动物世界》、《东方时空》等,同时引导他们 进入一些健康的网站,努力让他们广闻博览,成为一个“杂家”,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细心观察,关注热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就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下什么。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挖掘孩子们生活中的热点。如有一次,我嘴角起了一个泡,孩子们关切地问我怎么了?疼吗?我笑笑不语,就让孩子们以“我的泡”为题材,想写什么写什么。孩子们就写下了《嘴角的花朵》、《泡》、《老师嘴角的泡》……胆小的吴昊天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管同学们怎么鼓励他,他就是坐在那纹丝不动,我又让孩子们以“吴昊天为题材”,孩子们即兴写下了《吴昊天,我为你加油》、《吴昊天,你行的》、《胆子大一点,吴昊天》;课间,我和孩子们共同嬉戏,跳绳、打乒乓球、下棋,指导他们记下自己难忘的一刻;课外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校园、乡村、公园、河畔……让他们流连忘返。下雪了,下雨了,我引导他们观察,指导他们写雪、写雨;春天来了,我带孩子们去找春天……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我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4 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虽然学生对人类破坏地球的情况略有所知,但很粗浅。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初步了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情况作调查。让学生们把河中排放的各种废水废物,特别是有毒的化学品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上课时我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的节目制作现场,节目围绕着“塞特凯达斯瀑布”消失的原因这一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学生们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将使人患病、使鱼类灭绝,使风景区失去美丽的风光。最后,我让学生以“让地球充满生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使课内与课外,个人学与集体学,理解与表达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很好地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语文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