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决定成败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联军讨伐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应郑伯之请,只身前往敌营,劝谏秦伯(即秦穆公)退师,从而解除了郑国之围。
   时隔两年,晋文公卒,秦伯征求老臣蹇叔意见,欲乘晋国新丧潜师伐郑。蹇叔却未能劝阻秦伯兴师,只好“哭师”相送,结果秦军大败,三帅被俘。
   同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烛之武得以成功,而蹇叔却遭失败,这一成一败的不同结局,实在值得深思。
   烛之武是如何劝谏秦穆公退师的呢?当时秦晋联军已兵临城下,面对大兵压境,郑国正危在旦夕。此时烛之武进见秦伯,首先来个正视现实声言郑“知亡”。但随即又说,灭亡了郑国,若对秦国有益,那么也就要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了。这就设下了一个疑问:既然达到亡郑这个目的,又为什么不会“有益”于秦呢?这使秦伯必然要让这个“奇谈”说下去。
  由此可见,烛之武一开始就运用心理兼容原理,采取了巧妙分析的进谏方式。他承认郑面临灭亡的处境,在烛之武“老实”的话语中,秦穆公表示认可、理解。烛之武接着分析郑国之存亡对秦的利弊。
  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秦要以“亡郑”来充实自己,就涉及到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跨越一个国家,而把远的地方作为边邑,实际上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秦晋灭亡郑国,实际上是在扩充晋的土地。相对于晋“厚”,则秦就显得“薄”了。既然如此,那么,不灭亡郑国又将如何?“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通‘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里说得很明白,“亡郑”于秦有害无益,“舍郑”则有益无害。当然,仅凭这几层意思的劝说,秦穆公还不肯违背秦晋盟约,单方面撤军。烛之武针对穆公的这一层疑虑,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展开攻势。
   秦君曾帮晋惠公(文公之弟)抢在文公之先为晋君,惠公曾答应将焦、瑕这两个地方割让给秦国,作为对秦的报答,但惠公回国后,就翻脸不认账。这对秦来讲,晋君的言而无信,是记忆犹新的事,穆公焉能不耿耿于怀?况且晋国贪得无厌,等到向东夺取了郑国,随即就要向西扩充疆界,秦为郑邻,首当其冲。至此,情况进一步明朗化,“亡郑”非但无益于秦,却给自己播下灾难的种子,即在“陪邻”的同时,加速晋“阙秦”的进程,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舍郑”才是明智之举。
   烛之武巧用心理兼容原理,在对方认同、理解的基础上,求得双方感情发展的一致性,然后步步诱入,将对方转到自己一方的观点、立场上来,让穆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心理转换,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作出了“退师”的决策。
   再来看蹇叔是怎样劝说秦穆公不要兴师伐郑的。
   烛之武退秦师两年后,晋文公新亡,加上当时驻守在郑国杞子的“潜师”可袭取郑国的密报,穆公欲再度兴师伐郑。并就此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的回答先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意思是: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一接触,先是一个埋怨,是在无任何分析的情况下发出的,先给穆公一个不痛快,造成心理上的不兼容,形成了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思维定势;这是一个失败的开头。蹇叔接着进行分析:“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这种分析是合乎事实的,不可谓有错。一个师劳力竭,一个以逸待劳,胜负是明摆着的。因此,“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这第二个埋怨接踵而来,这实在是言语交际之大忌。因为述事明理,只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万不可以理怨人。蹇叔接着作进一步阐述,重点强调了一个我“勤”敌“备”,得到的将是“勤而无所”的结局,岂止是无所得,相反是有所失。其中特别强调了敌“备”,敌有备无患,反之,我则有患。于是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第三个埋怨又抛了出来。
  听惯了唯唯喏喏的穆公,急于成就霸业,他“访诸蹇叔”,是想取得支持他出征的赞同意见,或对这次出征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所作的中肯而独到的分析,并以此确定伐郑的战略部署。谁知一交谈,就连连遭受埋怨,造成心理阻隔,使心想“潜师”取胜的穆公如芒刺在背,再也听不进什么了。
   穆公不听蹇叔劝谏,蹇叔又无法阻止穆公进军,于是只剩下哭了:“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的三怨一哭,导致了穆公由主动征求意见到派人咒骂:“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这不能不令人吃惊地感到:蹇叔虽有在事情还未开始之时就洞察出事情结局的远见卓识,但因其在与穆公的交谈中,交际语言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了悲剧。更为可悲的是:“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必死……余收尔骨焉。’”
   眼睁睁看着儿子去作无谓的牺牲,却无法去救助他,这怎能叫人不痛心!蹇叔先哭军队后哭儿子,虽有心救军,却无力回天。蹇叔哭师不可谓不是一大悲剧!
   若将烛之武退师、蹇叔哭师,这一成一败对比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
  
   一、所处背景见难易
  
   烛之武所处背景是:秦晋联军亡郑,指日可待,且郑国已无力反击,军民内部人人自危。烛之武奉命劝谏秦穆公退兵,是用绳子绑住身子从城墙上坠下,星夜只身前往秦军军营,劝谏穆公,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须知烛之武与穆公的身份地位是天壤之别,前者是败军之民,后者是胜军之主。再者,穆公行军千里,已是胜券在握,气势正盛。要想在这时候听进一个败兵之民的意见,并按其意志行事,谈何容易。
   蹇叔所处的背景是:穆公欲称霸诸侯,乘晋君新亡,潜师袭郑,意在一举吞并郑国。不过,穆公仍有疑虑,特意向蹇叔征求意见。一般来说,穆公从心理上是想听取蹇叔的高见的。可以设想,如果蹇叔慎选用语,抓住时机,取得“心理兼容”,是有可能达到进谏的目的的。
  
   二、进谏方式明高低
  
   烛之武见秦军之时,深知使命重大,洞察敌我客观情势,抓住利弊得失,独特而又极富远见地作出分析,让穆公从分析中明白何去何从。这就是说,烛之武运用了分析的进谏方式,有理有节,因而有利,最终实现了预定的目的。
   蹇叔运用一下子宣布结论的方法,诸如“师劳力竭”、“郑必备之”之类,语确而义明,但对心存“潜师”取胜心理的穆公来说。却如芒刺在背。更为糟糕的是,在穆公拒谏的情况下,蹇叔仍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战术,哭着说出结论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急于求胜的穆公,当然听不进这个他想象不到的断言。这种直接宣布结论的进谏方式,导致了蹇叔由主动成被动,由受敬为受咒,最后抱憾终身。
  
   三、语言技巧决成败
  
   烛之武利用秦军在争霸上的矛盾,不露声色地扩大穆公对晋的戒心,以逐步削减秦急于亡郑的欲望。因而言辞委婉,诸如秦亡郑之举,说成“敢以烦执事”;不说我认为办不到,却说“君知其难也”;不说对你们有益,反说成“君亦无所害”;不说“何去何从,当以明决”,只说“唯君图之”。话语婉转,谦敬有度,表意明白,使秦伯高兴地接受其意见。
   烛之武以婉辞见长,蹇叔却因直言显短。可能因为蹇叔过于相信秦穆公的虚怀若谷,而直陈己见;也可能由于蹇叔不善谏言,喜怒皆形于色,虽是忠言却逆耳。诸如“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的反问,“郑必知之”“必有悖心”的决断语,“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哭丧话,显然都不宜出自一个善谏者之口,其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见,语言技巧的好坏,关系到一件事情的成败,乃至战争的胜负、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兴亡,决不能等闲视之!由烛之武与蹇叔谏言的不同结局中可见一斑。
其他文献
不久前,笔者被某公司“临聘”为中方向导,从而有机会与两个美国商人相处了一个礼拜,其间最大的收获是感受了美商的非常观念。    旋风般的时间节奏    当晚七点三十分住进一家没有星级的宾馆,没待我喝完一杯茶,美国人便“热情友好”地要我参与工作。这样忙乎下来就是深夜十一点,接着的“宵夜”仅是一杯牛奶和几块饼干,两个美国人居然吃得有滋有味。  第二天早晨七时,你们便要我立即带路去另一个城市。办完事,刚好
期刊
在日常人际沟通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某种不良的倾听行为方式。笔者这里把五种常见的不良倾听行为方式分别叫做:自我辩解的倾听者、自我中心的倾听者、被动的倾听者、奉承的倾听者和挑剔的倾听者。这些不良的倾听行为习惯会严重阻碍人际沟通过程,我们应该自我警觉,尽量避免和消除不良的倾听习惯。    1.自我辩解的倾听者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或者是不成功的,心中会感到不安。怎样消除这种
期刊
东老师:您好!  我初考的前夕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和妈妈一起生活。我考上一所市重点初中,离家很远的,要求住校。开学那天妈妈去送的我。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宿舍里妈妈一个人爬到上铺去帮我收拾行李,累得满头大汗。同宿舍的人都是全家一起来的,有说有笑,我当时看着心里特别嫉妒他们。这时,一个女同学的妈妈问我,你爸爸怎么不来帮你们啊,瞧你们娘俩累的。那个女同学坐在床上看着我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开学后,
期刊
  
期刊
骆其绮临睡前接到一个电话,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喂,请问骆其绮小姐在吗?”  其绮听到这个声音不由地迟疑了一下:“哦,我是呀。”  “太好了,其绮,我是丁培健,我很想你,来新加坡好吗?”  新加坡很长时间以来是骆其绮很伤楚的一个地方名词,两年前她听到就要发狂。骆其绮发过誓,世界上哪里都可以去,就是不去新加坡。道理很简单,因为她先前的男朋友去的就是新加坡。  那个男孩叫储伟,有着很让人羡慕的家境和
期刊
大学校园生活,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千姿百态;又像一个多色的万花筒,精彩纷呈。作为象牙塔里的一份子,也生活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于是对校园生活有了A to Z的体会。  A: Asleep——睡觉。曾经有报道说因为大学扩招的缘故,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了。一个星期几个下午没课,说“很多大学生早上快上课了才急急忙忙起床,下午睡到四五点”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一部分事实。  B:Best——最好。当今的大学
期刊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遇到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就像死结一样,不是一拉就解得开的,此时应避免正面的攻坚战,不按对方的逻辑思路作答,采取绕开的办法,另辟蹊径,寻找出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突破口。有时可以语出不凡,出奇制胜,妙“口”回春,巧夺天工,达到“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的效果。不少能言智者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请看其法:  一、巧换概念法就是利用话语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来“掉包”,采以甲代乙,或
期刊
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往往对于职场既向往,又害怕。担心单纯幼稚的自己陷进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难以左右逢源。可不管怎么样,工作总要找,社会总要进。每一个人,还不都从这里走过。不然的话,生活就真的是白纸一张。其实,职场也罢,战场也罢,只要你动动脑筋,用用心,一样的轻松,最后的赢家非你舍谁?现在我就带你走进写字楼,听我口令——    请,多看    请,进了办公室,你首先就要学会打望。墙上简简单单激扬的文字
期刊
(一)    十九个月前,我是个爱哭的女生。  受一点点的委屈,朋友无心的一句话,做错一件芝麻小事,听到一首凄美的歌曲,看见恩熙永远地睡在俊熙的背上,等等,这些都会让我的泪水如黄河决堤般倾泻不止,两眼红红得像樱桃。  我分明是脆弱敏感的月亮天蝎,外在却又是阳光开朗的白羊女孩。  曾经以为自己的眼泪是无穷无尽的,是呼之即来的。大颗大颗的水晶泪滚落脸颊的感觉是幸福又残忍的。我喜欢流泪,哭过后就似雨过天
期刊
省城管理学院的卢先生应邀到白水城讲学,为体现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东道主联系安排卢先生到本城新开业的一家星级宾馆入住。  讲学结束后,卢先生到宾馆总台退房。  总台服务小姐彬彬有礼,客气地对卢先生说:“先生,请您稍稍等一下。我通知楼层服务员检查一下房间,看看有无损坏或缺少什么物品后,马上就给您办理退房。”  闻听些言,卢先生脸色一沉:“岂有此理!难道说我会偷偷拿走你们宾馆的物品?!”  服务小姐连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