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以相信,林青霞都60了
20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大陆人第一次看到了大陆之外的“那头”,外面的事物也涌入了“这头”。别的不说,单讲宝岛台湾,一下子就挤进来三个女人:邓丽君、琼瑶、林青霞。街头听邓丽君,灯下读琼瑶,电影里看林青霞。她们如尖利之风,似细密之雨,风靡大陆。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欣赏到电影里的林青霞。最初是在专门放映“内部参考片”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她的电影;之后,在政府机关礼堂看;之后,在电影院看;之后,在电视里看;再后来,我们成为朋友。
2014年11月,林青霞满60岁,一个甲子,这让我有些难以置信。一次在香港,董桥约几个朋友吃饭。她来得最晚,董太太说:“我在街上看见她了,人家还在买衣服。”
等啊等,等来一阵风。林青霞穿一件绿色连衣裙,双手扯着裙子,跳着舞步,转着圈儿进来。然后,举着三根手指,得意道:“300块,打折的!”
董桥瞥了她一眼,说:“谁能信,这个人快60了。”
吃饭时,她又催快吃。她说:“我要带愚姐逛街。”
啥味道都没吃出来,就跟着她跑了。到了一家成衣店,我看中一件白布衫,又见到出售的袜子不错,有各种质地、各种款式。我拣了两双黑的,她挑了红的和绿的,我接过来一看,这不正是“惨绿愁红”嘛。这袜子,咋穿?她穿。
端详她那张几乎找不到皱纹的脸,想起董桥说的那句:“谁能信,这个人快60了。”
白先勇说她是慧心美人
说起林青霞,恐怕首先要说的是电影。40余年间,她演了百部电影,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并制造出一个“林青霞时代”。影片质量有高有低,但于她而言,却是始终如一的“美”:穿上女装是美女,换上男装是帅男,没治了。搞得天上也有颗星与之同名。那是2000年的8月,一位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小行星,遂命名为“林青霞星”,2006年获得批准。编号为:38821。
我长期从事戏曲研究。戏曲(特别是昆曲、京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唱念做打,四功五法,都有一定之规。台上所有的动作都来自程式,戏曲的创作方法,也是远离生活形态的。也就是说,一切“原生态”的东西都无法直接搬上戏曲舞台,一定要经过程式化处理。但电影的情况恰恰相反,电影表演可以说是程式化程度最低,乃至无程式,这是电影的重要艺术特性。它追求的是动作的真实过程,要求演员的情绪、表情和行为方式是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呈现,尤其侧重于表现人的气质与天性,其创作方法是贴近生活,甚至希望能达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某种模糊。这是戏曲和电影的基本差异。林青霞驰骋于银幕,能适应各种角色且长盛不衰,探究其因,我以为她是赢在了“气质与天性”这个基本点上。
举个例子吧。1992年上映的《新龙门客栈》,是中国当代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剧中,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被人称为是一只灵猫,诡异、恣肆、张扬,表演大胆而精绝。林青霞女扮男装饰演邱莫言,则是气度不凡,含而不露,举手投足无不有深沉典雅之态。戏演到了最后一刻,邱莫言即将没入流沙且终现女儿身,林青霞也仅仅是用一对眼睛,抓住抬头的瞬间,让目光穿透灵魂,倾泻出内心的千言万语。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凝望远山,还是眼角落泪,林青霞的眼神运用颇似京剧,好像都能用戏曲锣鼓敲击出心理节奏来!所以,我对朋友说:“林青霞是昆曲的正旦,京戏里的大青衣。”
这篇稿子刚搁笔,我得到一本由日本记者撰写的《永远的林青霞》。翻开一看,有段文字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其中,记者称赞她扮演的非男非女的东方不败,有着“致命的眼神”。记者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林青霞答:“这部戏开拍前,我请了一个老师教我京戏。”
林青霞是个美人,穿着讲究,言行得体,有着一贯的绮丽优雅。白先勇说她是“慧心美人”,又说:“她本性善良,在演艺圈沉浮那么多年,能出淤泥而不染;写文章能出口不伤人,非常难得。”的确如此,林青霞不说是非,但心里是有是非的!我们议论电影导演时,她对两位享有盛名的电影导演做过这样的对比:“某某与某某某有相似之处,都是大器晚成,性格中有压抑的成分,对电影狂热,但是分道扬镳了。一个心无旁骛,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做电影梦;一个则被过分的野心和名利追求,消磨了他并不多的艺术感觉,以致像焦雄屏(台湾资深电影批评家)所言——迷失了精神方向。”这段话,恐怕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说是非”来概括,它显示出林青霞的艺术见地和价值判断。
外面承受压力,内心忍受孤独
近几年,林青霞拿起笔,开始写作,在董桥等朋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上了路,直至在香港的报刊上开设专栏。
演员在舞台上和银幕里,千姿百态,尽情宣泄。一旦回到生活中,他们往往要紧紧包裹住自己,用距离感维护、封闭自己和自己的形象。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人很紧绷,防御心很重”。当然,也有一些明星在生活中尽量享受其银幕形象的影响,把自己的精力和肉体奉献给玩乐、聚会、时尚、嬉戏、麻将、闲聊、社交、赌博、奢侈品,靠消遣和挥霍来填充时间。女演员还希望能拥有大量的爱(包括一个收入丰厚的丈夫),境况富裕地过好后面的日子。
一般来说,银幕背后、电影之外的明星,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不了解的。娱乐记者们尽管每天追踪明星的行迹,也是难以真正了解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内心世界。外面承受压力,内心忍受孤独,这是艺人的常态。艺人越有名,压力就越大,人就越孤独。别看前呼后拥,没有安全感的正是这些红得发紫、热得烫手的名艺人。所以,我在2012年修订版《伶人往事》的序言里感叹道:“浮云太远,心事太近。梅兰芳或热情或宁静,他距离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林青霞原本也如此,但是自从她拿起了笔,情况就有所变化。写散文,就要把自己摆进去,因此她必须写自己。
林青霞有一篇叫《忆》的文章,笔下涉及张国荣。她写自己来到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二楼,踏进长廊后想起从这里跳楼而亡的张国荣。但写过两段,她就把笔锋转向了自己,这样写来:“我搬进一座新世界公寓,打开房门,望着窗外的无敌海景,好美啊,东方之珠,香港。我应该开心地欣赏它。可是,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这样美丽灿烂的夜景,让我觉得更加孤单,心里一阵酸楚,突然之间号啕大哭起来……从1984年,林岭东请我到香港拍《君子好逑》,到1994年拍《东邪西毒》,这十年,我孤身在港工作。每天不是在公寓里睡觉,就是在片场里编织他人的世界。”于是,林青霞打电话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寂寞,电话挂断,寂寞又来。过去了多少年,已为人母的林青霞路过此地,还指着这栋公寓对女儿讲述曾经的寂寞。
《忆》的篇幅不长,但沉甸甸的,它的分量来自真实而细腻的情感。
林青霞对寂寞有着极端的敏感和感受。我知道,第一次见面,她就背着我偷偷对别人说:“章诒和太寂寞了,她应该结婚。”
后来,我们熟了,她就当着我的面说:“愚姐,你要有男朋友啊!”
我很感动。
有遗憾,才是人生
电影是梦工厂,制造梦幻,由此而获取高额利润,并成批推出美女帅男。这些明星让观众如醉如痴的同时,也获得名气和金钱。美貌、财富、知识以及魅力,构筑了一个女明星的强大吸引力,林青霞可谓四者集于一身,这是一个人的本钱,也是一个人的负担。如此半生,有遗憾吗?有。她说:“有一件事一直令我懊悔,那就是我的从影生涯没有什么代表作。”她还说:“巩俐非常幸运。”而我以为:有遗憾,才是人生。
进入到中年,息影多年,林青霞的性格中增添了沉稳、仁厚以及理性。如今,她开始用文字做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琐琐细细,实实在在。而这一切于她,十分珍贵,也十分不易。
水深水浅,云去云来,林青霞才60岁,小呢。
摘自中国作家网
20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大陆人第一次看到了大陆之外的“那头”,外面的事物也涌入了“这头”。别的不说,单讲宝岛台湾,一下子就挤进来三个女人:邓丽君、琼瑶、林青霞。街头听邓丽君,灯下读琼瑶,电影里看林青霞。她们如尖利之风,似细密之雨,风靡大陆。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欣赏到电影里的林青霞。最初是在专门放映“内部参考片”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她的电影;之后,在政府机关礼堂看;之后,在电影院看;之后,在电视里看;再后来,我们成为朋友。
2014年11月,林青霞满60岁,一个甲子,这让我有些难以置信。一次在香港,董桥约几个朋友吃饭。她来得最晚,董太太说:“我在街上看见她了,人家还在买衣服。”
等啊等,等来一阵风。林青霞穿一件绿色连衣裙,双手扯着裙子,跳着舞步,转着圈儿进来。然后,举着三根手指,得意道:“300块,打折的!”
董桥瞥了她一眼,说:“谁能信,这个人快60了。”
吃饭时,她又催快吃。她说:“我要带愚姐逛街。”
啥味道都没吃出来,就跟着她跑了。到了一家成衣店,我看中一件白布衫,又见到出售的袜子不错,有各种质地、各种款式。我拣了两双黑的,她挑了红的和绿的,我接过来一看,这不正是“惨绿愁红”嘛。这袜子,咋穿?她穿。
端详她那张几乎找不到皱纹的脸,想起董桥说的那句:“谁能信,这个人快60了。”
白先勇说她是慧心美人
说起林青霞,恐怕首先要说的是电影。40余年间,她演了百部电影,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并制造出一个“林青霞时代”。影片质量有高有低,但于她而言,却是始终如一的“美”:穿上女装是美女,换上男装是帅男,没治了。搞得天上也有颗星与之同名。那是2000年的8月,一位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小行星,遂命名为“林青霞星”,2006年获得批准。编号为:38821。
我长期从事戏曲研究。戏曲(特别是昆曲、京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唱念做打,四功五法,都有一定之规。台上所有的动作都来自程式,戏曲的创作方法,也是远离生活形态的。也就是说,一切“原生态”的东西都无法直接搬上戏曲舞台,一定要经过程式化处理。但电影的情况恰恰相反,电影表演可以说是程式化程度最低,乃至无程式,这是电影的重要艺术特性。它追求的是动作的真实过程,要求演员的情绪、表情和行为方式是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呈现,尤其侧重于表现人的气质与天性,其创作方法是贴近生活,甚至希望能达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某种模糊。这是戏曲和电影的基本差异。林青霞驰骋于银幕,能适应各种角色且长盛不衰,探究其因,我以为她是赢在了“气质与天性”这个基本点上。
举个例子吧。1992年上映的《新龙门客栈》,是中国当代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剧中,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被人称为是一只灵猫,诡异、恣肆、张扬,表演大胆而精绝。林青霞女扮男装饰演邱莫言,则是气度不凡,含而不露,举手投足无不有深沉典雅之态。戏演到了最后一刻,邱莫言即将没入流沙且终现女儿身,林青霞也仅仅是用一对眼睛,抓住抬头的瞬间,让目光穿透灵魂,倾泻出内心的千言万语。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凝望远山,还是眼角落泪,林青霞的眼神运用颇似京剧,好像都能用戏曲锣鼓敲击出心理节奏来!所以,我对朋友说:“林青霞是昆曲的正旦,京戏里的大青衣。”
这篇稿子刚搁笔,我得到一本由日本记者撰写的《永远的林青霞》。翻开一看,有段文字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其中,记者称赞她扮演的非男非女的东方不败,有着“致命的眼神”。记者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林青霞答:“这部戏开拍前,我请了一个老师教我京戏。”
林青霞是个美人,穿着讲究,言行得体,有着一贯的绮丽优雅。白先勇说她是“慧心美人”,又说:“她本性善良,在演艺圈沉浮那么多年,能出淤泥而不染;写文章能出口不伤人,非常难得。”的确如此,林青霞不说是非,但心里是有是非的!我们议论电影导演时,她对两位享有盛名的电影导演做过这样的对比:“某某与某某某有相似之处,都是大器晚成,性格中有压抑的成分,对电影狂热,但是分道扬镳了。一个心无旁骛,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做电影梦;一个则被过分的野心和名利追求,消磨了他并不多的艺术感觉,以致像焦雄屏(台湾资深电影批评家)所言——迷失了精神方向。”这段话,恐怕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说是非”来概括,它显示出林青霞的艺术见地和价值判断。
外面承受压力,内心忍受孤独
近几年,林青霞拿起笔,开始写作,在董桥等朋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上了路,直至在香港的报刊上开设专栏。
演员在舞台上和银幕里,千姿百态,尽情宣泄。一旦回到生活中,他们往往要紧紧包裹住自己,用距离感维护、封闭自己和自己的形象。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人很紧绷,防御心很重”。当然,也有一些明星在生活中尽量享受其银幕形象的影响,把自己的精力和肉体奉献给玩乐、聚会、时尚、嬉戏、麻将、闲聊、社交、赌博、奢侈品,靠消遣和挥霍来填充时间。女演员还希望能拥有大量的爱(包括一个收入丰厚的丈夫),境况富裕地过好后面的日子。
一般来说,银幕背后、电影之外的明星,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不了解的。娱乐记者们尽管每天追踪明星的行迹,也是难以真正了解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内心世界。外面承受压力,内心忍受孤独,这是艺人的常态。艺人越有名,压力就越大,人就越孤独。别看前呼后拥,没有安全感的正是这些红得发紫、热得烫手的名艺人。所以,我在2012年修订版《伶人往事》的序言里感叹道:“浮云太远,心事太近。梅兰芳或热情或宁静,他距离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林青霞原本也如此,但是自从她拿起了笔,情况就有所变化。写散文,就要把自己摆进去,因此她必须写自己。
林青霞有一篇叫《忆》的文章,笔下涉及张国荣。她写自己来到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二楼,踏进长廊后想起从这里跳楼而亡的张国荣。但写过两段,她就把笔锋转向了自己,这样写来:“我搬进一座新世界公寓,打开房门,望着窗外的无敌海景,好美啊,东方之珠,香港。我应该开心地欣赏它。可是,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这样美丽灿烂的夜景,让我觉得更加孤单,心里一阵酸楚,突然之间号啕大哭起来……从1984年,林岭东请我到香港拍《君子好逑》,到1994年拍《东邪西毒》,这十年,我孤身在港工作。每天不是在公寓里睡觉,就是在片场里编织他人的世界。”于是,林青霞打电话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寂寞,电话挂断,寂寞又来。过去了多少年,已为人母的林青霞路过此地,还指着这栋公寓对女儿讲述曾经的寂寞。
《忆》的篇幅不长,但沉甸甸的,它的分量来自真实而细腻的情感。
林青霞对寂寞有着极端的敏感和感受。我知道,第一次见面,她就背着我偷偷对别人说:“章诒和太寂寞了,她应该结婚。”
后来,我们熟了,她就当着我的面说:“愚姐,你要有男朋友啊!”
我很感动。
有遗憾,才是人生
电影是梦工厂,制造梦幻,由此而获取高额利润,并成批推出美女帅男。这些明星让观众如醉如痴的同时,也获得名气和金钱。美貌、财富、知识以及魅力,构筑了一个女明星的强大吸引力,林青霞可谓四者集于一身,这是一个人的本钱,也是一个人的负担。如此半生,有遗憾吗?有。她说:“有一件事一直令我懊悔,那就是我的从影生涯没有什么代表作。”她还说:“巩俐非常幸运。”而我以为:有遗憾,才是人生。
进入到中年,息影多年,林青霞的性格中增添了沉稳、仁厚以及理性。如今,她开始用文字做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琐琐细细,实实在在。而这一切于她,十分珍贵,也十分不易。
水深水浅,云去云来,林青霞才60岁,小呢。
摘自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