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科学科教学中。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首先要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教学兴趣,鼓励学生会提出疑问,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对结果的检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笔者主要以数学学科为对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谈到此话题,很多都认为伤透脑筋,到底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问题?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求广大教师们花心思,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 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即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尝试中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题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数学知识。
面对一道数学解决问题,读懂题意是根本,即通过对题意的解读弄明白已知什么?求什么?一方面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把文字读完整,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题目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应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内化学习的重点、难点。
例如这样一题:买饼干4包32元,幼儿园王阿姨准备用200元买这种饼干,她能买到多少包?要算出200元可以买多少包,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精读题目,根据生活实际想想先算什么。小学低年级阶段有很多图文题,对于图文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老师的提问应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花费的时间不宜过多,要恰到好处。图意读懂了,已知条件和未知答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明白了。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还会遇到没有配图标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能够在头脑中,根据题意想象一个场景。因此,老师在教学生读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场景再现。并实现图文转化,解决问题。做好了第一步,铺垫了道路第二步就比较容易了。
三、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给学生这样一道实践题:“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5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观察,画图求解,进行探究,很快得出了答案。
四、 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贴近生活教数学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消除学生对求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如下方法来进行的。
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例题自编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已讲解过的例题,或者教材上的例题自编问题,提高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对学习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易学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数学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研究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
三是同学之间相互编题解题,实践趣味教学。一定阶段的内容学习完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编题解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为了能难住对方,往往会更自觉地加强学习。
五、 结束语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解決实际问题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昌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2]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2016(3).
[3]陈泗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分析[J].文理导航,2016(3).
作者简介:
胡胜明,重庆市,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中心校。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谈到此话题,很多都认为伤透脑筋,到底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问题?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求广大教师们花心思,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 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即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应凭借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生活中找数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尝试中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题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数学知识。
面对一道数学解决问题,读懂题意是根本,即通过对题意的解读弄明白已知什么?求什么?一方面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把文字读完整,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题目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应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内化学习的重点、难点。
例如这样一题:买饼干4包32元,幼儿园王阿姨准备用200元买这种饼干,她能买到多少包?要算出200元可以买多少包,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精读题目,根据生活实际想想先算什么。小学低年级阶段有很多图文题,对于图文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老师的提问应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花费的时间不宜过多,要恰到好处。图意读懂了,已知条件和未知答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明白了。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还会遇到没有配图标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能够在头脑中,根据题意想象一个场景。因此,老师在教学生读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场景再现。并实现图文转化,解决问题。做好了第一步,铺垫了道路第二步就比较容易了。
三、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给学生这样一道实践题:“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5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观察,画图求解,进行探究,很快得出了答案。
四、 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贴近生活教数学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消除学生对求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如下方法来进行的。
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例题自编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已讲解过的例题,或者教材上的例题自编问题,提高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对学习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易学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数学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研究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
三是同学之间相互编题解题,实践趣味教学。一定阶段的内容学习完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编题解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为了能难住对方,往往会更自觉地加强学习。
五、 结束语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解決实际问题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昌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2]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2016(3).
[3]陈泗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分析[J].文理导航,2016(3).
作者简介:
胡胜明,重庆市,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中心校。